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肽酶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王强;王心童;王虹蛟;孟威宏;颜炜群;任立群

关键词:抑肽酶, 四氯化碳, 慢性肝损伤, 大鼠, 电镜
摘要: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四氯化碳( CCl4)肝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及甘利欣注射液组。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做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肝细胞呈肿胀状,细胞界限不清,胆小管两端紧密连接消失;腔面微绒毛减少。肝细胞核呈圆形固缩状;核内异染色质凝聚、趋边;核基质空化。抑肽酶小剂量组肝细胞体积大小不一,个别细胞呈固缩状。胆小管轻度扩张;小管两端连接结构清晰;腔面微绒毛减少,并可见髓样小体。抑肽酶中剂量组肝细胞体积稍大;胆小管两端紧密连接结构清楚;腔面微绒毛较多。核呈圆形,核仁明显,可见少量块状的异染色质。抑肽酶大剂量组肝细胞结构接近空白对照组,细胞体积较大,细胞界限清楚;胆小管结构正常。肝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核膜清晰;核内常染色质多,可见少量小块状的异染色质;核仁多个。促肝细胞生长素组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与抑肽酶中剂量组相似。结论抑肽酶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肝损伤的肝组织超微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随着抑肽酶剂量的增大,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47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炎症指标、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和基础疾病,进而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利奈唑胺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3%。治疗失败组的PCT值和APACHEⅡ评分更高[分别为(1.38±0.67) mg/L对(0.91±0.32)mg/L,14.3±5.7对9.8±4.1,P=0.029和0.004),动脉血氧分压更低[(66±10) mmHg对(72±8) mmHg,P=0.016]。PCT值、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影响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效的临床因素。PCT的OR值为2.02(P=0.034,95% CI 1.06~3.88),APACHEⅡ的OR值为1.41(P=0.013,95% CI 1.17~1.85),脑血管病的OR值为5.42(P=0.017,95% CI 1.69~42.4)。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肺炎的疗效良好,而高PCT值、高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璠;刘亭威;封辰叶;康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我院2008-2012年ICU常用抗菌药物用量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的常用抗菌药物用量变化与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率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ICU常用8种抗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的DDDs/(100床·d),及同期4种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与耐头孢哌酮舒巴坦、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和耐头孢哌酮舒巴坦、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头孢吡肟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正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左氧氟沙星的用量与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头孢吡肟的鲍曼不动杆菌、耐头孢吡肟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大肠埃希菌都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抗菌药物用量与一些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园园[;沈翰;葛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ISS及GHD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 ISS)及生长激素缺乏症( G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的28例ISS及30例GHD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后患儿生长速率( GV)、体重、身高、骨龄、身高标准差计数( HtSD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患儿 GV、HtSDS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身高、骨龄均未见显著改变(P>0.05);ISS患儿GV与IGF-1水平未见相关性(r =0.235,P >0.05);GHD 患儿 GV 与 IGF-1水平显著相关(r =0.638,P <0.05);ISS及GHD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2.1%,经处置后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促进ISS及GHD患儿生长,不会使骨龄明显提前,安全性好。

    作者:张珺;王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我院门急诊成人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取1个月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超说明书用药的药品及其合理性。结果共调查处方32216张,共有22张处方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共计有15个药品品规。通过文献检索,涉及药品的超说明书用药在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结论我院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但使用率不高,且用药都有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不存在药品滥用现象。

    作者:顾芳;陈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ET和CysC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内皮素( ET)和血清胱抑素C( CysC)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76例均分为4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羟苯磺酸钙(安多明)组:安多明0.25 g,bid,po;缬沙坦(代文)组:代文80 mg,qd,po;羟苯磺酸钙+缬沙坦组(联合组):安多明0.25 g,bid,po+代文80 mg,qd,po。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ET和胱抑素C的水平变化。结果羟苯磺酸钙组: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P<0.01);联合组:治疗后血压及Fib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及P<0.05)。治疗1个月后,三组治疗组ET和胱抑素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三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治疗组 ET 和胱抑素 C 水平较治疗前水平进一步下降(P <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ET和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单用的疗效。

