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伟;银瑞;卢万里
目的 通过阻断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受体观察其在创伤应激时是否参与了髓源抑制细胞的扩增.方法 将BALB/c小鼠分为两组,一组建立腹部创伤模型,另一组于建模前30 min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RU486腹腔注射,观察7d两组小鼠的生存情况.以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脾脏、外周血和骨髓中CD11b +/Gr-1+髓源抑制细胞的比例.结果 RU486能够降低创伤后髓源抑制细胞的大量扩增,以创伤模型建立后6h为明显,模型组和RU486干预组髓源抑制细胞比例在脾脏中分别为(6.222±0.339)%和(3.303±0.385)%、在外周血分别为(29.108±9.814)%和(13.160±2.554)%、骨髓中分别为(24.802±5.577)%和(12.920 ±2.114)%.同时,生存实验发现RU486干预后的创伤小鼠死亡率超过1/3,而模型组则未见死亡.结论 内源性的糖皮质激素参与了创伤后髓源抑制细胞的扩增,也是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发挥促炎症转归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锟;陈立波;郑海;程平;汪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可视化仿真手术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集股骨远端骨折患者64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对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进行图像修饰,利用CAD软件UnigraphicsNX和GHOST SDK软件开发出股骨LISS系统和逆行髓内钉系统仿真手术器械,利用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结果 三维重建后的股骨远端三维结构清楚,各骨折块相对关系明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仿真手术系统中,利用PHANTOM系统可以完成和真实手术一样的股骨远端仿真手术,效果逼真.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CT数据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可以让术者清晰了解骨折块的三维结构,有助于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王丹;裴国献;刘宏建;王义生;夏磊;谢叻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联合多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探讨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RT-qPCR检测123例健康志愿者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CK19)、乳珠蛋白(hMAM)、小黏蛋白(SBEM),以确定这3个标志物在外周血的基础表达水平,建立阳性阈值;检测285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hMAM、SBEM mRNA表达水平,并结合乳腺癌分子分型等临床和病理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19、hMAM、SBEM在123例对照组人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2.4%、1.6%,在285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率分别是33.3%、17.9%、18.2%,3个标志物联合阳性率为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C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但CTC与乳腺癌患者年龄(>45岁)、月经状态(绝经后)、肿瘤大小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RT-qPCR联合3个标志物检测CT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C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无明显相关,但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吴娜萍;肇毅;王珏;崇梅红;薛旦旦;凌立君;王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女性癌症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同时乳腺癌在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率中居首.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13年有23万新增女性乳腺癌患者,有4万女性乳腺癌患者死亡.目前国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50万,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什么30%的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后仍然会在5年内复发和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乳腺癌中存在一部分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以及高度致瘤能力的细胞亚群,即乳腺癌干细胞紧密相关.由于乳腺癌干细胞对放疗与化疗的抵抗性强,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复发和治疗抵抗密切相关,故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王深明;王文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半乳糖凝集素l(Galectin-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4例临床组织标本(包括正常胃组织124例,癌旁组织124例,胃癌组织124例)中的Galectin-1蛋白的表达.(2)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分析Galectin-1在124对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3)用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Galectin-1的表达水平(特别是低分化胃癌组织中Galectin-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1).Galectin-1阳性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普遍低于Galectin-1阴性的患者.Galectin-1阳性的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明显高于Galectin-1阴性的患者.结论 Galectin-1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术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萍;汤东;李清国;王道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细胞AGS对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抵抗的机制.方法 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PP242)处理胃癌细胞AGS,观察其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 mTOR抑制剂均可对胃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并能够将细胞阻滞在G1期,但并不敏感(半数抑制率SF50>1μmol/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处理胃癌AGS细胞后,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473)增高,PP242则可明显降低p-Akt473的表达,但可引起磷酸化丝裂原细胞外激酶(p-ERK)的表达增高,PP242联合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抑制剂U0126可以显著抑制胃癌AGS的生长.结论 mTOR抑制后,p-Akt473表达增高以及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通路负反馈性活化可能是胃癌细胞对mTOR抑制剂抵抗的重要机制,mTOR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刘洋;危少华;高德康;徐振华;翟春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脂质体载药体系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Cur脂质体;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PC-3细胞对Cur与Cur脂质体的摄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1) Cur脂质体与游离Cur比较,对PC-3细胞的抑制率更高(P<0.05),使细胞形态变圆,并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浓度为60 μmol/L和100 μmol/L的Cur和Cur脂质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脂质体对PC-3细胞增殖无影响.(2)Cur脂质体可以促进PC-3细胞的药物摄取,并且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持续时间长于游离Cur,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3)Cur脂质体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降低了PC-3细胞中MMP-2 mRNA的表达和MMP-2蛋白的含量,游离Cur组20、60和100 μmol/L组MMP-2蛋白表达率分别降低了15.30%、35.63%和44.80%,Cur脂质体组相应浓度组分别降低了19.40%、45.40%和55.10%.Cur脂质体抑制作用高于游离Cur对照组(P<0.05).结论 Cur脂质体增加了前列腺癌PC-3细胞对含药脂质体的细胞摄取,进而增强了胞内药物的细胞毒性,并且通过下调MMP-2而抑制PC-3细胞的转移能力,该制剂具有一定的长效靶向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抗前列腺癌作用.
