学术投稿

常温机械灌注改善猪心脏死亡供体捐献供肝质量和胆汁分泌功能的研究

王皓晨;马毅;廖冰;易畅;何晓顺

关键词:常温机械灌注, 心脏死亡, 供肝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常温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供体捐献(DCD)离体供肝活性保护和质量改善的作用.方法 15头小型猪随机均分为活体组、热缺血组和冷保存组.活体组直接获取供肝,冷保存组与热缺血组猪诱导心脏死亡90 min后获取.获取后,冷保存组供肝4℃保存4h,热缺血组与活体组使用常温机械灌注4h,各组供肝均全血机械复流1h.随后留取复流液及新生胆汁检测肝功能,切取肝及胆总管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取活体组及热缺血组各2例供肝行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扫描,比较灌注前后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值.结果 热缺血组与冷保存组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缺血组新生胆汁[(2.67±1.05) ml]多于冷保存组[(0.87±0.34) ml,P<0.05].热缺血组新生胆汁中总胆红素浓度[(466.15±156.11) μmol/L]高于冷保存组[(160.79±36.69) μmol/L,P<0.05].两组肝细胞均出现广泛水肿及肝细胞变性,胆道上皮完整性严重破坏,但冷保存组损伤更为严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结果显示热缺血组机械灌注后SUVmean值较前升高.结论 体外常温机械灌注可明显改善DCD供肝糖代谢和胆汁分泌功能,但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减轻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靶向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的RNA干扰对人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组织特异性的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与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密切相关[1].为了解SATB1和胶质瘤的关系,我们通过RNA干扰技术和裸鼠内U251成瘤实验,观察SATB1在裸鼠体内是否敲低,以及对U251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楚胜华;朱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促进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从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中分选出CD133+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10-6 mol/L ATRA处理3d后CD133+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成球实验观察1.0×10-6 mol/LATRA对结直肠癌干细胞处理后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0×10-6 mol/LATRA处理后β-链蛋白(β-catenin)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富集肿瘤干细胞,CD133+和CD133-细胞的成球率分别为(51.00±7.67)%和(4.58±2.52)%(P<0.01).ATRA能促进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分化为CD133-细胞,用1.0×10-6mol/L ATRA处理细胞后,CD133+细胞的比例为(47.90 ±7.87)%,对照组CD133+细胞的比例为(95.33±2.24)%(P<0.01).ATRA能抑制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ATRA处理组成球率为(12.67±2.08)%,对照组成球率为(24.33±2.52)%(P<0.01).ATRA处理后CD133+细胞β-catenin的41号苏氨酸/45号丝氨酸位点(Thr41/Ser45)的磷酸化增加,β-catenin表达降低.结论 ATRA能促进结直肠癌干细胞中β-catenin的Thr41/Ser45位点磷酸化,促进β-catenin降解,抑制Wnt/β-catenin通路,诱导其分化为非肿瘤干细胞并降低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颜畅;胡艺冰;穆磊;黄开禹;张哲;罗智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亚型γδT细胞体外扩增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过继性T细胞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研究.随着应用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TIL)、嵌合型受体(CAR-T)淋巴细胞及γδ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1],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过继性T细胞治疗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γδT淋巴细胞,包括其各亚型(Vδ1、Vδ2及Pan-γδ)的体外扩增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鲍轶;莫娟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2.27±0.12、0.843±0.10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0.32±0.06、0.045±0.009,P<0.01).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3.52±0.17、1.327±0.04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09、0.447±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男2.37±0.19、0.903±0.112,女2.22±0.11、0.811±0.088)、年龄(<45岁组2.11±0.14、0.805±0.107,≥45岁组2.54±0.16、0.906±0.117)、肿瘤大小(<3 cm组2.21±0.15、0.810±0.043,≥3 cm组2.36±0.18、0.891±0.110)、包膜侵犯(有侵犯组2.26±0.24、0.840±0.077,无侵犯组2.27±0.13、0.845±0.089)及TNM分期(Ⅱ~Ⅱ期2.08±0.13、0.810±0.041,Ⅲ~Ⅳ期2.71±0.21、0.920±0.083)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IRT1 mRNA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傅德强;黄种心;王朝阳;邱建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内质网应激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6h组、12 h组和24h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大鼠脓毒症肾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6、6、12、24h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肾功能,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指数(AJ),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PR78)、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6h组尿素氮[(7.54±1.62) mmol/L比(5.26±0.34) mmol/L]、血肌酐[(57.14±9.53) μmol/L比(42.35±4.71) μmol/L]、肾脏AI[(25.7±2.8)%比(2.9±0.6)%]以及GPR78、CHOP和Caspase-12蛋白[(0.22±0.03)比(0.14±0.02);(0.16±0.04)比(0.07±0.01);(0.24±0.03)比(0.11±0.02)]及mRNA[(0.31 ±0.08)比(0.21±0.06);(0.33±0.04)比(0.26±0.03);(0.39±0.06)比(0.22±0.02)]表达均升高(P<0.05);而脓毒症12 h组和24h组,尿素氮和血肌酐、肾脏AI、GPR78、CHOP和Caspase-12蛋白和mRNA表达均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后凋亡途径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张敏;严斌;陶悦;陆欢华;彭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腺病毒介导人肠三叶因子基因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 构建含有人肠三叶因子(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然后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从mNRA及蛋白水平检测hITF表达;感染病毒细胞做爬片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查;后通过划痕实验,检测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出重组腺病毒,可以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感染效率接近100%;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ITF被成功转录并分泌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ITF可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但以细胞质为主;划痕实验证明感染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促迁移能力,重组腺病毒组迁移距离为(216.67±16.43) μm,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的(68.00±8.37) μm和对照组的(68.00±8.37)μm.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对肠上皮细胞具有促迁移作用,为hITF基因治疗的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孙勇;勒娟;陈宝君;潘晓峰;张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活动度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术后随访24~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3个月,将术后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以130°为界点分为高屈曲组(≥130°)共30例与对照组(<130°)共38例.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关节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数据结果,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高屈曲组的关节功能、活动度、HS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6.8±3.6)、(17.1±0.3)、(90.9±6.6)分,高于对照组[(14.3±3.0)、(15.3±1.2)、(86.4±5.4)分,P<0.05].SF-36中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3±15.5)、(75.0±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4±19.0)、(57.6±29.3)分,P<0.05].术后屈曲度≥130°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结论 TKA术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功能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辉;殷力;韩奇财;娄超举;范会军;王义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载脂蛋白E修饰脂质体介导pGenesil-1质粒高效转染HL-7702肝细胞

