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治疗

周智广;熊斌

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继发口服降糖药失效, 非胰岛素, 胰岛自身抗体, 胰岛细胞抗体, 患者, 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病, 脱羧酶抗体, 慢性并发症, 早期治疗, 依赖状态, 阳性, 亚型, 免疫损伤, 免疫损害, 成年发病
摘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的一种重要亚型.早在1977年,Irvine等观察到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者多无肥胖、血浆C肽水平低、易出现继发口服降糖药失效、较多伴有自身免疫病.1987年,Kobayashi[1]建议称此类患者为缓慢进展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PIDDM).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被鉴定为胰岛自身抗体后,1993年Tuomi等[2] 检测并发现了一组成年发病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GAD-Ab阳性,并将其命名为LADA.LADA患者的特点[3]为:①疾病的性质属于自身免疫性,为1型糖尿病;②起病晚,成年出现;③起病方式缓慢,有较长阶段(至少半年)呈非胰岛素依赖状态.1999年,WHO正式定义其为1型糖尿病的亚型.LADA以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为特征,其进展速度不一,β细胞可长期维持一定的功能,也可较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现主张尽早从貌似2型糖尿病(TZDM)中鉴别出LADA并早期治疗,以减轻胰岛自身免疫损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胰岛素依赖阶段的出现和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据报道,显性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1型糖尿病为30%~40%,在2型糖尿病为25%以上[1],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作者:李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源性溃疡45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的诊治方法.方法 269例肝硬化患者,经胃镜证实有消化性溃疡者45例,应用洛赛克、心得安治疗2~4周.结果 45例患者溃疡愈合37例,愈合率为 82.2%,有效8例,有效率为93.3%.结论应用洛赛克、心得安治疗肝源性溃疡疗效明确,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时冰;李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药师配制肠外营养液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推广临床营养支持小组药学服务的应用,控制肠外营养液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通过分析肠外营养液这一特殊输液形式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直接诱因,将药师实施质量控制和提供药学服务有针对性地应用在相应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结果药师配制肠外营养混合液发生不良反应,通过相应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结论药师参与肠外营养液质量控制和提供药学服务在全面、系统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士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常见的一类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绝对或部分分泌不足,另一类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轻度胰岛素合成及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不伴胰岛素分泌障碍.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在遗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均不同.糖尿病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失常而威胁生命,久病者常伴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如能及早防治,严格和持久控制高血糖,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

    作者:辛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香砂平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体表胃电图的影响

    目的研究香砂平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FD患者37例,记录服药前后的体表胃电图.结果治疗前餐前及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均较低,胃动过缓率及主频不稳定系数(DFIC)较高; 治疗后餐前及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均提高,胃动过缓率及DFIC降低,上述差异均于餐后更为显著(P<0.05).结论香砂平胃散可使FD患者胃电规律性及稳定性增加,能改善胃排空功能.

    作者:张筠;陆宇;李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有机磷中毒患者阿托品化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使用阿托品化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52例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患者治愈48例,死亡4例.结论一般急救原则基础上,正确使用阿托品,迅速达到阿托品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俭;王艳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药复方制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概述了近几年中药复方制剂在防治老年性痴呆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防治老年性痴呆的药物研究将越来越紧迫.

    作者:邵俭;徐兆森;毕彦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葛根素注射液在聚丙烯输液瓶中的吸附性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聚丙烯瓶)中被吸附的情况.方法以同等实验下玻璃瓶为对照,以紫外分光法测定输液中葛根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塑料瓶中葛根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时,聚丙烯塑料瓶对葛根素注射液无吸附性.

    作者:李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子宫破裂致失血性休克一例抢救体会

    子宫破裂是产科极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其引发的产后出血量多,止血困难,常引起母婴死亡,仍为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我院于2004年9月收治一例基层医院处理不当致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的产妇,抢救成功,体会如下.

    作者:冯雅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39例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组23例和对照组16例,逐日观察疗效,记录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瘫痪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疗效显著,在头痛、呕吐、抽搐、昏迷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有较显著的疗效.

    作者:蒋英姿;王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8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确诊患者7例症状好转,1例无效,病程在6个月内疗效尤好.结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为B12缺乏性疾病,血B12测定是确诊的依据,其影响像学方面有一定的特征.

    作者:高宇;张丕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加诺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验证加诺对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疸型肝炎病例62例,随机选择32例为治疗组,应用加诺片口服,30 d为1个疗程.另外30例为对照组,应用熊去氧胆酸片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分别检测ALT、胆红素等指标.结果治疗组ALT,胆红素1个疗程后降为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均不同程度减轻,总有效率为93.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结论加诺治疗黄疸型肝炎退黄效果显著.

