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霉素上调肿瘤细胞Fas基因表达并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

郑世营;张晓膺;赵军;葛锦峰;王志刚

关键词:肿瘤, 阿霉素, Fas, 脱噬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化疗药物阿霉素(ADM)对肿瘤细胞Fas凋亡基因的调控,并探讨其致凋亡机制.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经ADM处理前后肿瘤细胞胃癌ADM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肺癌细胞系A-549的Fas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其对抗Fas抗体的敏感性,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所有3种肿瘤细胞在ADM作用下Fas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凋亡率分别为40.3%、43.6%、54.4%).ADM能增加肿瘤细胞对Fas抗体的敏感性.结论 ADM上调肿瘤细胞Fas的表达,ADM与Fas抗体联合应用将增强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有一定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前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皮肤附件形成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和Bek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及其受体Bek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与皮肤附件形成的关系.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并提取不同胎龄(12~32周)胎儿皮肤的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FGF-10、Bek基因在不同胎龄标本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早期发育的胎儿皮肤中,FGF-10和Bek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龄的增长和发育的进展,特别在皮肤附件诱导形成阶段,两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胎儿发育后期,两种基因表达开始减弱.结论 FGF-10与其受体Bek基因的特异表达方式及两者结合后引起的信号激活对皮肤附件的诱导形成和形态发生及皮肤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岗;付小兵;陈伟;李海红;白晓东;雷永红;孙同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

    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组织代谢活性较低,创伤和手术等所致的软骨损伤或缺损难以自我修复或以纤维软骨、纤维组织所填充替代[1].为了重建软骨表面,恢复关节功能,人们通常采用各种动物,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动物实验结果常常难以重复,或难以应用到临床.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物种、不同部位间,关节软骨的厚度,细胞密度,基质成分以及力学特征不同[2].因此只有全面了解人和动物关节软骨的生物学和结构特征,才能制造出更为理想的实验模型[3].

    作者:高刚;卫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参皂甙Rb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半影区葡萄糖转运体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变化和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在缺血半影区的表达情况以及人参皂甙Rb1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b1干预组.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ACO)模型,在脑缺血1 h再灌注5 h时取材,用氯化三苯基四唑氮(TTC)染色后,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脑梗死体积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GLUT1 m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测定GLUT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b1干预组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0、(0.04±0.01)%和(0.02±0.01)%;3组半影区的GLUT1 mRNA水平分别是(0.23±0.14)、(0.55±0.04)和(0.79±0.19);蛋白表达的PU值分别为(5.1±1.2)、(13.1±1.7)和(19.0±1.9).结论人参皂甙Rb1明显缩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的体积,Rb1通过上调半影区GLUT1表达以维持脑组织的能量供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方成;陶宗玉;刘安民;李军亮;吴中华;林吉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 -2)凝胶微球 (rhBMP2-dex-HM)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单纯rhBMP-2(A组)、空白dex-GMA凝胶微球dex-HM(B组)和rhBMP2-dex-HM(C组)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含量.结果培养1~2 d后,3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 d时A、C组细胞计数和A值开始高于B组,但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8 d后,C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后,A、B、C 3组细胞数分别为(22.97±0.23)、(13.89±0.57)和(32.46±0.67)×104个细胞/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培养2 d后,A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6~8 d后,C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BGP含量,C微球组高,其次为A组.结论 rhBMP-2-dex-HM可以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rhBMP-2,作为rhBMP-2的缓释载体,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小移植物组(B组);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的小移植物组(C组);应用缺血预处理(IPC)的小移植物组(D组);应用PDTC+IPC的小移植物组(E组).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检测小移植物植入后5个时间点肝脏组织中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检测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结果 A组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很弱.B、C、D、E 4组NF-κB变化趋势相仿,一般在恢复灌注后即活化,峰值出现在3 h(IPC);活化峰值强度B组>C组>D组>E组.再灌注2 h后B、C、D、E组肝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开始升高,6 h达到峰值,其值B组>D组>C组>E组(P<0.05),随后逐渐下降;至12 h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MDA的结果变化和iNOS表达水平变化类似,SOD呈相反变化.结论 NF-κB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小移植物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供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早期供肝组织中iNOS表达和氧自由基水平,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供肝保护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钱建民;张浩;吴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种耐药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我们以IHC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癌(ECC)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IIa(Top-IIa)和肺癌耐药蛋白(LRP)表达情况,初步说明ECC的可能耐药机制及特点.

