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舒杨;黄立勇;周文科
我们2014年1至2014年5月进行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iAPA-DC/CTL)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作者:付海峰;周文波;魏英;吴红伟;汪斌;徐军辉;徐彦哲;丁佑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利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获得犬骨髓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及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志物.分别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加入适当的诱导因子对纯化和扩增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在体外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然后进行鉴定.结果 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表达阴性细胞数为99.98%;CD44表达阳性率为99.36%.利用第2代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诱导分化,内皮样细胞呈“铺路石”样改变,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平滑肌样细胞具有“波峰-波谷”形状,α-肌动蛋白(α-actin)、钙调理蛋白(calponin)及平滑肌重链(SMMHC)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结论 利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适当的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在体外可以成功地将其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
作者:段红永;管强;武欣;梁宁;杨笑非;韩锋;王振峰;刘增庆;汪忠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谱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27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3组:A组(未治疗时段组)8例、B组(治疗结束时段组)9例、C组(1年随访时段组)10例.对照组为5例非结核患者.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检测.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A组结核病灶活动;B、C两组结核病灶治愈.基因表达谱提示实验组、对照组有1 89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A、B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942个,上调936个,下调6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B、C组之间表现为30条非特异性差异基因.A组较B、C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与NF-κB的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外周血mRNA表达谱芯片可用于评估超短程化疗疗效.
作者:牛宁奎;王骞;施建党;王自立;耿广起;金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下肢慢性酶静脉疾病(CVI)患者曲张静脉壁及正常大隐静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重塑中作用.一、材料与方法
作者:刘群亮;周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有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而颅脑外伤灶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中S-100β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脑损伤的机制.
作者:邱永升;贾英萍;张德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RIP3)是一个有效的诱导凋亡蛋白[1].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凋亡诱导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结直肠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68例.2.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将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FQ-PCR检测.RIP3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TGCTGAAAGAAGTGGTGCTT-3’,5’-AGCCTCCCTGAAAT-GTGGAC-3’.3.Westem blot:将组织蛋白电泳分离后转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经封闭、一抗及酶标二抗体孵育,以二氨基联苯胺显色.
作者:冯晓冬;宋琦;李传伟;唐华美;彭志海;王学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多种诱因下发生表型转变、迁移和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线粒体会出现复杂的变化.从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的线粒体入手,研究抗AS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现,生理浓度的睾酮具有抗AS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睾酮对VSMC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睾酮抗AS的机制.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曹喆;谢寒;张韶英;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原发性心脏肿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发病率为0.0017% ~0.003 3%[1],其中约25%为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为常见.由于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数已晚期,预后差,而血管肉瘤的预后较其他病理类型者更差[2].
作者:李雪莲;韩波;戴炳光;曲崎;张敬国;张峰;蔡传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肝细胞(L0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Snai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L02)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0~5d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Snail蛋白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RL-3能通过共培养降低Snail基因的表达,蛋白灰度分析显示其抑制率分别为34.06%、37.82%、39.91%、64.07%、73.58% (P<0.01),而未转染的LoVo细胞Snail表达降低不明显,并且经过共培养后高表达PRL-3的LoVo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PRL-3在与肝细胞的共培养环境中下调肿瘤细胞Snail表达从而降低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张旸;曾育杰;蓝球生;许鹤洋;来伟;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抑制气管移植物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对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50只BALB/c和C57BL/6小鼠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脂质体对照组(B组)和小干扰RNA (siRNA)干扰组(C组).