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爽;樊蓉;任天舒;葛鹏程;赵庆春;史国兵
目的:探讨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取1个月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超说明书用药的药品及其合理性。结果共调查处方32216张,共有22张处方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共计有15个药品品规。通过文献检索,涉及药品的超说明书用药在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结论我院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但使用率不高,且用药都有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不存在药品滥用现象。
作者:顾芳;陈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四氯化碳( CCl4)肝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及甘利欣注射液组。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做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肝细胞呈肿胀状,细胞界限不清,胆小管两端紧密连接消失;腔面微绒毛减少。肝细胞核呈圆形固缩状;核内异染色质凝聚、趋边;核基质空化。抑肽酶小剂量组肝细胞体积大小不一,个别细胞呈固缩状。胆小管轻度扩张;小管两端连接结构清晰;腔面微绒毛减少,并可见髓样小体。抑肽酶中剂量组肝细胞体积稍大;胆小管两端紧密连接结构清楚;腔面微绒毛较多。核呈圆形,核仁明显,可见少量块状的异染色质。抑肽酶大剂量组肝细胞结构接近空白对照组,细胞体积较大,细胞界限清楚;胆小管结构正常。肝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核膜清晰;核内常染色质多,可见少量小块状的异染色质;核仁多个。促肝细胞生长素组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与抑肽酶中剂量组相似。结论抑肽酶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肝损伤的肝组织超微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随着抑肽酶剂量的增大,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
作者:王强;王心童;王虹蛟;孟威宏;颜炜群;任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Dex)干预小鼠内毒素耐受的形成,研究糖皮质激素对内毒素耐受的影响。方法以昆明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ⅠA组为健康对照组,ⅠB组为单次直接致死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LD50=8 mg/kg)对照组,Ⅱ组为标准内毒素耐受组,ⅢA组为初始LPS刺激前高剂量Dex(10 mg/kg)干预组,ⅢB组为终末致死量 LPS 前高剂量 Dex 干预组,ⅣA 组为初始 LPS 刺激前低剂量Dex(1 mg/kg)干预组,ⅣB组为终末致死量 LPS 前低剂量 Dex 干预组。完成实验处置后3 h 取血标本,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0水平。结果①ⅠA组TNF-α、IL-10水平极低,ⅠB组TNF-α、IL-10水平较ⅠA组显著增高(P<0.05,P<0.01),Ⅱ组TNF-α、IL-10水平较ⅠB组显著下降(P<0.05,P<0.01),但仍高于ⅠA组。②各Dex干预组TNF-α水平与Ⅱ组比较:ⅢA、ⅣA组TNF-α水平与Ⅱ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B、ⅣB组TNF-α水平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Dex干预组IL-10水平与Ⅱ组比较:ⅢA、ⅣA组IL-10水平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B、ⅣB组IL-10水平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LPS刺激可导致小鼠体内 TNF-α水平、IL-10水平升高。内毒素耐受时,小鼠体内TNF-α、IL-10水平升高的程度明显降低。②终末LPS前一定时间内予以Dex干预可以促进内毒素耐受的形成,Dex剂量过高可能不会带来更多受益。③IL-10对内毒素耐受的形成可能不具有决定作用。
作者:张丽丽;赵欣欣;杨琦;闵睿;王宗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B蛋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4例。分别使用七氟醚和异丙酚全身麻醉。结果两组术后4、24 h 血清NSE和S100B 蛋白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上升( 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七氟醚组(P<0.05)。两组术后48 h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同时两组术后4、24 h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七氟醚组(P<0.05)。两组术后48 h MMSE评分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均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但异丙酚的影响较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作用与其能降低患者血清NSE和S100B 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黄月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白血病儿童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白血病化疗性口腔溃疡患儿随机分为康复新液组25例和思密达组25例,比较两组的溃疡愈合疗效。结果康复新液组有效例数为21例,占84%;无效1例,占16%。思密达组有效24例,占96%;无效1例,占9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新液组患儿口腔溃疡的平均消退时间为(7.3±3.2)d,思密达组为(4.1±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思密达治疗白血病儿童化疗性口腔溃疡的效果明显优于康复新液,更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旌;冯红杰;劳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IL-10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CD4+/CD8+比值以及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但两组患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TNF-α及 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宇;丁国娟;陈亚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功能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诊治的8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卡维地洛口服,治疗组患者接受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左室功能、血压、心率及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后壁(PWT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 QT 间期(QTcd)显著下降(P <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可显著改善患者左室功能,缩短QTd及QTcd。