    作者:陈筠;王银全;陈孝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改进鼠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得到更高纯度的肌卫星细胞.方法采用成年Wistar大鼠,将两步消化法加以改进,采用Ficoll分离和差速贴壁法两步纯化得到更高纯度的肌卫星细胞.所得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加以鉴定.结果此方法肌卫星细胞纯化率可达到98%.细胞增殖快,生长良好.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卫星细胞纯化方法,适用于心外科及相关科室开展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作者:夏家红;谢艾妮;徐磊;张凯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阿霉素上调肿瘤细胞Fas基因表达并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阿霉素(ADM)对肿瘤细胞Fas凋亡基因的调控,并探讨其致凋亡机制.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比较经ADM处理前后肿瘤细胞胃癌ADM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肺癌细胞系A-549的Fas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其对抗Fas抗体的敏感性,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所有3种肿瘤细胞在ADM作用下Fas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凋亡率分别为40.3%、43.6%、54.4%).ADM能增加肿瘤细胞对Fas抗体的敏感性.结论 ADM上调肿瘤细胞Fas的表达,ADM与Fas抗体联合应用将增强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有一定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郑世营;张晓膺;赵军;葛锦峰;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90在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时肠系膜血管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定位.方法 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用门静脉部分结扎法制作门静脉高压模型.4周后取肠系膜血管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在蛋白及mRNA水平测定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HSP90的表达.结果门静脉高压大鼠肠系膜血管HSP90的表达增强,且保持在蛋白及mRNA水平上的一致.HSP90不仅在血管内膜而且还在血管平滑肌层有明显的表达.结论 HSP90可能参与了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病变的形成,从而为进一步揭示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艾建华;杨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化学性交感神经末梢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6-羟基多巴胺(6-OHDA)引起的大鼠去交感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经腹腔为大鼠注射6-OHDA(80 mg/kg体重),制作化学性交感神经末梢损伤模型后,立即肌肉注射NGF 200~1 600 BU/kg体重×10 d,每天1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法测定两侧颌下腺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 6-OHDA可使大鼠颌下腺中的NE的含量下降36.6%(P<0.05),NGF可防止神经损伤大鼠颌下腺NE的含量下降,并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400 BU/kg体重即可使NE维持至正常水平.结论 NGF肌肉注射对6-OHDA引起的大鼠化学性交感神经末梢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振旗;孙辉生;高成杰;贾锐;杨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和他汀类药物对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PM)和他汀类药物在大鼠移植心脏慢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CR)模型,并分别给予赋形剂、RPM、他汀类药物及环孢素(CsA)等药物处理,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药物对于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PM处理组的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程度显著减轻(P<0.01),CsA处理组有所减轻(P<0.01),而他汀类药物组动物未见明显减轻.结论 RPM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预防新内膜形成和移植物慢性血管病变;本实验未能证实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亮;王长希;陈立中;何晓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一氧化碳抗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在外源性一氧化碳(CO)抗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8):对照组(Control)、Control+CO、IR和IR+CO组.复制大鼠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后肺损伤模型.IR+CO和Control+CO组在再灌注前1 h或相应时间点置含CO的空气中,其余两组呼吸空气.观察大鼠肺组织学、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PMN)数目、肺组织湿重和干重之比(W/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动物生存情况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三种磷化MAPKs,即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表达的变化.结果与Contorl组相比,IR组动物死亡率、肺组织PMN数目、W/D、MDA含量以及磷酸化ERK、JNK和p38表达均显著增高;与IR组相比,IR+CO组IR组动物死亡率、肺组织中PMN数目、W/D和MDA含量均显著降低、肺损伤减轻,p38表达显著增高,JNK表达显著降低,ERK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MAPKs信号通路参与了外源性CO抗大鼠肢体IR所致肺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鲁士宝;关立;刘清河;王志伟;黄欣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尿道下裂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诱导建立尿道下裂大鼠模型并在分子水平研究其导致尿道下裂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孕鼠在怀孕第12~19天用DBP(500 mg/kg体重)连续每天灌胃建立仔代雄鼠尿道下裂模型,并将孕鼠在第19天行破宫产取仔代雄鼠的睾丸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睾酮合成过程中限速酶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和细胞色素P450 17α-羟化酶(P450c17)的mRNA含量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DBP诱导的尿道下裂组胎鼠睾丸组织中P450scc、3β-HSD和P450c17的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P通过在性发育期干扰仔代雄鼠睾丸组织中睾酮的生物合成途径,降低了睾酮水平,导致大鼠出生后尿道下裂的出现.