    我们将肝靶向蛋白载脂蛋白E(apoE)与脂质体结合[1-2],构建apoE修饰脂质体(apoE-lipoplexes),提高基因对肝细胞的转染效率.一、材料与方法人肝细胞株HL-7702和pGenesil-1质粒由本室保存.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和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各100 mg,1.3ml无水乙醇溶解,60℃注入12 ml注射用水;聚碳酸酯膜挤压整理,水超滤除乙醇,定容至13rnl,得普通脂质体(Lipoplexes,记作CL-1).CL-1 4 ml,加24 μ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DSPE-PEG-MAL),60℃ 1h,记作CL-2.

    作者:于保锋;高然朋;李春锋;莱智勇;牛凯;秦琴;解军;徐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再通后颅内出血转化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HT)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诱发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5h再通的方法,观察血管再通19 h后大鼠HT的情况.结果 24只模型组大鼠在基底节和皮层出现不同程度HT,以脑实质血肿为主.联合多次高糖注射比单次高糖注射更易形成HT[88.5 (23/26)比25.0(1/4),P<0.05].血管再通后闭塞侧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表达(0.65±0.06比0.37±0.13,P<0.01),而基底膜胶原酶(Collagen)Ⅳ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0.48 ±0.10比0.84±0.08,P<0.01).结论 多次高糖注射诱发大鼠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5h后再通的方法可成功模拟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HT的发生.

    作者:刘忠;陈健文;戴刚;汪青园;张珑涓;郭键;陀泳华;石忠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丙泊酚对A549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丙泊酚对A549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AQP1蛋白表达对肺癌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MTT法和流式细胞法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A549细胞株48h后,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52.8±5.2)%、(61.2±5.9)%、(69.4±6.1)%;(42.8±4.1)%、(59.8±11.2)%、(71.4±13.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A549细胞48h后,AQ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87±0.12、0.54±0.07、0.31 ±0.04;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于A549细胞后,迁移细胞数分别为(61.35±8.98)、(51.78±7.58)、(40.35±5.12)个.结论 丙泊酚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赵佳;刘东雷;杨洋;吴恺;赵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诱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38的高表达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但SAH后两者的关系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p38对iNOS活性的调控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和p38抑制剂组(SB20358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38和磷酸化p38(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anta Cruz公司)的表达.参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检测iNOS活力.

    作者:赵舒杨;黄立勇;周文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回植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通过装置模拟利器切割撕脱、重物挤压前足等场景,造成大白兔前足脱套伤合并胫骨、跖骨、指(趾)骨骨折等,建立大白兔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成功41只,并采用内固定趾骨或胫骨骨折,在显微镜下修复断裂肌腱,吻合前足断裂的动脉及相应神经,并将背侧皮肤向远侧掀起,通过直接吻合、转位吻合、移植桥接等方法,逐平面的吻合背侧的动静脉,使皮肤复位,至创缘时吻合创缘皮下浅静脉,缝合皮缘,并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石膏固定兔模型前足,抗炎抗感染.结果 41只兔模型回植的皮肤全部成活,3只兔模型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趾骨胫骨骨折对位好.对兔模型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和皮肤创面愈合良好,前足可正常行走.结论 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的前足皮肤脱套伤,有效恢复了伤足的供血,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可有效恢复大白兔模型伤是的行走功能.