作者:朱建峰;陈学梅;袁旻池;陈波;何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考察丝裂霉素在兔离体角膜中的渗透特性。方法以谷胱甘肽缓冲液为接收液,使用水平式扩散仪考察丝裂霉素在离体兔角膜中的渗透特性;样品使用HPLC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建立的丝裂霉素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等均良好,丝裂霉素在兔角膜中的渗透按照一级动力学拟合时相关系数高。结论丝裂霉素在兔离体角膜中的渗透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作者:王石健;应苗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开颅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用于脑科术后镇痛镇静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S0、S1、S2和S3组,每组20例。在硬脑膜缝合结束时,S0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而S1、S2和S3组分别静脉输注舒芬太尼2 mL(0.1μg/kg,0.15μg/kg,0.2μg/kg),四组患者同时均给与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T0、拔管前2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及拔管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拔管后5、10、30 min及拔管后1 h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围术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对照组S0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心率和平均运脉压比拔管前明显加快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1组、S2组和 S3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5 min比S0组增高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3组比S1组和S2组增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拔管后10 min时基本稳定同术前和拔管前;只有S3组拔管后10 min SpO2明显降低,与拔管前及拔管后的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用药组S1组、S2组和S3组与S0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S3组的VAS评分比S1和S2组各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3组镇静评分在拔管后比S0组、S1组和S2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S3组比S0、S1和S2组明显增加,躁动发生率S1、S2和S3组比,S0组明显降低,术后寒颤S3组比S0组明显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各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躁动和寒颤的发生S1组、S2组和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舒芬太尼复合帕瑞昔布钠用于开颅手术苏醒期安全有效;舒芬太尼采用0.15μg/kg 的剂量能维持较好的循环稳定,有效控制术后躁动的发生,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是较为安全有效的剂量。
作者:沈洁;纪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坎地沙坦与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本院诊治的7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组与氯沙坦组,两组分别给予坎地沙坦口服,8 mg/d,氯沙坦50 mg/d,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改变、心率震荡初始值( TO)、心率震荡斜率( TS)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坎地沙坦组与氯沙坦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2%和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坎地沙坦组治疗后24 h 收缩压( SBP )及24 h 舒张压( DBP )分别为(121.45±10.23)mmHg和(76.24±6.03)mmHg,氯沙坦组分别为(122.39±10.16)mmHg和(76.53±6.21)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坎地沙坦组清晨血压 SBP 及 DBP 下降值分别为(13.90±3.32) mmHg 和(9.80±2.17)mmHg,显著优于氯沙坦组(10.23±2.87)mmHg 和(7.33±2.01)mmHg (P<0.05);坎地沙坦组与氯沙坦组治疗后 TO分别为(0.38±0.23)%、(0.40±0.25)%, TS为(5.16±0.83) ms/RRI、(5.09±0.78) ms/R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及尿β2-MG分别为(134.90±19.21)mg和(1.88±0.43)mmol/L,氯沙坦组分别为(136.73±18.70)mg和(1.87±0.41)mmol/L,两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UN、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治疗后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坎地沙坦组(312.20±18.93)vs (339.84±18.74)μmol/L,P<0.05。结论坎地沙坦与氯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有较好疗效,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坎地沙坦控制清晨血压效果更为理想,氯沙坦可显著降低尿酸水平,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药物。
作者:方晓江;钱宝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琥珀酸索利那新、盐酸坦索罗辛单用或联用治疗经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8例,分别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单用、盐酸坦索罗辛单用和两种药物联用,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拔管后尿频、尿急改善情况,手术前后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OL评分等。结果术后第3天,A组、B组和C组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分别为(1.20±0.23)次、(2.04±0.31)次、(0.85±0.19)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分别为(0.19±0.05) h、(0.25±0.07)h、(0.14±0.04)h。 C组术后第3天膀胱阵发性痉挛疼痛次数和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拔管后第3天尿频频率分别为(6.43±2.02)次/24 h、(9.27±3.18)次/24 h、(4.15±1.56)次/24 h;A组、B组和C组拔管后尿急频率分别为(5.60±1.42)次/24 h、(8.15±1.68)次/24 h、(4.19±1.30)次/24 h;C组患者拔管后第1、3天尿频和尿急频率均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OL评分均显著优于A、B组,且A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琥珀酸索利那新与盐酸坦索罗辛联用治疗可有效缓解行尿道离子束刀前列腺切除患者术后膀胱过度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效果优于琥珀酸索利那新、盐酸坦索罗辛单用。
作者:龚海华;钱良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47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炎症指标、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和基础疾病,进而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利奈唑胺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3%。治疗失败组的PCT值和APACHEⅡ评分更高[分别为(1.38±0.67) mg/L对(0.91±0.32)mg/L,14.3±5.7对9.8±4.1,P=0.029和0.004),动脉血氧分压更低[(66±10) mmHg对(72±8) mmHg,P=0.016]。PCT值、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影响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效的临床因素。PCT的OR值为2.02(P=0.034,95% CI 1.06~3.88),APACHEⅡ的OR值为1.41(P=0.013,95% CI 1.17~1.85),脑血管病的OR值为5.42(P=0.017,95% CI 1.69~42.4)。