    作者:张炜;袁琳;吴婷;贺厚光;龚永光;王心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采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

    目的探索从心室肌组织中纯化心肌细胞的方法.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大鼠乳鼠心室肌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经Percoll分离,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获得的每层细胞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方法鉴定心肌细胞.结果 Percoll分离后,细胞分为6层,每层细胞培养3 d时,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心肌细胞富集在第4、5两层.富集的心肌细胞第3天形成细胞簇或细胞单层,收缩明显而有力.心肌细胞可维持良好的形态和活力达2~3个月.结论使用Percoll分离法可以从大鼠乳鼠心室肌组织中纯化心肌细胞.

    作者:鄂玲玲;陈新;王常勇;赵云山;郭希民;段翠密;董灵芝;江红;李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型血管生成抑制人内皮细胞抑制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151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表达的人内皮细胞抑制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151(hENDO-VEGI151)融合蛋白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hENDO-VEGI151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脂质体介导法包装重组腺病毒Ad IL-3/hENDO-VEGI151.体外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及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及荷人胃癌裸鼠模型,进一步观察融合蛋白对活体血管生成的影响和融合基因治疗活体胃癌的疗效.结果用TCID50法测定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滴度为4.2×1011TCID50/ml;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融合基因可被转导入SGC-7901细胞内并稳定高效地转录和表达;Western blot显示融合蛋白可被分泌到胞外发挥作用;融合蛋白可强烈抑制ECV-304细胞生长及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Ad IL-3/hENDO-VEGI151治疗可强烈抑制裸鼠体内种植瘤生长,明显下调肿瘤微血管密度,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结论 hENDO-VEGI151是一条新型强效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基因,其表达产物可能通过作用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环节强烈抑制新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喆;方国恩;闻兆章;华积德;曹贵松;毕建威;戚中田;潘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低不同转移特性骨肉瘤亚克隆细胞系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建立高低不同转移特性人成骨肉瘤MG-63亚克隆细胞系,为研究成骨肉瘤转移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和裸鼠体内移植,初步分离并建立了2个亚克隆细胞系A1和A2,并利用细胞电泳、细胞增殖、琼脂克隆形成、体外侵袭实验、裸鼠体内异位和原位移植对两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定.结果 A1和A2的电泳率、琼脂克隆形成能力、体外侵袭能力、自发性肺转移率分别为(1.08±0.12) μm,(0.64±0.13)μm;21.0±2.3,9.5±2.9;186.0±16.7,84.0±12.6;100.00%,6.67%,A1均明显高于A2,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低不同转移特性的人成骨肉瘤MG-63亚克隆细胞系的建立,能为成骨肉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实验模型.

    作者:石晓兵;陈安民;蔡贤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龙珠软膏在肛肠科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在肛肠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治疗中选择性的应用龙珠软膏外敷及换药,临床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2].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组病例300人,年龄16~69岁,平均43.56岁;门诊治疗245人,肛肠术后住院治疗55人;其中混合痔68例、炎性外痔47例、血栓性外痔36例、静脉曲张性外痔29例、肛裂42例、肛周脓肿23例、术后换药用药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肛门肿痛、便血、坠胀:体征为肛门局部有肿物、炎性水肿、血栓,肛管部有裂损、出血,以及术后肛缘、肛管不同大小的创面等.

    作者:王立柱;梅笑呤;陈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临床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途径.方法抽取成人骨髓,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体外培养,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软骨分化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培养16 d后,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蛋白多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诱导后MSCs与新型材料聚乳酸和羟基乙醇共聚物(PLGA)复合.结果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可获得均一的MSCs;5、10 ng TGF-β诱导分化的MSCs生长迅速,呈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表达阳性,MSCs对材料PLGA黏附力强.结论可以从成人骨髓中培养出MSCs,并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5~10 ng TGF-β为佳诱导剂量,成人MSCs可用作临床自体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作者:滕勇;胡蕴玉;王臻;李旭升;白建萍;彭磊;王军;吕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固定解剖学径路、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测量40具寰枢椎干燥标本的解剖径路;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国人枢椎椎弓根宽度为3.77~12.11 mm,仅17.5%患者不适宜应用3.50 mm直径螺钉固定.临床随访8~36个月,10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

    作者:陈庄洪;蔡贤华;黄继锋;徐峰;刘曦明;余伦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快,骨钙素、TGF-β1表达出现早,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骨钙素、TGF-β 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麻松;阎景龙;王新涛;杨显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