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龙;孙健;何传超;张贺云;张育超;褚忠华
表观遗传对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的表达方式以及肿瘤的诱发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icroRNA受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经典表观遗传机制调控[1],另一方面microRNA对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也能够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2].鉴于microRNA与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作用,现阐述microRNA与DNA甲基化的相互关系在基因表达调控、肿瘤形成以及在抗肿瘤领域内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洪涛;何小东;万鑫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是致命的人类肿瘤之一,占皮肤癌的5%和所有恶性肿瘤的1%.CMM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抑癌基因的失活、突变及细胞异常增殖密切相关.近来研究结果显示,DNA甲基化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1],尤其是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甲基化更为重要.现对DNA异常甲基化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作者:杨宏凤;丛宪玲;孙然;宋文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促进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移行中的作用.方法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MAPK通路中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1/2)的拮抗剂U0126(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2.0、4.0、8.0 μmol/L),之后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μg/L的HGF.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SW620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划痕试验检测移行.二甲基亚砜(DMSO)组加终质量浓度为0.1%体积浓度的DMSO,加入同体积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结果 (1) U0126与20 μg/L HGF共同作用SW620细胞48 h后,低浓度(0.5、1.0、2.0 μmol/L)U0126组、DMSO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U0126浓度≥4.0μmol/L时能抑制HGF促SW620增殖,但未表现出浓度依赖性.4.0、8.0 μmol/LU0126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4.6%和28.4% (P <0.05).(2)2.0、4.0、8.0 μmol/L U0126组G1期细胞数增多,而S期细胞数减少,3组的增殖指数(32.32±6.64、23.87±4.88、20.28±5.22)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4.0、8.0μmol/L U0126组与2.0 μ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加入U0126 24 h后,仅8.0μmol/L组SW620细胞移行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为60.9%(P<0.05),DMSO组、4.0mol/L U0126组与对照组移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8、72 h后,8.0 μmol/L和4.0μmol/L U0126组细胞移行均受到抑制(P<0.05),48 h抑制率分别为46.5%、61.8%,72 h抑制率分别为44.2%、54.3%,但8.0μmol/L组与4μmol/L组细胞移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HGF促人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和移行的作用.
作者:贾漪涛;王振宝;黄万刚;耿瑞超;王金西;李中信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1],乳腺癌癌细胞的免疫应答调节机制备受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CD4+CD25+ CD127dim/-调节性T细胞细胞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采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7月至12月有完整病历资料病理确诊的30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1 ml;同期两次另取2例乳癌女性患者外周静脉血10 ml.采集标本时所有患者均未行治疗,排除其他疾病干扰,静脉血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
作者:陆婧;杨伟明;姚新生;陈相彪;唐聃;王春林;贺新媛;骆礼波;石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参对HSC-T6细胞基质分解素-1(MMP3)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丹参(0.8、0.4 g/L)作用于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48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MMP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MMP3基因表达水平在丹参0.8、0.4 g/L两组分别为2.03±0.32、2.19±0.26,而空白对照组为2.13±0.30.TIMP-1基因表达水平在丹参0.8 g/L、0.4g/L两组分别为2.11±0.32、3.12±0.46,而空白对照组为4.03±0.56.结论 丹参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TIMP-1的基因表达,且与剂量有关;但对MMP3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爱民;阴赪宏;魏艳荣;马雪梅;李洵;王宝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在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调节内皮细胞之间的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Src激酶参与调控VE-cadherin的磷酸化及各种细胞内信号[1].本研究应用实验性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模拟体内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的损害,探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Src激酶和VE-cadherin磷酸化的表达.
作者:李美华;聂艳良;张贤华;梁尚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成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离成人主动脉的平滑肌层,剪成1 mm3的碎片,0.1% Ⅰ型胶原酶预处理1h,组织块贴壁法,以含胎牛血清20%的DMEM低糖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荧光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培养至4~5d组织块边缘即有少量细胞爬出,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培养至1~2周组织块边缘细胞融合,呈典型的“峰谷”样表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胞质内α-SMA的表达丰富,荧光强度在(++)~ (+++).结论 胶原酶预处理组织的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实验方法.
作者:陆树洋;孙晓宁;洪涛;宋凯;杨守国;王春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肺癌组织中CXCR4、VEGF的表达,包括39例伴淋巴结转移者.结果 CXCR4、VEGF蛋白在肺正常组织表达较低,在90例肺癌组织中CXCR4的阳性表达率高达61.1% (55/90);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6.7% (69/90).CXCR4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VEGF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无相关,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 CXCR4和VEGF在肺癌组织的高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谢颂平;曾文慧;左涛;黄杰;范国华;董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聚乙烯亚胺(PEI)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效率,从而优化可用于转染实验的条件.方法 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0.2%~2.0% PEI的细胞毒性,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测定N/P 3.97~ 37.75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氯喹(0~100 μmol/L)、10%白蛋白、5%血清及0~ 20 mmol/L Mg2+对PEI转染BMSCs效率的影响.结果 当完全培养基内的PEI浓度低于0.8%,BMSCs存活率为70%;N/P 15时PEI转染BMSCs的效率为14.4%;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可增加PEI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10%白蛋白、5%血清及Mg2+可降低PEI转染效率.结论 PEI是一种有效的BMSCs非病毒转染剂.