体外建立siRNA干扰NF-κB蛋白低表达支气管移植物以及气管移植动物模型,后比较各组移植后第7、14和28天排斥反应的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气管通畅度和上皮细胞存活率.结果 与A组比较,气管移植后第14天,B组支气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出现纤维阻塞,通畅度为(62.0±16.7)%,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11.0±24.6)%;而C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通畅度为100% (P <0.05),C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78.80±4.41)%(P<0.05);气管移植后第21天,B、C两组管腔通畅度及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为0.结论 siRNA沉默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可通过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水平,延长气管管腔的通畅时间和上皮细胞存活时间,从而延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作者:何筱天;吴多光;姜明;王稳健;王铭辉;张惠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探讨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84例大肠癌及40例腺瘤、30例癌旁黏膜组织进行Girdin蛋白检测,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84例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2.9%,癌旁黏膜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腺瘤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腺瘤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1.1%、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52,P<0.01;x2=6.391,P<0.05x2 =4.518,P<0.05).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大肠癌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30.6%,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8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ird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邓晓娥;平金良;鲁萍;朱平;许炳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Krü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KLFs)成员之一的KLF4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炎症、迁移以及肿瘤形成,因而得到了极大关注[1].研究显示多种肿瘤中KLF4的表达下调.然而KLF4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天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烹饪和中药制剂[2].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迁移、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抗癌化合物应用于多种肿瘤[3].本研究旨在检测过表达KLF4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凋亡以及侵袭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是否与KLF4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纪军;高雁艳;王贺双;张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椎间盘中的迁移,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 (SDF-1/CXCR4)信号轴对BMSCs迁移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兔BMSCs和髓核细胞(NPCs)并鉴定.Transwell迁移实验,A组:未处理的BMSCs;B组:过表达CXCR4的BMSCs,C组:CXCR4特异性阻断剂普乐沙福(AMD3100,5 mg/L)处理30 min后的BMSCs;其中A、B、C3组将BMSCs与下室NPCs共培养,D组BMSCs单独培养.髓核抽吸法造模,2周后移植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s,移植后12周取椎间盘组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用免疫荧光法标记SDF-1和GFP,乙组标记CXCR4和GFP.分别计算髓核(NP)、交界区和纤维环(AF)中SDF-1阳性细胞占椎间盘细胞的比例以及观察GFP与CXCR4共表达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 P3代BMSCs表面分子CD29、CD90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96.8±2.2)%、(96.1±1.9)%和(1.5±0.6)%,并具有三系分化能力.P1代NPCs表达Ⅱ型胶原(COL2)和聚集蛋白聚糖(ACAN).迁移实验中A、B、C、D4组膜下细胞数分别为(70.30±3.25)、(86.70±1.71)、(51.30±1.63)、(29.70±2.08)个.迁移能力依次为:B>A>C>D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SCs主要分布在NP中央区,由中央区到交界区,BMSCs数量逐渐减少,NP中央区和交界区BMSCs的CXCR4表达率分别为(41.19±7.20)%和(27.68 ±4.30)%.NP、交界区和AF中椎间盘细胞SDF-1表达率分别为(84.02±3.20)%、(71.48±5.90)%和(49.31±4.60)%.结论 BMSCs移植到椎间盘后从移植部位向退变NPCs迁移.SDF-1/CXCR4信号轴是促使BMSCs向退变NPCs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蔡峰;韦继南;谢鑫荟;王锋;朱磊;王小虎;时睿;王琨;吴小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实验旨在观察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炎症模型中,载脂蛋白M(apoM)是否能够影响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6 ~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M基因野生型(apoM+/+)小鼠和载脂蛋白M基因缺失型(apoM-/-)小鼠各12只,在苏州大学SPF级的层流动物房内进行饲养繁殖,LPS(纯度>97%)购自美国Sigma公司;MILLIPLEX MAPmate Buffer试剂盒购自美国默克密理博(Merck Millipore)公司;Luminex 200多功能液相芯片分析仪购自上海透镜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刘洪尧;梁云;刘中华;邵朋朋;王志刚;罗光华;徐宁;张晓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通过装置模拟利器切割撕脱、重物挤压前足等场景,造成大白兔前足脱套伤合并胫骨、跖骨、指(趾)骨骨折等,建立大白兔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成功41只,并采用内固定趾骨或胫骨骨折,在显微镜下修复断裂肌腱,吻合前足断裂的动脉及相应神经,并将背侧皮肤向远侧掀起,通过直接吻合、转位吻合、移植桥接等方法,逐平面的吻合背侧的动静脉,使皮肤复位,至创缘时吻合创缘皮下浅静脉,缝合皮缘,并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石膏固定兔模型前足,抗炎抗感染.结果 41只兔模型回植的皮肤全部成活,3只兔模型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趾骨胫骨骨折对位好.对兔模型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和皮肤创面愈合良好,前足可正常行走.结论 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的前足皮肤脱套伤,有效恢复了伤足的供血,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可有效恢复大白兔模型伤是的行走功能.