    作者:曹翠平;于婉;马小羽;洪虹;刘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谱分析及抗菌药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急性盆腔炎的发病特点、致病菌谱及抗菌药的治疗选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盆腔炎患者227例。结果22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2±4.3)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痛(219例,96.4%)、发热(183例,80.6%)、白带增多(92例,40.5%),其他伴随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182例(80.2%)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45例(19.8%)患者仅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使用二代头孢联合抗厌氧菌(甲硝唑)治疗73例(32.2%),使用三代头孢联合抗厌氧菌(甲硝唑)治疗85例(37.4%),使用喹诺酮类联合抗厌氧菌(甲硝唑)治疗24例(10.6%)。12例患者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更换敏感抗生素(厄他培南)。结论急性盆腔炎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宫颈剧痛、子宫/附件区压痛、下腹部反跳痛是必要的体征,三代头孢在经验性治疗中可能优于二代头孢的选择,厄他培南对于难治性急性盆腔炎是优选替代药品。

    作者:张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松参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妇女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松参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妇女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倍他乐克治疗及松参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Tpe及Tpe离散度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8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31)。两组治疗后早搏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实验组治疗后早搏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63,P=0.000)。两组治疗后Tpe及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实验组治疗后Tpe及Tpe离散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2.123,P=0.034,0.038)。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641)。结论松参养心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妇女功能性室性早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小,可明显降低Tpe离散度。

    作者:陆弋;林一萍;施伟林;卢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我院门诊药房规范化培训医院药师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目的:对医院药师教学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保证医院药学教学水平达到新形势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更高要求。方法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培训细则》的要求,制订了门诊药房医院药师培训计划书,按照计划书中的安排,系统、规范地实施对医院药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审核处方做好专业业务知识的储备。结果医院药师在门诊药房的8个月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基本掌握了药品管理相关制度,各大类常用药品相关基础知识,药师对处方进行规范的审核、调配、核对、发放药品以及向患者交代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方法。结论执行教学责任老师全程带教方法,按照计划全程负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制定规范标准的医院药学实习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者:郭红;王淑洁;王海莲;于保平;吕冠博;张雁;王子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住院分娩有引产指征的70例初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将70例孕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地诺前列酮引产,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的引产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1.11%,治疗组为91.18%,治疗组促宫颈成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639,P=0.013)。治疗组引产前后宫颈评分提高分值(2.73±1.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3±1.12)分(t=2.622,P=0.011)。治疗组用药至临床时间、用药至分娩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13.24±7.25) h、(17.38±7.53) h、(12.54±6.23) h,对照组则为(26.18±12.54) h、(35.72±17.89) h、(16.53±7.24) h,前者明显短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321、5.644、2.476,P=0.000、0.000、0.016)。结论地诺前列酮引产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并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

    作者:施伟亚;蒋淑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琥珀酸索利那新、盐酸坦索罗辛单用或联用治疗经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琥珀酸索利那新、盐酸坦索罗辛单用或联用治疗经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8例,分别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单用、盐酸坦索罗辛单用和两种药物联用,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拔管后尿频、尿急改善情况,手术前后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OL评分等。结果术后第3天,A组、B组和C组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分别为(1.20±0.23)次、(2.04±0.31)次、(0.85±0.19)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分别为(0.19±0.05) h、(0.25±0.07)h、(0.14±0.04)h。 C组术后第3天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和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拔管后第3天尿频频率分别为(6.43±2.02)次/24 h、(9.27±3.18)次/24 h、(4.15±1.56)次/24 h;A组、B组和C组拔管后尿急频率分别为(5.60±1.42)次/24 h、(8.15±1.68)次/24 h、(4.19±1.30)次/24 h;C组患者拔管后第1、3天尿频和尿急频率均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OL评分均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琥珀酸索利那新与盐酸坦索罗辛联用治疗可有效缓解行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患者术后膀胱过度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效果优于琥珀酸索利那新、盐酸坦索罗辛单用。

    作者:龚海华;钱良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布林佐胺联合曲伏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评价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布林佐胺联合曲伏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使用曲伏前列素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开角型青光眼与高眼压的76例患者分为S组和B组,S组38例(38眼)患者在曲伏前列素基础上合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B组38例(38眼)患者则合用布林佐胺治疗,于2周和1、3、6个月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眼压、昼夜眼压差、心率、血压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联合用药后2周和1、3、6个月平均眼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联合用药后6个月昼夜眼压差较B组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联合用药前后血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患者心率在联合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S组患者心率则在随访6个月时出现明显心脏抑制(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布林佐胺联合曲伏前列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疗效显著,布林佐胺联合曲伏前列素用药相对更稳定、更安全。

