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安;谷彩仙
目的:研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方法:依据教学安排将2014~2016三个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研究,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认识人体内各种变化运动,强调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学习效果、思想变化、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改变。结果:通过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优良率达到99.6%。同时,学生在思想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体系构建、医学价值观及对人体解剖的本质理解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结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构建清晰地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并促进学生们养成正确的医学伦理和价值观念。
作者:王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致化护理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7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细致化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120.53±9.34和80.45±7.580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138.76±11.23和96.52±7.40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3分,高于对照组的7.23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率和卫生儿不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致化管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手段,可以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婴儿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存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探索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抽签法平均划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30例)进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率(3.33%)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3.33%),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其临床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陈吕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效。方法: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开展持续性质量改进工作,加强过程健康和反馈改进等环节控制,以3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护理质量结果。结果:通过持续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措施,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急救物品管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均显著上升,对比实施前的差异结果显著(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李芸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5例,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65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一年内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创伤小且术后复发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施其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针联合射频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面部敏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面部敏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按疗程接受微针联合射频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微针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面部皮肤的敏感程度的改善状况,分析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对照组有效率达到8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治疗上,对患者实施微针联合射频治疗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面部敏感症状,重建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皮肤受外界刺激后的敏感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的理想效果,同时应用微针联合射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谢仕乔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将其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组,分别给予对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心室率的控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死亡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西地兰组,治疗后患者心室率明显低于西地兰组,心功能明显改善比例、房颤复率比例明显高于西地兰组,死亡率明显低于西地兰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可有效控制患者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作者:史钰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泮托拉唑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式,以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为主,将其分为A组和B组,分别应用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综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7例患者有显效人数33例,总有效率86.8%,B组为69.4%,A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B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7%,B 组的不良反应率为8.3%,B 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 A 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其优势显著,患者对其满意率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在及时筛查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减少后遗症作用。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因黄疸住院的新生儿资料,共100例。观察组:对50例患儿采用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经过产后7、14天的访视,一个月回医院随防检查。对照组:未经过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的50例患儿。对比两组黄疸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黄疸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可以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的患儿,能让患儿及时得到治疗,减少黄疸所带来的后遗症,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
作者:谢峥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28例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解剖钢板手术法治疗,实验组采取微创稳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 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创稳定系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等优点,为胫骨近端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常规方法处理困难的复杂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曹宇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门诊抗菌药处方调查及合理性。方法:收取本门诊2595张抗菌药处方,收取时间为2016年1月到2016年9月期间,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等资料,对门诊抗菌药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门诊2595张抗菌药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共有957张,占36.9%,主要存在问题为剂量错误、联用不当、给药频率不当、选药不合理等,前5位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唑肟、克拉霉素胶囊等,在处方中,单一用药、二药联用、三药联用、四药联用分别占抗菌药处方的94%、5.4%、0.2%、0.03%。结论:通过对门诊抗菌药处方调查及合理性进行分析,针对门诊抗菌药处方所存在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实施相关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门诊抗菌药处方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作者:刘文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患者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paget 病的有效率为87.5%,鲍温病为100%,庞状癌为100%,鳞状细胞癌为90%,基底细胞癌为95%,日光性角化病为100%;患者不良反应较轻。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李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行人工流产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妇炎胶囊治疗对预防其出现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流产术后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康妇炎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炎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实施康妇炎胶囊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彭中桂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主要是对护士在内分泌科工作中对学生实习期间带教工作中的体会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方法:对学生在内分泌专科实习中带教经验进行了总结,从而来提出几点建议。结果:在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护理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带教老师中的主要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结论:在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学生实习带教工作有很大的必要性,尤其是一些高年资护理人员,在带教工作中要有效指导学生,能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对学生临床工作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胡洪炜;李苏;陈丽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的血液透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共31例作为本文研究主体,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压、白蛋白、血糖、血肌酐以及BUN 指标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存率和死亡率。结果:患者通过血液透析治疗之后,心衰、胸腹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贫血等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变,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透析后,患者出现了发热、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并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处理,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患者生存率为100%,并未出现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数据,数据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有效的控制了并发症发生率,稳定患者病情,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罗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探讨并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60例进行试验,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同时对治疗组采用运动治疗、电刺激治疗等多种早期康复疗法,后对两组患者在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的评测。结果:两组的运动功能的评测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治疗组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该种疾病的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及质量。
作者:侯治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分析风险管理在颅脑外伤护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颅脑外伤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用护理管理的观察组(51例),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的观察组(51例)。比较分析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和GOS评分和护理差错和满意度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的GCS评分和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差错发生率(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颅脑外伤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颅脑外伤护理中的风险事件,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候丹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ICU 接受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非语言性沟通技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2.22%,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56%,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月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人工流产受术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自愿采用手术终止妊娠的妇女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受术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受术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受术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术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对人工流产受术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可以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受术者的配合度,减少术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使受术者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手术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肾结石患者,按照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n=38)。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状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常规组发生率21.43%,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式,经皮肾输尿管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手术疗效更加理想,临床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建议广泛推广。
作者:尹华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