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结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罗欣

关键词:老年人, 肠血管畸形, 急性出血, 临床表现, 内镜下治疗, 血管发育不良, 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效果, 止血效果, 钛夹, 老年患者, 大出血, 病例, 报告
摘要:结肠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VM)又称肠血管发育不良,是无明显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患者的VM出血,常表现量大、势猛,常规止血效果欠佳。近年来,采用内镜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已受到广泛关注,但钛夹治疗老年VM引起的大出血鲜有报道。本文对一组老年人VM急性出血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根治直肠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已经为广大胃肠外科医生、特别是结直肠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在他们的外科理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进食早、肺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它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经验、护士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护理技术,医护合作处理。作者对本院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45例患者在围术期进行优质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东梅;周方萍;朱建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美沙拉嗪并蒲芩败酱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泄泻”、“肠风”、“滞下”、“肠澼”等范畴。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UC较之单纯使用西药效果明显[1,2]。作者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本院消化科因UC住院的58例患者,分别给予单纯美沙拉嗪口服治疗和美沙拉嗪口服联合蒲芩败酱汤保留灌肠,结果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章静;范美庆;冯敏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护理

    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约50%为压力性尿失禁[1]。国际尿控协会(ICS)将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定义为患者在运动、打喷涕或咳嗽等腹压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溢出。Delorme等首先提出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是迄今报道的创伤小的治疗SUI术式[2]。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治疗SUI患者30例,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倪利萍;陆星尘;郑旻;张惠萍;凌健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多发伤急诊早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评估重要性分析

    随着急诊服务体系(EMSS)的建立,现代急诊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医院急诊科与院前急救、急诊监护病房(EICU)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急诊室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多发伤中有重要意义。多发伤因受伤原因复杂,伤情变化快,休克出现早,易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应激反应重,易漏诊和误诊,对抢救流程要求特别高。早期积极急救处理和临床特点分析、有效应对,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意义重大[1]。作者对本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3例多发伤早期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钱飞;顾彬;于情;戴佳文;尤建权;汪丁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6例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1986~1988年间流行病学的调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年发病率为0.69/10万,其中成人ALL约占其20%~25%,而老年(≥60岁)ALL约占成人的16%~31%。由于老年ALL存在高龄、较多基础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相对差等多种不利因素,造成老年ALL预后很差。与此同时,对于老年ALL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研究却仍然较少,故作者回顾本院16例老年(≥60岁)ALL患者,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童雅君;匡跃敏;黄黎;朱艳;高新芳;罗信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现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astic syndrom,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中原始细胞增多伴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病态造血)并具有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目前仍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由于MDS 的异质性,其诊断尚无“金标准”,治疗也无明确的方案,虽然从2004年FDA 制定胞苷类似物阿杂胞苷为MDS 治疗指定药物,以及近几年地西他滨的临床应用提高了MDS 治疗疗效,但明显的骨髓抑制限制了临床的应用。为此研究者们不断地研究MDS 的发病机制及从不同角度研究达到抑制MDS 细胞增殖的通路。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实验室在抑制MDS 细胞增殖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李静(综述);林圣云(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世纪。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传统的生理教学以教师向医学生灌输知识为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拟结合生理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孟巍;黄碧兰;余良主;王柏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参二醇对鱼藤酮 MPP+诱导的BV2细胞活性下降的作用

    目的:观察人参二醇对鱼藤酮、MPP+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活性下降的影响。方法以小鼠BV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鱼藤酮(0.03、0.1、0.3、1、3μmol/L)或MPP+(10、30、100、300、1000μmol/L)处理24h和诱导细胞活性下降。设阴性对照组、人参二醇对照组(100 mg/L),鱼藤酮(0.1μmol/L)或MPP+(100μmol/L)损伤组,人参二醇治疗组(10、25、50、75、100mg/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各浓度人参二醇对BV2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鱼藤酮或MPP+处理24h可诱导BV2细胞活性下降,各浓度人参二醇不能逆转鱼藤酮或MPP+造成的细胞活性下降。结论人参二醇对鱼藤酮或MPP+诱导的BV2细胞活性下降无保护作用。