    作者:杨涛;项振扬;郑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我院门诊依替米星使用分析

    目的:对我院门诊依替米星处方开具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临床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为临床合理使用依替米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药品电子管理系统统计门诊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依替米星处方合计1459张,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9张门诊依替米星处方暴露临床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问题,其中不合理处方789张,不合理频次945次,多体现在遴选的药品不适宜、老年人给药剂量不合理、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等处方类型,其中在泌尿生殖系统不合理使用占50.32%,多与医生药物选择习惯有关。结论通过开展依替米星处方专项分析,可提高医生和药师的用药水平,促使临床开具高质量的处方,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刘伟;袁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开颅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开颅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用于脑科术后镇痛镇静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S0、S1、S2和S3组,每组20例。在硬脑膜缝合结束时,S0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而S1、S2和S3组分别静脉输注舒芬太尼2 mL(0.1μg/kg,0.15μg/kg,0.2μg/kg),四组患者同时均给与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T0、拔管前2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及拔管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拔管后5、10、30 min及拔管后1 h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围术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对照组S0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心率和平均运脉压比拔管前明显加快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1组、S2组和 S3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5 min比S0组增高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3组比S1组和S2组增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拔管后10 min时基本稳定同术前和拔管前;只有S3组拔管后10 min SpO2明显降低,与拔管前及拔管后的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用药组S1组、S2组和S3组与S0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S3组的VAS评分比S1和S2组各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3组镇静评分在拔管后比S0组、S1组和S2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S3组比S0、S1和S2组明显增加,躁动发生率S1、S2和S3组比,S0组明显降低,术后寒颤S3组比S0组明显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各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躁动和寒颤的发生S1组、S2组和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舒芬太尼复合帕瑞昔布钠用于开颅手术苏醒期安全有效;舒芬太尼采用0.15μg/kg 的剂量能维持较好的循环稳定,有效控制术后躁动的发生,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是较为安全有效的剂量。

    作者:沈洁;纪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和血栓调节蛋白( T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维持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TM水平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vWF和T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χ2=4.1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7.89%)和5例(13.16%),症状均较轻,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浆vWF和TM水平,从而保护及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王波;王海英;甘慧玲;罗利飞;林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苦参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苦参碱在抗肿瘤方面也具有明显功效,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本文对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苦参碱是一种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邵明坤;范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 B蛋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B蛋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4例。分别使用七氟醚和异丙酚全身麻醉。结果两组术后4、24 h 血清NSE和S100B 蛋白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上升( 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七氟醚组(P<0.05)。两组术后48 h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同时两组术后4、24 h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七氟醚组(P<0.05)。两组术后48 h MMSE评分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均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但异丙酚的影响较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作用与其能降低患者血清NSE和S100B 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黄月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剂治疗小儿感染轮状病毒引起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所接收治疗的感染轮状病毒并已至肠炎的患儿160例,按照就诊顺序均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四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A组作为对照组,不再做其他处理;B组给予口服培菲康胶囊散剂;C组口服葡萄糖酸锌;D组给予培菲康胶囊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比较四组患儿腹泻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恢复平均时间。结果 D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A、B、C组( P<0.01、P<0.05、P<0.05);A、B、C、D组患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4.18±1.12)d、(3.42±1.06)d、(3.42±1.53)d、(1.95±0.98)d。平均止泻时间D组显著短于A、B、C组(P<0.01、P<0.05、P<0.05)。结论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培菲康胶囊及锌剂,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陆荣耀;刘绍胜;涂林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康复新液与思密达对白血病儿童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白血病儿童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白血病化疗性口腔溃疡患儿随机分为康复新液组25例和思密达组25例,比较两组的溃疡愈合疗效。结果康复新液组有效例数为21例,占84%;无效1例,占16%。思密达组有效24例,占96%;无效1例,占9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新液组患儿口腔溃疡的平均消退时间为(7.3±3.2)d,思密达组为(4.1±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思密达治疗白血病儿童化疗性口腔溃疡的效果明显优于康复新液,更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旌;冯红杰;劳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复方青黛胶囊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青黛胶囊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玫瑰糠疹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复方青黛胶囊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与治疗组(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青黛胶囊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

    作者:徐晶晶;蓝善辉;赵志炼;叶进;赖代权;王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IL-10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CD4+/CD8+比值以及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但两组患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TNF-α及 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宇;丁国娟;陈亚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