作者:邱中杰;尹宗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脊髓损伤(SCI)是脊柱外科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残率的特点[1].目前对于SCI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措施.SCI包括初损伤和二次损伤.研究表明由于创伤后较长时间严重病生理的级联反应,导致二次损伤的危害要远大于创伤本身.二次损伤包括脑脊髓屏障通透性增加,局部缺血炎症水肿,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等[2].但是目前对于二次损伤生物化学通路途径和病生理分子机制尚未得以明确阐述.蛋白组学为SCI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手段,现将SCI后的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和表达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姚立炜;张超;冯世庆;赵化冰;李德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诱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38的高表达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但SAH后两者的关系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p38对iNOS活性的调控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和p38抑制剂组(SB20358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38和磷酸化p38(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anta Cruz公司)的表达.参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检测iNOS活力.
作者:赵舒杨;黄立勇;周文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浆胱抑素C(Cys C)、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62例脓毒症确诊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C组,n=31)接受常规的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联用乌司他丁组(UTI组,n=31)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尿液NGAL、Kim-1及血浆Cys C、IL-18.结果 C组治疗后NGAL(3.43±0.35) μg/L、Kim-1 (5.37 ±0.30) μg/L、Cys C (9.29±0.28) mg/L及IL-18水平(136.87±6.43) ng/L与治疗前[NGAL(0.92 ±0.10) μg/L、Kim-1(4.13±0.22) μg/L、Cys C (3.53±0.25) mg/L及IL-18水平(83.37±7.65)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治疗后NGAL(2.71±0.22) μg/L、Kim-1(4.79±0.23) μg/L、Cys C (7.29±0.33) mg/L及IL-18水平(110.28±6.86) ng/L比治疗前NGAL(0.99 ±0.37) μg/L、Kim-1 (4.21±0.25) μg/L、Cys C(3.50±0.25) mg/L及IL-18水平(84.27±7.51) ng/L,P<0.01].结论 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NGAL、Kim-1、Cys C及IL-18水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聪;邵义明;黄河;麦振华;观春明;谢玉柳;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SHANK蛋白RH区域交互作用蛋白(SHARPIN)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调控机制.方法 设计并合成抑制SHARPIN的小干扰RNA 3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筛选抑制效率高者;Western blot验证对前列腺癌细胞中SHARPIN表达的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SHARPIN、生存素(Survivin)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情况;四唑氮化合物(MTS)法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FQ-PCR显示第3对序列对SHARPIN抑制效率高;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其对3个前列腺癌细胞株中SHARPIN表达抑制效率均达70%以上.当SHARPIN被抑制后,p65的激活明显受抑,15 min时对p-p65抑制率达95.0%;Survivin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调,加入NF-κB抑制剂后,Survivn表达量虽然也明显下降,但是远没有抑制SHARPIN后表达量下降的明显.抑制SHARPIN后,LNCap、DU145和PC-3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0%、56.8%和54.6%.抑制SHARPIN后,3种前列腺癌细胞早期凋亡明显增加.结论 SHARPIN可以通过NF-κB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凋亡;Survivin可能是其并不唯一的下游调控因子.
作者:黄海;张一鸣;杜涛;何旺;董文;朱定军;赖义明;刘皓;于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CXC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40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CXCL14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含人CXCL14全长序列的pLenti6.3_CXCL14_ IRES2-EGFP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表达CXCL14的慢病毒,转染HT29结肠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HT29结肠癌细胞中CXCL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XCL14干预后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 在结肠癌组织中,CXCL14蛋白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P<0.01),其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541 1和0.1769,且其表达水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P<0.05).CXCL14慢病毒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能明显上调CXCL14表达.CCK-8细胞增殖试验显示,CXCL14慢病毒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活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CXCL14干预组在G1期的细胞百分数[(67.46±0.92)%]显著低于对照组[(82.34±0.75)%,P<0.05],S期的细胞百分数[(36.47±0.59)%]显著高于对照组[(21.97±0.64)%,P<0.05].结论 结肠癌中的CXCL14可直接作为一个潜在的抑制基因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许践刚;林峰;郑双;沈贤;林刻智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