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丽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季节性,为防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数据。方法:应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步法分析由我院病案室提供住院手足口病病例。结果:患儿年龄1个月~11岁。男性1268例,年龄x±s为2.1384±1.2516;女性729例,年龄x±s为2.0643±1.3395。男女患儿发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结构比1:0.57。男性多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女性和总人数入院时间季节性分布M值分别为:0.3865、0.4639、0.4136,有季节性;平均角为所对应的入院时间高峰日分别为:7月2日、6月23日、6月28日。经平均角的Rayleigh’s,Z值分别为:184.57、154.08、333.89;P值均为<0.01,有季节性;男、女性病人入院高峰差别的Watson add William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能合并;高峰期分别为:4月14日~9月20日和4月13日~9月3日。23例有二次感染住院现象。结论:手足口病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在高峰期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可降低发病率。防控工作重点在托儿所和幼儿园。
作者:麦毅忠;王小群;杨统升;杨德恒;袁素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针对血液净化患者展开护理研究,了解对护理人员实施层级全责一体化的护理质量优化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共2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层级全责一体化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透析期间不适感以及护理缺陷产生率。结果:对照组10例患者内瘘未一次性完成,观察组仅有4例;透析期间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不适感,观察组仅出现2例;护理缺陷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为7.69%,观察组未出现护理缺陷。三项对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层级全责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感,减少护理操作中的失误,提升内瘘成功率,减少透析期间不适感,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江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运用多角度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华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近年来华南地区三省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医药卫生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具体哪个省的投入产出效率比较高。同时还参考了与华南地区相比,国内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相近的其它省份和边远省份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华南三省在人财物投入和整体的医疗卫生收入和诊疗覆盖面这个方面效率都比较好,但在将医院总人数和总床位数作为投入,将各省医院总的诊疗人数和体检人数做产出时,仅广东省能达到DEA效率值为1有效,广西和海南的效率值只有0.59和0.49。分析数据提示,因新医改政策增加了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各省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医院决策层要进一步思考提高服务效率和规模效率优化的问题。
作者:李翠华;周怡;杜珠英;彭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将某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妇产科24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0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与过程,自制问卷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及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两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痛疼分级及产程时间,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及心理情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在分娩方式、患者的满意度及患者的心理状况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护理服务模式。
作者:张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减少症模型鼠中,海参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小鼠120只,在拮抗试验中取60只,随机按6组划分,模型组及实验1~4组就白细胞减少症模型进行建立,实验1~4组取不同剂量海参多糖腹腔注射,模型组取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不特殊处理,后行白细胞计数;预防试验中,取小鼠60只,分组同上,取海参多糖不同剂量对实验1~4组腹腔注射,模型组注射Cy100mg/(kg·d),对照组不特殊处理,对白细胞进行计数。结果:取海参多糖25~100mg/(kg·d)注射的实验组在拮抗试验的第6d,脾指数及白细胞变化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取海参多糖25~100mg/(kg·d)注射的实验组在预防试验中,白细胞变化率较模型组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细胞减少症模型鼠采用海参多糖应用,对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杨杨;石玮;严丹;韦艾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减少畸形,提高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4例(35膝),术后由骨科医护人员给予指导,由康复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0d后利用HSS-KS评估。结果:术后20d,患者安静及行走时疼痛,行走距离,转移能力,肌力及屈曲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拐杖的使用率及内外翻畸形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关节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但关节的稳定性及使用楼梯能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可以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出院后仍须继续进行正确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
作者:林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TCD与DS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某院收治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CD与DSA检查颅内动脉闭塞或下摘编情况,并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做对比分析。结果:TCD与DSA检查诊断一致,动脉数量194支,其中22支TCD检查正常,另外DSA发现36条狭窄动脉TCD检测正常。以DSA结果为标准, TCD敏感性85.03%,特异性98.84%,假阳性率1.46%,TCD误诊漏诊比率15.27%。结论:TCD与DSA诊断脑动脉狭窄均具有可比性,但是互有利弊,二者联合检测效果佳。