    作者:刘洪艳;王静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英太青致眼睑水肿1例

    患者,男,51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前来我院就诊,拟择期行手术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未服用过英太青.入院后因腰部疼痛较剧烈,遂予以口服英太青50 mg,2次/d,当日晚服药50 mg,第2天清晨出现眼睑部水肿,当时未在意,上午继续服药50 mg,于下午眼睑水肿逐渐加重并出现嘴唇肿胀,以上嘴唇明显,遂予以停药,停药后第3天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袁大伟;刘丽;熊宁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念珠菌ATCC-90028菌丝相的诱导

    目的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方法在3种不同培养基中,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孢子振荡培养(pH 7.35,37 ℃),诱导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结果 RPMI1640、DMEM培养液中孢子密度为5×106/L时,芽管形成率高(大于95%).结论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

    作者:张宝军;叶庆俏;周村建;李彦;唐书谦;李芹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治疗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的一种重要亚型.早在1977年,Irvine等观察到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者多无肥胖、血浆C肽水平低、易出现继发口服降糖药失效、较多伴有自身免疫病.1987年,Kobayashi[1]建议称此类患者为缓慢进展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PIDDM).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被鉴定为胰岛自身抗体后,1993年Tuomi等[2] 检测并发现了一组成年发病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GAD-Ab阳性,并将其命名为LADA.LADA患者的特点[3]为:①疾病的性质属于自身免疫性,为1型糖尿病;②起病晚,成年出现;③起病方式缓慢,有较长阶段(至少半年)呈非胰岛素依赖状态.1999年,WHO正式定义其为1型糖尿病的亚型.LADA以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为特征,其进展速度不一,β细胞可长期维持一定的功能,也可较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现主张尽早从貌似2型糖尿病(TZDM)中鉴别出LADA并早期治疗,以减轻胰岛自身免疫损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胰岛素依赖阶段的出现和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智广;熊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通过试验确定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具体检测方法.方法选择不同生产厂家相应灵敏度的鲎试剂,进行干扰试验,研究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结果用灵敏度0.5 EU/ml的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没有出现干扰作用.结论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

    作者:王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浓百合剂中4味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建立鉴别浓百合剂中4味药材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鉴别制剂中麻黄、黄芩、黄柏及陈皮.结果 TLC定性鉴别特征明显,易于区别.结论该鉴别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君;徐英宏;段旭;张凤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依法严格管理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作为一类特殊药品,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麻醉性镇痛药的管理、应用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我院作为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在工作中按照国家的<麻醉性镇痛药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麻醉性镇痛药的管理.

    作者:张蕾;刘文建;杨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症儿童哮喘52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重症儿童哮喘治疗经验.方法对52例重症儿童哮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52例,治愈50例,死亡2例,治愈率96.2%,病死率3.8%.结论提高危重哮喘的救治成功率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及早诊治、快速平喘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合理抗炎、准确判断病情,及时治疗合并症,缓解期避免诱因,规范治疗,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是防治哮喘的重要环节.

    作者:富艳辉;孟晓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以芬太尼作对照,观察使用瑞芬太尼行全身麻醉快速诱导窥喉和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血糖、皮质醇的变化. 方法 24例ASAⅠ-Ⅱ级的全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瑞芬太尼组(RF),芬太尼组(F).RF组在静注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5 mg/kg后,予瑞芬太尼1 μg/kg(以生理盐水稀释为20 ml,输入时间大于30 s),60 s后插管;F组静注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5 mg/kg,3 min后插管.连续监测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皮质醇的变化.结果 R组患者插管前血压降低,与基础值比较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 HR略减慢.插管后各项参数变化与基础值比较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患者插管前血压略降低、HR略减慢,但与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插管后1,3 min SBp、DBp增高;HR增快,与基础值比较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5min时DBp、HR仍显著高于基础值.两组基础HR、SBp、DBp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后RF组SBp、DBp显著低于F组(P<0.05);RF组插管后1 min的HR、SBp、DBp;插管后3 min的SBp、DBp;插管后5 min的DBp均显著低于F组(P<0.05).两组血糖在插管后差异不显著.皮质醇浓度在插管后R组降低,F组则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插管前静脉注入瑞芬太尼通常可较好地抑制窥喉和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且优于小剂量芬太尼.

    作者:陈平健;吕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