    作者:金晓蓉;孙馨;林筱洁;苗青;高瑞兰;方桂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病患者胎盘病理以及VEGFPLGF变化的观察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SPIH)是妊娠期特有的,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围生儿发病率、病死率增高的产科疾病之一[1]。其发病机制与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长因子,对胎盘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2]。胎盘生长因子(PLGF)是VEGF家族成员,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维持胎盘血管通透性[3]。本试验通过研究胎盘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中VEGF与PLGF水平变化,以探讨胎盘病理变化、VEGF、PLGF在SPIH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大玲;徐群芳;叶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首选激素治疗,激素无效采用二线治疗方案,如硫唑嘌呤、达那唑、长春新碱、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切脾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是特异性造血调控因子,具有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活性,可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作者对国产注射用rhTPO治疗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报道如下。

    作者:苗文春;陈岳华;蒋志相;董晓燕;朱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改良头位床在眼内硅油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

    眼内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需严格取强迫体位约2~3周,甚至更长时间,术后1周内每日采取俯卧位的时间应>18h[1]。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有些患者因难以忍受长时间强迫体位所致的不适而随意改变体位,导致并发症发生,影响了手术的疗效。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本科将改良头位床应用在硅油眼内填充术后的患者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苏凤;张王芳;严婉丽;陈俊;吕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8例临床诊治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而引起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1,2]。作者对本院消化内科1998年6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18例EG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EG的发病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其预后,以加强临床医生对EG的认识及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林冠斌;励辉辉;陆静静;李访贤;许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SCT及DSA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病因复杂,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的大量出血,主要涉及的部位是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但是操作复杂,有创伤,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于临床,其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准确性强,而且无创伤,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1]。作者对35例怀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MSCT和DSA诊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周光昱;杨玉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卵巢畸胎瘤伴甲状腺滤泡癌一例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率较低,卵巢甲状腺肿,为一种高度特异性畸胎瘤,恶变率更低,现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畸胎瘤伴继发甲状腺滤泡癌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夏丽群;朱海斌;夏雅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食管中下段癌弓上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国内资料显示吻合口瘘发生率2.6%~6.4%,病死率38.4%~53.6%[1],术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吻合口瘘病死率的关键[2],近年来由于围术期处理、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仍在3%~5%,而病死率可高达40%[3]。现就食管中下段癌弓上吻合口瘘的病因、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予以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磊;郑世营;蒋东;汤金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目前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而近年来胃癌有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青年人胃癌的患病率不断增高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因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加上医生对青年患癌的警惕性不高,容易造成误诊。为进一步提高青年人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作者通过其与老年人胃癌比较,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等进行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钱江;姚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红细胞压积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差值对评估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探讨

    感染性休克在重症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也是重症病房主要死亡的原因[1]。因此感染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临床工作中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Serum albumin Alb)降低,作者试图用二者之间的差值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APACHE II)及病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载受;梁艳;薛盛东;陈贤源;王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甲氧胺对SHG44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 HCPT)单独及与甲氧胺(methoxyamine,MX)联合用药在抑制神经胶质瘤(SHG44)胶质瘤细胞增殖过程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以期减少HCPT用量,降低毒副反应,为HCPT联合MX应用于抗胶质瘤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联合运用HCPT与碱基切除修复抑制剂MX,用MTT法、流式细胞等方法检测联合用药的体外抑瘤效果及可能的机制。结果 HCPT联合甲氧胺能显著抑制SHG44胶质瘤细胞增殖,随着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其增殖抑制效应也随之增强。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HCPT联合MX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但与单独HCPT用药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HCPT联合MX对SHG44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剂量-时间依赖性。

    作者:胡珏;王鸿;吕庆华;郑英;朱永坚;郑鸣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复方角菜酸酯乳膏润滑双氯芬酸钠栓纳肛镇痛效果观察

    肛肠病患者术后术后炎症介质释放,排便、换药等对创面的刺激,会导致术后剧烈疼痛[1]。术后采用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可控制疼痛,但药物塞入肛门时造成的剧烈疼痛也给患者带来痛苦。鉴此,本科2012年7月开始采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润滑双氯芬酸钠栓后再肛门塞入,较好地缓解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疼痛。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熊玲;黄小红;郑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术中射频消融疗效分析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者术前常合并房颤。房颤不仅影响心功能,而且易使左房形成血栓,致脑中风的风险增加。COX迷宫术治疗房颤有良好效果,但因其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有潜在出血风险,且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复发等弊端,限制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运用[1]。本院自2007年12月至2012年6月对5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于心内直视下行心内膜房颤射频消融术,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有斌;余云生;沈振亚;叶文学;黄浩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