作者:武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案例分析法在临床中应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但是此法也有许多不足,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作者:刘伟;宋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手段通常会采用急诊微创手术,并且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手术临床观察工作至关重要。阐述了高血压出血病情的概念,并通过选取患者案例分析患者的急诊微创手术的临床情况。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64例患者中,成功60例,治疗成功率为93.75%,且手术成功的患者的外形、面部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取游离组织瓣对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较高,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子宫内膜癌her-2/neu蛋白过表达与临床及病理间的相关性。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4年2月关于“her-2/neu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相关性”的文献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用RevMan5.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病例对照研究601例子宫内膜癌病例,根据her-2/neu表达的阳性率, her-2在子宫内膜癌与非癌内膜组[RR=3.61(95%CI:1.99,6.57),P<0.0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RR=1.97(95%CI:1.47,2.63),P<0.00001]、子宫内膜癌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RR=0.51(95%CI:0.27,0.99),P=0.05]以及高分化和中低分化组[RR=0.64(95%CI:0.48,0.86),P=0.003]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浸润深度>1/2和浸润深度≤1/2组[RR=0.71(95%CI:0.33,1.56),P=0.4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er-2在子宫内膜癌中过表达,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临床Ⅲ-Ⅳ期及组织学中低分化等特征密切相关,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郎博娟;马金阳;胡余昌;胡海燕;王晓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产妇产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产前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提示价值。方法:通过对1521例孕妊末期正常待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记录其产后出血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次研究D-二聚体结果有180例小于0.55mg/L,没有发生产后出血;有605例在0.55~1.80mg/L之间,其中有16例发生产后出血;有479例在1.80~3.60mg/L之间,其中有26例发生产后出血,且有1例发生DIC;有170例在3.60~6.60mg/L之间,其中有17例发生产后出血,且有2例发生DIC;有87例大于6.60mg/L,其中有17例发生产后出血,且有5例发生DIC。结论:孕末期孕妇D-二聚体含量越高,其发生产后出血的机率就越大,当D-二聚体含量大于6.6mg/L时,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保证孕妇生产时的安全。
作者:龙宏洋;李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科学关于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断与治疗的局限性。方法:选取某院2009~2014年间收治的病人35例,将治疗方法分为两种,归纳总结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治方法。结果:35例病人合并肘关节骨折9例,常规单纯脱位19例,无外伤史幼儿30例,通过复位方法的差异,说明小儿不同年龄段及解剖结构变异导致复位方法产生差异。结论:小儿骨科解剖结构不是成人解剖结构的简单成比例缩小,需要根据具体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
作者:张学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果及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干预组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服药护理及心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体重控制、贫血的纠正,对血液透析基本知识的了解,对抗疾病的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疗效,改善其对血透的认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秀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辖区内管理的0~3岁儿童6~8月、18月、30月龄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致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354名各月龄儿童血常规检测中发现有42例儿童缺铁性贫血,其中中重度缺铁性贫血2例。儿童贫血与家庭收入,监护人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科学喂养均有关系,与生产方式及性别关系不大。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进行干预,效果明显。
作者:曾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利用MRI图像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C)两两组间灰质和白质体积改变的特点。方法:利用DARTEL算法对14例AD患者(AD组)、21例MCI患者(MCI组)及23例健康对照组(HC组)的MRI图像(数据均来于于ADNI数据库)进行预处理,再对MCI组、AD组和HC组的全脑灰质和白质体积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灰质变化:与HC组比较,AD组的双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丘脑、颞中回、尾状核及右侧岛叶、梭状回、前扣带皮层、舌回、内嗅皮层、左侧豆状壳核和顶下小叶等结构灰质体积萎缩。MCI组右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楔前叶、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和豆状壳核等结构的灰质体积萎缩。AD组相较于MCI组在右侧海马、丘脑、楔叶的灰质体积萎缩。白质变化:与HC组比较,AD组双侧Extra-Nuclear、Sub-Gyral、胼胝体、前扣带回和右侧海马旁回白质体积萎缩。MCI组双侧海马旁回、右侧丘脑、Extra-Nuclear和左侧梭状回白质体积萎缩。AD组相较于MCI组在双侧Sub-Gyral、右侧前扣带回、左侧中央后回白质体积萎缩。结论: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学测量能够客观揭示MCI和AD早期阶段的脑灰质和白质结构萎缩,对于AD的早期诊断和监测MCI向AD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方法。
作者:蔡洁;周珂;熊刚强;陈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以HepG2细胞为实验材料,用油酸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油酸培养HepG2细胞,采用MTT法确定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油酸的佳浓度,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并检测细胞内TG的含量和培养液的ALT、AST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CPT-1、FAS、IL-6mRNA的表达。结果:用含0.25mM浓度的油酸的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光镜下可见HepG2细胞内有脂滴形成,模型组中细胞内TG含量及培养液中AST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CPT-1mRNA表达增高,FASmRNA表达降低,IL-6mRNA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油酸建立的体外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人脂肪肝的主要特征,为脂肪肝的研究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作者:林晓宇;朱月永;江家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冠心病(CHD)患者自护能力影响。方法:将88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助于提高CHD患者自护能力,促进患者预后。
作者:于建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观察采用中药熏蒸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经治疗一疗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盆底肌肉肌力分级评定,评价两组患者产后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评价: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振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单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甘精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片,共治疗12周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HbA1c均有改善,但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各有不同。治疗组血清TG及LDL-C降低明显,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效果优于单纯胰岛素治疗,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胡春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