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贾安华;邓冰;朱焱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病人的心理情绪状况及对策.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门诊首诊的34例面肌痉挛病人进行自评测定,参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1]中的常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组躯体化均分高于常模,女性病人高于男性病人,差别具有显著性;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均分低于常模,除恐怖项均分无显著性外,余均具显著性.结论:面肌痉挛病人有躯体化倾向,且女性较男性明显,需采取心理、药物、手术等综合性治疗手段.
作者:吴皓;陈蕾倩;董伟;胡兴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男性留学生的个性特征.方法:应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3名进行测查,同时抽取年龄、性别、文化相匹配的121名蚕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作正常对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E、N、L4个量表维度均有明显差异;35岁以下年龄组仅L量表两组间存在差异、36~45岁年龄组和46岁以上年龄组,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印度男性留学生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作者:王金文;姜厚璧;徐斌;欧阳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情绪障碍.Weissman研究表明约1/4的人一生曾有过抑郁[1].刘贤臣报道医科大学生17.32%有抑郁情绪[2].郭永松报道大学生21%有焦虑情绪[3].但有关高中生考试前的焦虑抑郁报道较少,我们对新乡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师凤彩;娄百玉;王清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31例恐怖症病人,随机对16例在阿普唑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系统脱敏治疗,另15例单纯用系统脱敏治疗(为对照组).发现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合并阿普唑仑可以帮助降低焦虑,提高对系统脱敏治疗的依从性,但不能提高疗效.
作者:李庆方;陈太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已广泛用于评价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用该量表对一组父母送子女住精神科时心理状况作了评定,并在双亲间与常模[2]进行了比较.
作者:陈耀银;孙敬烈;吴斯珍;丁俊英;裴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有否差异,对符合CCMD-2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及DSM-4双相Ⅰ型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按Taylor等划分年龄的方法,以30岁为界划分早发型和晚发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病前有明显生活事件者少,病前性格内相者多,家庭中有精神疾病史及一级亲属中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者多,头颅CT显示脑部有器质性损害者少,与晚发型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者可能系不同的疾病单元.
作者:完旭东;刘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仅就1例双乳巨大并下垂的女性患者做双乳缩短缩小手术,讨论了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行为反应与刺激情景相一致,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评价,医师娴熟的工作能力,医务人员言谈举止以病人利益为准则,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反应.
作者:徐军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武警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照分析.
作者:蔡丽萍;刘少壮;王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36例高血压病人(Ⅰ期)运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精神症状的分布和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结果提示,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SDS也提示大部分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高血压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万兴松;宋晨霞;龚桂平;陈大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在高等学校开设心理卫生课与专题讲座,开展团体训练与个体心理辅导使一些学生走出了心理误区,改变了心理行为,适应了生活环境.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往往容易出现学生对辅导老师的移情和心理依赖现象,本文结合个体心理辅导的工作实践,对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基本特征、正确地对待移情与心理依赖者、认清移情与心理依赖的正负效应等进行论述.
作者:崔建华;韩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根据美国DSM-Ⅲ诊断标准和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制订的儿童精神卫生调查表及儿童智力筛选表,随机抽样调查了我区22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城市中学10140名儿童( 3~6岁1760人,7~12岁7255人,13~14岁1124人).调查结果:①轻微脑功能障碍(MBD)53 人,患病率为5.22%(3~6岁1人,7~12岁47人,13~14岁4人),以学龄初期居多.②智力发育迟滞110人,患病率10.84%.③孤独症3人(0.29%).比较山区、丘陵、平原,以丘陵地区患病率高.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陆平;李蕊;李银宽;李蕴;李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加麦普替林组(简称合并组)和电针组,治疗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结果:第二周后两组HAMD、SDS、SAS评分降低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合并组HAMD降分率显著大于电针组,但第四、第六周降分率无明显差异.用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7.3%和75%,合并组的副反应多于电针组.
作者:杨建立;刘晓华;甘雪晨;王保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研究影响中年知识分子心理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进行SCL-90测试和影响因素调查,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暴露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6.9%的中年知识分子有心理健康问题 ,离婚或丧偶、经常过量饮酒、缺少业余爱好、接触毒物或噪声、工作时间延长、患慢性病、睡眠不足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并存在某些交互作用.提示应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中年知识分子心理健康失调.
作者:李新华;贾安华;邓冰;朱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采用前列腺素E1阴茎海绵体注射治疗45例阴茎勃起障碍,对一组20例病人夫妻协同进行性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比另一组单对男性性心理治疗的勃起能力和完成性生活有显著提高,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
作者:苏仲宁;沈倚天;曾明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癔症患者间的临床差异,对住院的44 例异性癔症患者和195例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男性癔症患者性格内向77.3%,精神诱发因素以工作适应失调、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行为障碍、幻觉妄想为常见;女性癔症患者性格外向53.3%,精神诱发因素以家庭失和与纠纷、人际关系冲突、宗教迷信,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转换性症状、朦胧状态和附体体验为常见.结论:针对男女癔症患者的不同特点,搞好心理卫生,改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创伤,对癔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作者:苏中华;高建英;张金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对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高利他行为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低利他行为的人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项目上与高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利他行为的人在敌对性因子上得分低于低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邵贵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说明MMPI测验中F分增高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作者对本院1997~1998年住院病人进行测验,结果表明,MMPI测验F分增高与精神症状有一定相关,其中思维和情感是影响F分增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汪早晨;胡恒章;王卫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对49例阳性精神分裂症和31例对照组洛夏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示阳性精神分裂症联想方面有生产能力,在情绪刺激的影响下,回答容易失败,而整体的统合能力减弱,局部范围的知觉增强,人物运动的回答增多,而色彩的回答减少,经验类型呈内向型,在反映现实检验能力指标的F+%、ΣF+%、R+%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形态质量不良,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作者:姜厚璧;严善明;陈德沂;俞俊洪;祁曙光;孙建华;夏友春;田志宏;张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应用HAMD、HAMA、SDS和综合科病人情绪障碍调查问卷,对200例病人进行抑郁情绪发生率与诊治情况调查,发现抑郁、焦虑情绪十分常见,综合科医生对其识别率较低,往往未作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因此,十分需要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综合医疗机构.
作者:梁文贞;舒放;陆林;黄明生;朱昌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581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5%睡眠质量不好,呼吸不畅、发冷发热、做恶梦、疼痛不适等生活因素及离退休后社会因素影响睡眠.要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对这些生理、社会因素的干预是比较重要的.
作者:钱惠忠;陈树林;王义强;骆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