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脑血管变化的研究进展

宋飞凤;吴承龙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放疗后, 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 脑血管后遗症, 脑血管病变, 血管改变, 生活质量,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长潜伏期, 无症状, 生存期, 大血管, 经历
摘要:??头颈部肿瘤(HNC)患者放疗后发生的脑血管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这些患者更容易经历由于脑内大血管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脑血管病变常在放疗结束后经过一段长潜伏期才会出现,大部分患者因为早期无症状,而忽视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而一旦发生放疗后的脑血管后遗症,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应激性高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24h空腹血糖、CRP、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对梗死后急性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非糖尿病STEMI患者80例,根据入院<24h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42例(GLU≥7.0mmol/L)和无应激性高血糖组38例(GLU<7.0mmol/L),结合CRP浓度、白细胞计数、LDL-C浓度、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特征,分析相关指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年龄、性别、高血压史、LDL-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7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糖尿病STEMI应激性高血糖组住院患者急性期发生MACE概率大,预后较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差,早期FBG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张静;付超;佘亚辉;孙峰;张永娟;董松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78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并行左右心导管、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应用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方法:蘑菇伞封堵法、弹簧栓法、Amplatzer第二代封堵器(ADO-II)封堵法],术后即刻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随访观察。结果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成功率98.9%。失败原因:大型PDA1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放置封堵器后血压下降1例。并发症:术后1h封堵器脱落1例,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例,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例,溶血1例。结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低,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替代外科治疗。

    作者:余忠琴;朱辉银;李涛;肖玉;张勇;席世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8例,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8例周围神经病变中32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24例为神经鞘瘤(颈部6例、上肢8例、下肢5例、背部3例、后腹膜2例),均为单发,图像特征以椭圆形低回声为主,界清,有包膜;神经纤维瘤8例(上肢5例、下肢3例),7例单发,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尚均,呈梭形为主,两端与神经相连,1例多发,呈串珠状;16例为神经损伤患者,其中4例为尺神经炎,表现为局部神经增粗、回声减低,横断面呈低回声,“筛网状”结构消失,CDFI血流信号较丰富;12例为闭合伤伴神经受损,图像为局部神经受压、形态失常、其周围可见不规则异常回声区。结论周围神经病变声像图各有其特征性表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杨晴;张典;张超;查月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妊娠期妇女血清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清VitB12、活性VitB12和Hcy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74例妊娠中孕和226例妊娠晚孕妇女血清VitB12、活性VitB12和Hcy的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孕期妇女血清VitB12水平显著低于中孕组(P<0.001);妊娠中、晚孕期VitB12与Hcy成负相关(P<0.001),活性VitB12在晚孕期与Hcy成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活性VitB12/VitB12比值与Hcy为正相关(r=0.247,P<0.001);在VitB12正常的孕产妇人群中,ROC曲线显示活性VitB12/VitB12比值对Hcy升高具有更灵敏的检出作用。结论活性VitB12/VitB12比值可作为Hcy升高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葛冰磊;俞善春;尹敢;王新辉;管世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麻醉护士系统护理对产妇分娩镇痛的临床价值

    ??分娩是产妇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由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等引起的疼痛,使产妇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造成产妇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阻碍产程进展,难产机会增加,剖宫产率增高[1]。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分娩痛苦、发挥安全而清醒的镇痛效果,提高分娩期母婴安全性,也有利于剖宫产率的降低[2]。本院2015年1月开展分娩镇痛术,由麻醉护士对分娩镇痛产妇进行围生期的系统护理管理,消除产妇分娩镇痛过程中的焦虑、恐惧感,缓解分娩时疼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平;汤园园;张树波;周春旺;高晓增;姚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老年类风湿关节炎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121例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男性发病率较非老年组高(P<0.05)。多首发于大关节(以膝关节多见),关节外表现主要为肺间质病变,两组患者在首发关节、肺间质病变及继发干燥综合征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增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于非老年组,有其自身的特点:男性多发、大关节受累,肺间质病变,易合并干燥综合征等,在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作者:杨润薇;姜津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影响

    目的: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干预探讨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对57例LD儿童分别采用循序渐进并分级别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治疗3个疗程,对LD儿童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LD儿童的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率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学习技能量表(LAS)各项指标在训练后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筛查-儿科症状检查(PSC)分别有22例和15例异常,LD组儿童心理社会功能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能提升LD儿童的学习技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

    作者:曾桂香;王红;阎利;韩剑珊;张扬;姬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当归芍药散加减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CA125的影响分析

    目的:通过监测血清CA125水平评价当归芍药散治疗脾虚肝郁血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当归芍药散加减,对照组给予黄体酮肌注,观察治疗前后CA125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3.3%,优于对照组70%,两组治疗后CA125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有利于改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CA125对评价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有一定意义。

    作者:罗纳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的NF-B活性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核因子-B(NF-B)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中的活性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胃腺癌患者(Hp阳性)36例,同时选取浅表性胃炎(Hp阴性)患者42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胃黏膜组织NF-B表达及活性。结果所有患者胃黏膜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NF-B在胃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强,其次为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而浅表性胃炎组织标本中NF-B表达弱;胃腺癌组NF-B活性值为(11087.26±974.20),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NF-B活性值为(8734.65±783.19),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56.13±2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NF-B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腺癌NF-B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的NF-B活性明显增强,NF-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黏膜癌变过程。