作者:田雨冬;关延彬;张玉琼;贾永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卡托普利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Col-Ⅰ)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星形细胞(HSC)-T6肝星状细胞株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1×10-5、1×10-7 moL/L)组和AngⅡ+卡托普利组(1 ×10-5、1 × 10-7 mol/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Col-ⅠmRNA的表达.结果 Col-Ⅰ基因表达水平在AngⅡ两组分别为0.850±0.107、0.620±0.103,而对照组为0.438±0.061,Col-Ⅰ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浓度的AngⅡ+卡托普利组(1×10-5、1×10-7 mol/L)分别为0.650±0.087、0.510 ±0.062,而AngⅡ组分别为0.850±0.107、0.620±0.103.结论 Ang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Col-Ⅰ mRNA的表达,而卡托普利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作者:李洵;王军;王爱民;宋鑫;付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载小干扰RNA(siRNAs)纳米微粒沉默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联合纳米砷剂协同抗急性髓性白血病效应.方法 凝胶阻滞电泳、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噻唑蓝(MTT)法分别用于评估正聚乙二醇(PEG)-多聚赖氨酸(PLL)负载siRNAs能力、细胞转染效率及对细胞活力影响,Western blot法观察siRNAs沉默靶基因,MTT法评估siRNAs联合纳米砷剂对U937协同抑制效应.结果 N/P-10时,PEG-PLL和siRNAs基本复合,U937细胞活力为(85.06±5.80)%,转染效率为(83.70±0.37)%,转染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为(44.1 l±4.39)%.空载体、纯砷单药、纳米As单药及联合用药组细胞活力分别为(99.44±1.45)%、(87.76±2.21)%、(92.98±4.34)%、(67.93±8.16)%(P<0.05)(砷1.25 μmol/L);(99.56±2.53)%、(54.08±4.46)%、(57.85±2.11)%、(38.60±6.24)%(P<0.05)(砷2.50 μmol/L); (98.88±1.59)%、(37.62±1.38)%、(51.31±3.14)%、(28.92±4.97)%(p<0.05)(砷5.00 μmol/L);(97.72±2.55)%、(29.44±4.14)%、(40.18±3.72)%、(20.56±4.97)%(P<0.05)(砷10.00 μmol/L); (96.65±2.03)%、(21.49±1.60)%、(26.34±0.97)%、(15.90±1.70)%(P<0.05)(砷20.00 μmol/L).结论 PEG-PLL对U937细胞毒性较低、转染效率较高,PEG-PLL/siRNAs沉默bel-2联合纳米As获得协同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曾林涓;钟淑萍;李学刚;林忠;黄开红;陈茵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们报道1例颜面部外伤后异物误诊病例,系首诊医生为紧急止血缝合创口,忽略创口内异物残留可能性;再诊时医生问诊也不够详细且未及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异物材质影响成像、摄片时间等多方面原因所致,提示对类似病例应详细询问受伤时情况并认真检查伤口,尽量结合影像学诊断以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作者:秦海燕;邢云龙;张连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即刻早期反应基因(IER3)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乳腺癌细胞HCC1937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TRAIL和IER3干预48 h前后TRAIL和IER3基因表达改变,分别于24、48、72、96、120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CC 1937细胞的增殖,10 ~ 14 d后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24 h后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RAIL组和IER3+TRAIL组的TRAIL相对表达量分别是42.69±3.88和46.36±3.55;IER3组和IER3+ TRAIL组的IER相对表达量分别是5.08±1.40和9.66±2.25.TRAIL、IER3及TRAIL+ IER3组在120 h时的抑制率(%)分别为(50.95 ±7.45)、(25.39±4.49)及(72.01 ±2.95).IER3+ TRAIL组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 IER3能增强TRAIL诱导乳腺癌细胞HCC1937的凋亡,两者联合具有协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孙言波;刘世海;刘相萍;梁晔;周泉;王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孕晚期(GD12 ~ GD18)孕鼠给予850 mg/(kg-d)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染毒能高效诱导雄性仔鼠发生肛门直肠畸形(ARMs)[1].本研究旨在观察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DBP致子代雄性大鼠发生ARMs的分子作用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清洁级SD大鼠,约8~9周鼠龄,雌性大鼠体质量(250±15)g,雄性大鼠体质量(320±10)g.适应性饲养l周后,按照雌雄4∶1合笼,次日8:00至9:00雌鼠阴道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到精子即确认已交配,此日计妊娠0 d(GD0).孕鼠随机分为染毒组和对照组.
