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华;何敏华
目的 研究并确定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尤其是冻干工艺.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法,对注射用奥英拉唑钠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与优选.结果 经过研究与优选,并经过中试生产及抽量生产的实践验证,终确定了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结论 该工艺极大地满足了冻干粉针剂的各项指标的要求,成功地进行了剂型转换.
作者:高振洲;金玉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里,医药营销渠道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我国落后的药品销售渠道致使零售终端药价过高,给消费者带来很大负担,不利于我国药品市场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了药品分销服务市场.国外医药企业纷纷进入我国药品市场,以其先进的销售渠道与国内医药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笔者分析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为医药生产企业建设自己的渠道提供了思路.
作者:王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替沙星与多西环素两组药物口服治疗男性不育伴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将112例男性科初诊检查精液异常的不育患者(伴支原体感染)随机分成2组:A组62例,口服加替沙星400mg,1次/d;B组50例,口服多西环素200mg,1次/d,疗程均为30d,观察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有效率A组为96.77%,B组为98.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6.13%,B组为22.00%(P>0.05),两组药物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替沙星与多西环素口服治疗男性不育伴支原体感染均有满意的疗效,且较为安全.
作者:金灿;毛金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基层医院药师如何从单一的后勤保障型模式向技术服务型模式转变的过程,即以患者为中心实现药学服务.要求基层医院药师要以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医院药师职能的转变是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广大群众对健康需求增长的需要,是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药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基层医院药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加速医院药学发展.
作者:杨椒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娩出胎头后,子宫肌层常规注射缩宫素20IU,观察组使用缩宫素外,联合应用米索前列醇共400μg.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2h的出血量、用药前后血压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减少,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少,乳汁分泌量无减少.结论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显著,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蒋初照;徐丽琼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男,25岁,因灰指甲服用斯皮仁诺(200mg,1次/d)45d,无任何不良反应.近日因感冒自服头孢氨苄0.5g,并与斯皮仁诺同时服下,约30min患者突感咽喉部堵塞感、全身发痒、恶心呕吐,急来我院急诊就诊.
作者:暴奉娟;伊金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凯时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1994-2006年国内发表的凯时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凯时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更有效,比值比为2.10,可信区间为1.44~3.05(P=0.0001,即P<0.05).结论 临床可首选凯时治疗突发性耳聋.
作者:杜莉;李涛;马秀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本病可导致严重心血管病变,正在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目前,发现其发病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免疫系统激活,发病与感染有关,但对干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还是感染性疾病目前仍然不清.笔者从不同角度就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元华;何敏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小儿抗感颗粒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干酵母造成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其解热作用;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 小儿抗感颗粒能明显降低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提高小鼠痛阈值,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 小儿抗感颗粒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朱艳菊;贾冬;张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分析安妥碘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无外伤史的玻璃体变性混浊的患者300例(350眼)随机分成治疗组150例(175眼)和对照组150例(175眼).治疗组用安妥碘0.1mg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用安妥碘0.4g肌肉注射,隔日1次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妥碘结膜下注射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史汝娟;张庆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监测患者的肌酐清除率,实现个体化给药,为临床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方法 监测使用左氧氟沙星(左克)注射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海他欣)注射液、头抱哌酮/舒巴坦(可倍)注射液3种药物的老年患者(年龄>55岁)血清肌酐浓度,计算肌酐清除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生理性肾功能减退现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老年患者中存在大剂量使用现象,而患者肌酐清除率不符合用量要求的约占1/3.结论 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监测老年患者肌酐清除率,对实现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口服环孢素的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其影响因素较多.笔者通过总结给药方案、使用剂型、术后时间、胃肠功能、肝胆功能等对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寻找影响血药浓度变化的可能因素,以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
作者:王国文;程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笔者通过对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的技术性能、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工作实践和体会几个方面的阐述,表明自动分包技术在中心摆药工作中呈现巨大优势,旨在推动医院药品单剂量调配实现自动化的进程.
作者:马琳;邹晓雯;郭新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老年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与构成比不断增长,发病率亦成增长趋势.由于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危象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急症,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就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晓春;魏冬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糖并消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甘草主要成分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8:3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 nm[2-3],理论塔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结果 甘草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40%.结论 本方法 简便易行,适用于糖并消丸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全艳晖;冯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用药的方案.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7年3月门诊处方1382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书写有问题的处方254张,主要表现在规格、斜线、涂改、临床诊断、年龄、性别;不合理用药的处方604张,主要表现在给药次数、选择药物、联合用药、重复用药等方面不合理.结论 我院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的学习,提高处方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徐成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为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反流性食管炎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HATP酶抑制剂.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为临床提供配伍信息,笔者观察了其与28种针剂进行配伍的情况,并对配伍结果 进行了总结,认为在临床配伍时,奥美拉唑钠应单独与0.9%NS 100mL进行配伍合适.
作者:何丹;崔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亚麻醉剂量丙泊酚对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丙泊酚组(P组),符合拔管条件后,缓慢静注丙泊酚(0.5mg/kg);静注生理盐水组(N组).结果 P组拔管后即刻MAP、HR分别上升4.7%、3.6%.与拔管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组拔管后即刻MAP、HR各上升9%、10%,与拔管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亚麻醉剂量的丙泊酚可明显减少全麻患者拔管反应.
作者:雷海明;张雪红;甄庆雄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妥布霉素滴眼液的安全性.方法 对比观察妥布霉素滴眼剂、5%辣椒酊、生理盐水局部应用、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1周对家兔眼的刺激性.结果 妥布霉素滴眼液单次及多次给药对兔眼均无明显影响,双眼角膜透明,无混浊,虹膜纹理清晰,结膜无充血、水肿、分泌物.结论 妥布霉素滴眼液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作者:曲晓梅;李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甜素75mg,3次/d,同时口服氯雷他定10mg,1次/d.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0mg,1次/d.服用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7.28%,对照组为51.9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
作者:龚卫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