    作者:孟曼;夏云红;黄震琪;王为民;高明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肿瘤切除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肿瘤患者97例,分为发生囊肿组(56例)和未发生囊肿组(4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与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性。结果56例(57.73%)患者发生淋巴囊肿。肿瘤类型、手术方式、引流部位、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术后<24h引流量等5项指标与淋巴囊肿发生率相关(P<0.05)。而引流部位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是淋巴囊肿发生的独立因素。多数淋巴囊肿患者囊肿无症状,囊肿体积随时间减小。结论经皮穿刺引流及保持患者术后白蛋白浓度可以降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淋巴囊肿具有自限性,超声检查应限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而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才需要治疗。

    作者:黄彩平;莫莉花;王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新辅助化疗后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中晚期鼻咽癌患者38例,应用多西紫杉醇、DDP、5-Fu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后,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尼妥珠单抗针100mg自放疗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1次/周,共6~8次;放疗采用6MV X线照射,全程应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DT66-70.4Gy/30~32次,6~7周完成。观察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CR 84.2%,PR 15.8%;颈部淋巴结CR 86.8%,PR 13.2%。1、2、3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3%、85.4%和80.2%、74.9%和64.2%。早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和脱发;晚期主要是口干和颈部肌肉纤维化。结论新辅助化疗后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适合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作者:徐正阳;任瑞平;袁祖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V71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CD40 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EV71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中sCD40、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普通组、重症组(再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并设立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患儿不同时期血清、CSF中sCD40、sCD40L的水平。结果重症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1),普通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重型组和重型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危重型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CD40、sCD40L含量显著高于重型组;重症组急性期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但恢复期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血清与脑脊液中sCD40、sCD40L呈正相关;普通组和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中sCD40、sCD40L均无明显相关性;重症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均呈正相关;普通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无相关性;对照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无相关性。结论 sCD40、sCD40L可能参与EV71脑炎的发病机制,对EV71脑炎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海萍;陈秀丽;李光乾;周朱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时机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对婴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干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婴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GDM孕妇156例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80例和晚期干预组76例。比较两组婴儿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早期干预组较晚期干预组婴儿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GDM孕妇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其婴儿患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林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静脉扩张症在低颅压头痛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静脉扩张症(VDS)在低颅压头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颅压头痛患者的头颅MRI矢状位的表现。结果16例低颅压头痛患者中,12例头颅MRI矢状位的T1相上出现静脉扩张症。其中3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再次头颅MRI检查,随着病情好转,VDS消失。结论 VDS可作为低颅压头痛的诊断标准之一。

    作者:王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新疆地区腹腔镜下肝囊型包虫外囊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

    ??包虫病(Hydatid?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疾病。肝囊性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腔粘连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2],经腹腔镜肝包虫外囊摘除术不仅继承微创手术的优点,还可减少或消除传统手术后并发症,可达根治性治疗目的,并减少术后护理工作量,明显提高护理质量[3]。本文对31例行经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剥除术围术期护理浅谈如下。

    作者:田翠芸;张秀华;邵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祛风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益气汤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肾病患者155例分为对照组69例(采用坎地沙坦治疗)和观察组86例(采用中药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治疗8周,观察服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23%,高于对照组的55.07%(P<0.001)。结论祛风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而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良好,安全性高。

    作者:潘承锋;虞新燕;张金飞;张清奇;张灵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射频三氧硬脊膜外置管联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多靶点消融联合三氧、硬脊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C形臂X线机检测引导下采用颈前气管鞘和颈血管鞘之间穿刺入路至靶点,行射频、三氧(臭氧)、硬脊膜外阻滞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改善显著,优良率95.32%,总有效率98.5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射频热凝多靶点消融联合三氧、硬脊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为不愿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

    作者:贺娟敏;夏保志;孙剑;卓明群;王以友;黄良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马鞍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6例应用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9.5±7.6)min。术后患者疼痛评分0~4分,未发现阴囊积液、切口感染、血肿及其它相关并发症。术后1~5d出院。术后随访6~37个月,无复发。结论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施书强;温培楠;黄益领;杨伟青;徐贤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Lp-PLA2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术前检测Lp-PLA2水平,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9例(Lp-PLA2≥200ng/ml)和对照组81例(Lp-PLA2<200ng/ml)。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Ⅱ级预防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78.6±68.3)vs(178.2±36.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再狭窄、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非致死脑卒中比例明显升高[(9.24%vs6.17%),(5.88%vs3.70%),(4.20%vs2.47%),(5.04%vs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PLA2升高提示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术前检测Lp-PLA2有预测价值。

    作者:陈杰民;兰军;涂昌;刘瑞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脑血管变化的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HNC)患者放疗后发生的脑血管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这些患者更容易经历由于脑内大血管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脑血管病变常在放疗结束后经过一段长潜伏期才会出现,大部分患者因为早期无症状,而忽视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而一旦发生放疗后的脑血管后遗症,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飞凤;吴承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