作者:李恩惠;蒋君涛;孙文兰;刘世博;梁胜杰;刘志宏;夏术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三磷酸腺苷(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和β-微管蛋白Ⅲ(TUBB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BCG2和TUBB3基因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19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及同标本正常乳腺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BCG2和TUBB3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9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ABCG2基因的表达率为58.7%,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685±0.126,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0.1%,基因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271±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B3基因的表达率为67.9%,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793 ±0.115,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3.0%,基因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463 ±0.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G2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有关(P<0.05),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临床分期、脉管癌栓、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等无明显相关(P>0.05).TUBB3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Ki-67、Her-2有关(P<0.05),与ER、PR等无相关(P>0.05).结论 ABCG2、TUBB3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耐药、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李文涛;贾琳娇;丁超;刘秋荣;邓萌;孙文聪;张斌;翟保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肝脏非实质细胞主要包括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上述3种细胞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建立上述3种肝非实质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并鉴定其纯度.方法 采用体外酶灌注消化肝脏,将肝脏组织剪碎并进一步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结合贴壁培养分离法分离肝脏非实质细胞,以锥虫蓝染色检测分离所得细胞的存活率,采用自发荧光、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荧光以鉴定所获得细胞.结果 从大鼠肝脏分离出的3种非实质细胞纯度较高,大于90%;其中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存活率在85%以上,可传代培养7 ~10代.结论 本研究采用体外酶灌注消化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大鼠肝脏成功分离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肝巨噬细胞,该方法相对简单、易操作.
作者:王志明;董银英;周乐源;贾庆安;刘彬彬;叶胜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二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1~ 10 nm粒径组、10 ~ 25 nm粒径组、50 nm粒径组,每组10只,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凋亡.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OD、GSH-Px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3种不同粒径组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3种不同粒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 ~ 10 nm组:(21.00 ±3.90)%;10~25 nm组:(16.38±3.59)%;50 nm组:(24.20±5.88)%]与模型组[(32.92±7.46)%]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二氧化铈纳米颗粒能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氧化应激,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吕瑞涛;法宪恩;朱方涛;黄真锋;余海彬;高勇;赵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浓度分别为20、40、60、80 μmol/L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40 μmol/L二十二碳六烯酸处理前列腺癌LNCap细胞0、12、24、36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二十二碳六烯酸对LNCap细胞雄激素受体(AR)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20、40、60、80 μmol/L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对LNCap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3.3%、46.7%、53.3%、63.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0 μmoL/L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能够使AR的蛋白表达量下降60% ~ 80%.结论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与其下调AR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超;张荣远;马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受体(ACTHR,又称MC2R)主要分布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球状带,参与调节醛固酮和皮质醇激素分泌.本研究旨在检测醛固酮瘤、皮质醇瘤及无功能腺瘤中ACTHR的表达,探讨其在肾上腺肿瘤成瘤机制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所取肾上腺肿瘤标本来自我科手术切除病例,其中醛固酮瘤10例,皮质醇瘤12例,无功能腺瘤6例,平均年龄(48±7)岁;各肿瘤类型经术前生化检验、肾上腺激素全套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所确诊.正常肾上腺标本来源于肾上腺无受累的肾癌或肾盂癌根治术,共9例,平均年龄(47±10)岁.
作者:胡东亮;王行环;丁协刚;曹锐;倪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本研究旨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探讨CYP2D6* 10突变与他莫昔芬(TAM)疗效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2例.化疗后服用TAM(10 mg口服,1d2次)至出现肿瘤转移后停用.2.TagMan(R) MGBRT-qPCR检测基因多态性:采集患者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硅胶吸附法提取基因组DNA,按照参照文献[1]方法检测CYP2D6基因多态性.
作者:田超;李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k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h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探讨Chk1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鳞癌组织中,Ch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5%、38.7%和88.7%,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表达水平亦依次升高,分别为82.3%、35.5%和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层浸润组食管鳞癌组织中Chk1的表达(蛋白:94.5%,mRNA:85.5%)均显著高于浅层浸润组(蛋白:42.9%,mRNA: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食管鳞癌组织中Chk1的表达(蛋白:100.0%,mRNA:95.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蛋白:83.3%,mRNA: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食管鳞癌分化级别的升高,鳞癌组织中Chk1蛋白、mRNA的表达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k1蛋白及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孙淼淼;孙玉生;赵志华;张明智;张威;于庆凯;陈奎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及开发治疗乳头状癌的靶基因,BRAFV600E基因突变已成为甲状腺癌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现就BRAFV600E基因及突变与PTC的诊断、治疗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BRAF基因与PTC的关系1.BRAF基因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BRAF基因,又称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v-raf)致癌同源体B1,由Ikawa等[1]首先于人类尤文氏肉瘤中发现并克隆.BRAF基因是转染重排基因(RET)及RAS的下游信号分子,位于染色体7q34,由783个氨基酸组成,大小约为190×103,含18个外显子,有3个保守区域,即CR1、CR2和CR3.BRAF基因能编码B型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依赖性激酶的激酶,参与RAS-RAF-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信号传导.
作者:吕一辰;石臣磊;秦华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