作者:方志辉;谭金海;简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印度刺猬蛋白(Ihh)对成骨细胞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子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细胞中p38 MAPK的表达量,检测成骨细胞在不同浓度(0、10、50、200μg/L)及不同时间(0、1、2、3d)的Ihh作用下p38 MAPK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成骨细胞表达p38 MAPK;Ihh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p38 MAPK的表达(P<0.05);阻断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后,成骨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但不能明显抑制Ihh刺激下的成骨细胞增殖(P<0.05).结论 p38 MAPK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中起作用,Ihh通过p38 MAPK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
作者:赵恒伍;廉明;郑学成;曾祥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体外诱导甲胎蛋白(AFP)158-166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对AFP+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PCR-SSP法从20例健康志愿者中筛选基因型HLA-A0201阳性者,每例取外周血50 ml获取单核细胞,细胞因子贴壁黏附培养收获树突状细胞(DC).将DC负载HLA-A0201表位态AFP158-166后按1∶10比例与新鲜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增殖,噻唑蓝法检测其对HepG2、负载和未负载AFP158-166的T2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成熟DC表面抗原CD83、CD80和CD86阳性率分别为(81.3 ±2.4)%、(92.8±1.4)%和(70.5 ±1.9)%.诱导的T细胞在效靶比40∶1时对HepG2、负载和未负载AFP158-166的T2细胞杀伤率分别为(61.1±3.4)%、(70.6±2.4)%和(16.3 ±2.7)%.结论 人外周血体外诱导的AFP158-166特异性T细胞可杀伤AFP+ HepG2和负载AFP158-166的T2细胞.
作者:孙龙昊;章由贤;何向辉;章志翔;朱理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效果.方法 获取大鼠ADSCs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征,行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及腺病毒BDNF基因转染.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脊髓损伤对照组(A)、ADSCs治疗组(B)及BDNF转染的ADSCs治疗组(C).在脊髓损伤部位行相应处理:A组植入明胶海绵;B组植入含3.0μl(3×1010/L) ADSCs的明胶海绵;C组植入含3.0μl(3×1010/L)转染ADSCs的明胶海绵.行为学评分及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成功分离并培养ADSCs,可于体外稳定增殖.术后7、14、28 d,C组运动功能评分为(10.55±0.80、14.39 ±0.25、19.71 ±2.14)分,明显高于A组(5.35 ±0.68、7.93±0.45、10.78 ±1.18)分、B组(7.01 ±0.39、10.33±0.27、14.87 ±0.37)分.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ADSCs脊髓组织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分布有BrdU阳性标记细胞;荧光染色结果提示部分BrdU阳性的移植细胞同时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结论 ADSCs在移植后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移植ADSCs之后,运动功能可见改善,证实ADSCs移植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作者:熊敏;何宁;曾云;陈森;刘志刚;何宏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诱导胶质瘤U87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含药培养基(0、100、200 ml/L)处理U87细胞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差异,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水平改变.结果 经100、200 ml/L白花蛇舌草处理的U87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分别为(17.31±1.36)%、(41.23±0.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1.71)%(P<0.01),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经JC-1染色法处理后,呈绿色荧光的U87细胞比率随含药培养基浓度升高而增多,分别为(11.90±0.20)%、(34.17±2.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1.20)%(P<0.05),提示其线粒体膜电位受药物影响而逐步递减;白花蛇舌草能显著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并降低bcl-2/bax比率.结论 白花蛇舌草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途径诱导人胶质瘤U87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焱;祝新根;程祖珏;沈晓黎;郭华;毛国华;朱健明;胡尚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制作幼猪肌腱外露创面模型2×12个,设为封闭负压引流组(VSD组)和对照组,对表达CD31的新生血管、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成熟血管和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细胞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第7天,VSD组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为(19.90±1.36)个,α-SMA阳性成熟血管数为(11.90±1.32)个,VEGF阳性新生血管数为(69.90±1.27)个,CD31 mRNA表达量为(1.543±0.072);对照组分别为(13.20±1.02)、(8.20±1.05)、(44.20 ±0.72)个以及(0.988 ±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能加速创面血管化,肉芽覆盖肌腱,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刘君;刘兴邦;陶圣祥;余国荣;胡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使用超声检查对轻微胸腰段骨折患者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LC)进行评估,了解超声对脊柱PLC的诊断意义和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1名诊断为胸腰段骨折的患者胸腰段PLC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由包括2名脊柱外科医师和1名超声医师组成,对超声影像资料进行评估,同时对比相应患者超声影像与核磁影像差异.结果 21名患者韧间/棘上韧带内均发现异常回声,其中3名患者被诊断为棘上韧带断裂;85.7%的患者在损伤椎体棘突远端发现棘间韧带血肿信号,其中6名患者同时行核磁检查,结果发现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核磁检查.结论 超声对脊柱PLC的检查结果清晰可靠,同时简便易行,通过对诊断标准进行详细分类,可以成为胸腰段骨折患者后方韧带符合体诊断的“金标准”.