    作者:邱中杰;尹宗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β-链蛋白与TAZ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β-链蛋白(β-catenin)与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TAZ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2011至2013年经10%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肝癌组织标本100例,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术后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100例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88±10.54)岁.根据Edmondson和Steiner组织学分级标准,Ⅰ级16例(16%),Ⅱ级64例(64%),Ⅲ级16例(16%),Ⅳ级4例(4%).

    作者:沈维亮;袁玉峰;龚铖;吴龙;王海涛;喻满成;刘志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腿和足骨缺损皮肤创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小腿皮肤创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6只,通过装置模拟重物砸伤、挤压伤等,建立大白兔胫骨或跖骨骨折和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成功27只,并采用异体骨移植、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胫骨骨折和皮肤缺损,其中串联带隐神经和骨膜的胫后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前足2只.结果 27只模型的复合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表层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移植异体骨对位好,恢复了兔的足弓.本组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吸收、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足外形美观,可正常行走.结论 应用异体骨移植,取材方便,可恢复足弓.采用带骨膜的复合胫前动脉逆行皮瓣,不影响患足的供血,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操作简单,外形好,可恢复大白兔模型足的行走功能.

    作者:王志斌;王黎敏;张慧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412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常见密码子突变特征,分析K-ras、BRAF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2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37.9%,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45.2%,高于结肠癌(28.8%,P <0.05).K-ras基因突变中单个位点突变率为35.4%,2个位点的突变率为2.2%,3个位点突变率为0.2%.K-ras突变常见于12和13位密码子,12位密码子占32.0%,分别为G12D(15.0%)、G12V(9.5%)、G12C(3.9%)、G12S (2.9%)、G12A(2.4%)和G12R (0.7%),13位密码子占6.1%,均为G13D.K-ras基因突变方式以G→A为主.Ⅰ+Ⅱ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30.4%)低于Ⅲ+Ⅳ期(45.2%,P<0.05),基因位点突变分析只发现G12V突变率在TNM分期Ⅰ+Ⅱ期的突变率(5.9%)低于Ⅲ+Ⅳ期(13.0%,P<0.05).K-ras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2.4%,其中结肠癌中的BRAF基因的突变率(4.9%)高于直肠癌(0.4%,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以单个位点突变为主,其中又以G12D为常见,其中G12V突变可能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直肠癌K-ras突变率高于结肠癌,而结肠癌BRAF突变率高于直肠癌.K-ras、BRAF基因突变在结肠癌和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作者:杨常顺;李伟华;蔡少鑫;王欢;王乐;周飙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而颅脑外伤灶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中S-100β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脑损伤的机制.

    作者:邱永升;贾英萍;张德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食管鳞癌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7、30、90、180天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1)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338.96±104.14) ng/L比(242.30±39.79) ng/L]和阳性率(37.8%比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无关(P>0.05),而与患者吸烟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3)在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呈下降趋势,术后第30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1)血清p53抗体可以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潜在标志物.(2)监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的血清p53抗体水平对早期发现其复发或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杨海平;吴骏;刘俊峰;刘紫强;李卫强;郝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生存素、核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生存素(Survivin)、核因子-κB (NF-κB)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32例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Survivin、NF-κB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0/10),存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在癌旁组织为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0.05);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在正常组织中NF-κB不表达(0/10),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0%,在癌旁组织为9.68%,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比较,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61,P<0.05);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x2值分别为11.32、7.86、7.17,P<0.05),然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无相关(P>0.05).Survivin、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之间无明显相关(r=-0.712).结论 Survivin、NF-κ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Survivin、NF-κB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

    作者:李力;邓敏;杨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雄激素受体促进前列腺癌生长能力的研究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PCa)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中雄激素受体(AR)对PCa生长能力的作用.方法 用RNA干扰方法降低已经永生化的CAF细胞中AR的表达,得到CAF-ARsi细胞及对照组CAF-sc细胞;用噻唑蓝(MTT)实验、软琼脂糖凝胶实验分别检测CAF中AR表达水平对PCa细胞体外贴壁生长、悬浮生长能力的影响;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R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CAF-ARsi细胞及对照组CAF-sc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在第6天时CAF-ARsi细胞生长速度要比CAF-ARsc细胞慢32.40%;软琼脂糖凝胶实验显示PC3与CAF-ARsi共培养时生成的克隆数较CAF-ARsc细胞下降33.47%;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扰CAF细胞中AR表达可明显抑制CAF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多种生长因子的分泌.结论 CAF细胞中AR通过调控多种生长因子分泌对PCa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光磊;包益平;石磊;高振利;万峰春;林春华;于胜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Krüppel样转录因子4与姜黄素对胃癌BGC-823细胞的协同抗增殖及促凋亡效应

    Krü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KLFs)成员之一的KLF4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炎症、迁移以及肿瘤形成,因而得到了极大关注[1].研究显示多种肿瘤中KLF4的表达下调.然而KLF4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天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烹饪和中药制剂[2].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迁移、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抗癌化合物应用于多种肿瘤[3].本研究旨在检测过表达KLF4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凋亡以及侵袭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是否与KLF4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纪军;高雁艳;王贺双;张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