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肺炎的疗效良好,而高PCT值、高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璠;刘亭威;封辰叶;康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和血栓调节蛋白( T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维持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TM水平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vWF和T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或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χ2=4.1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7.89%)和5例(13.16%),症状均较轻,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浆vWF和TM水平,从而保护及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王波;王海英;甘慧玲;罗利飞;林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 PGE1)治疗儿童急性肾损伤( AK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急性肾损伤患儿随机分为3组,1组:单纯PGE1治疗,18例;2组:多巴胺、酚妥拉明联合治疗,17例;3组:PGE1、多巴胺及酚妥拉明联合治疗,17例。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肌酐( Scr)、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数、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各组间患儿治疗后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F1=6.86,F2=6.9,F3=5.59,P均<0.05),各组间血、尿β2-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32, F5=0.79,P>0.05),其中1组和3组治疗后血肌酐及尿红细胞下降明显优于2组治疗后(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具有加快肾功能改善、减少尿蛋白及血尿的作用,治疗儿童AKI优于传统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永昌;吴玉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住院分娩有引产指征的70例初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将70例孕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地诺前列酮引产,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的引产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1.11%,治疗组为91.18%,治疗组促宫颈成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639,P=0.013)。治疗组引产前后宫颈评分提高分值(2.73±1.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3±1.12)分(t=2.622,P=0.011)。治疗组用药至临床时间、用药至分娩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13.24±7.25) h、(17.38±7.53) h、(12.54±6.23) h,对照组则为(26.18±12.54) h、(35.72±17.89) h、(16.53±7.24) h,前者明显短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321、5.644、2.476,P=0.000、0.000、0.016)。结论地诺前列酮引产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并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
作者:施伟亚;蒋淑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处方现状,为医院管理和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利用Excel 工作表,对我院2618张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脚注问题比较严重,占处方总数的9.4%,其次处方前记和药名书写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存在于手写处方,处方帖数和帖均费用相对合理,处方味数相对偏多。结论我院中药处方问题不少,医疗机构应加强中药处方的管理,重视医生继续教育,提高中药处方质量,同时医保管理部门应在医保政策范围内对中医临床用药实行科学监管,从而推动中医临床因病施治、合理用药。
作者:陈秀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三种化疗方法对晚期胃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未经手术同时有病理学诊断依据的28例患者分为以紫杉醇、奥沙利铂和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3个小组,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对组间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三种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P<0.05),组间比较显示,接受紫杉醇为主化疗和奥沙利铂为主化疗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接受顺铂为主化疗的患者长。多因素Cox回归显示,“从确诊到化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患者近期死亡风险2.15倍,早期进行化疗可以降低患者近期死亡风险0.68倍。结论选用奥沙利铂或紫杉醇为主的化疗方案较好,同时要对确诊患者尽早进行化疗。
作者:赵凤;张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苦参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苦参碱在抗肿瘤方面也具有明显功效,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本文对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苦参碱是一种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邵明坤;范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4组,即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组、培菲康散剂组以及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0例。比较四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治愈率97.5%,与对照组52.5%、茵栀黄口服液组77.5%、培菲康散剂组7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相对于其他三组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较单独用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双英;张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我院门诊依替米星处方开具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临床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为临床合理使用依替米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药品电子管理系统统计门诊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依替米星处方合计1459张,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59张门诊依替米星处方暴露临床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问题,其中不合理处方789张,不合理频次945次,多体现在遴选的药品不适宜、老年人给药剂量不合理、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等处方类型,其中在泌尿生殖系统不合理使用占50.32%,多与医生药物选择习惯有关。结论通过开展依替米星处方专项分析,可提高医生和药师的用药水平,促使临床开具高质量的处方,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刘伟;袁媛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