作者:尹若峰;刘艳;赵建武;杨小玉;赵宝林;刘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评估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对寰枢关节三维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寰枢椎体及人工寰齿关节三维模型,去除模型中寰椎前弓、齿状突和枢椎部分椎体,模拟前路减压术,将人工寰齿关节模型装配于处理过的寰枢椎模型上.导入Ansys软件分析计算模型的三维活动度.结果 人工寰齿关节在前屈、后伸、右侧弯、右旋转状态下的位移分别为1.109、3.310、0.528、9.678 mm,活动度分别为1.6°、5.1°、4.6°和22.0°.结论 改良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既可稳定寰枢关节又可保留寰枢关节运动.
作者:胡勇;赵红勇;袁振山;张美超;徐荣明;顾勇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急性肾损伤(AKI)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干细胞移植组(IR+ BMSCs组)18只,生理盐水注射组(IR组)18只,正常组(Sham组)14只.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到第3代,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AKI模型,24h后移植干细胞;检测血清及尿肌酐值,并以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进行肾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BMSCs培养后,得到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P3) BMSCs.造模后第4天,细胞治疗组血清肌酐浓度为(37.34±4.22) μmol/L,尿肌酐水平为(22.75±6.23) μmol,而生理盐水注射组血清肌酐浓度为(238.34±32.42) μmol/L,尿肌酐水平为(7.68±1.03) μmo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切片学观察,与对照组比较,IR+ BMSCs组肾小管结构改善及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刷状缘部分恢复,Millar法评分IR+ BMSCs组为0.799±0.023,IR组为2.798±0.0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R+ BMSCs组有大量增殖抗原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缺血再灌注性AKI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黄凤华;郑新民;姚惟琦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小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建立远端脾静脉-肝总动脉分流术(脾肝分流术)后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影响.方法 15头动物模型建立脾肝分流术,肝外门脉分割成胃脾静脉区和肠系膜上下静脉区,各自独立不相通.实验猪术后饲养30 d.结果 (1)脾肝分流术后门脉主干压为(23.49±1.10)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30 d为(21.53±1.26) cm H2O(P>0.05);脾静脉压为(35.45 ±2.88) cmH2O,术后30 d为(23.09 ±1.36) cmH2O(P<0.05);压力差为(17.90±3.31) cm H2O,术后30 d为(9.55 ±1.32) cm H2O(P <0.05).(2)胃脾区静脉血经脾肝分流通道人肝,脾静脉注射亚甲蓝肝染色良好.结论 脾肝分流术后肝外门脉血流通道发生了变更,但门脉血流动力学整体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机制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压力差是维护这种新平衡机制的原动力.
作者:廖清华;林伟箭;田磊;吴向华;张海添;黄理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细胞移植中,应用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诱导免疫耐受.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29小鼠ESC按前期方法向肝细胞诱导分化,129小鼠smDC亦按前期方法由骨髓单核细胞诱导获得.smDC注入BALB/C小鼠3d后,再将ESC分化的肝细胞移植入BALB/C小鼠肝被膜下.检测肝转氨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水平变化,观察移植细胞生长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移植后7d,smDC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为212.58 U/L,较对照组512.27 U/L明显改善(P<0.05),7d和14 d外周血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移植细胞存活率在14、21 d smDC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D4 +T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在ESC源性肝细胞异基因移植中,smDC预输注可诱导部分免疫耐受,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移植耐受原应用于ESC分化细胞移植研究中.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付必莽;商昌珍;闵军;蔡继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索拉非尼能抑制细胞转化分裂介质(Raf-1)、B-Raf、B-Raf V600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h、Flt-3和c-Kit等多种激酶活性,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肾癌及肝癌的治疗[1-2].国外临床前试验发现索拉非尼对胆管细胞癌也具有抗瘤活性,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3-4].本实验旨在观察在体外条件下索拉非尼对胆管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作者:万云燕;李玲;黄军利;黄榕;应可满;罗琪;李文娇;李文岗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