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钰
目的: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经中药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随机平行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活动期给予中药、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常规疗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过中药联合抗风湿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较佳,且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程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对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病区在2016年5月-2016年10月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病情况,总结其发病原因及护理体会。结果:50例中49例膀胱功能恢复,膀胱恢复率为98.00%,1例带尿管出院,经过预后干预之后,患者病情好转,经过院外调养后恢复。结论:临床上对于产后尿潴留产妇,需要加强产后护理,这对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ICU 接受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非语言性沟通技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2.22%,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56%,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月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门诊输液治疗的121例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115例患儿的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与7.0%,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液室环境、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护理人员服务态、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68±2.36、94.23±1.78、95.52±2.47、95.89±3.34与78.21±1.89、83.68±2.35、78.35±3.21、80.38±3.82,两组间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小儿输液患儿中实施系统化护理,可以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卜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在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下的生存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选取的患者在院期间均获得专业的血压降低治疗,每位患者离开医院时血压均得到稳定控制。根据对每位高血压患者所行的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所有人员均分至常规护理的常规组与个体化延续护理的观察组,记录护理数据,根据记录结果,评价两组患者在两天后及一个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无论在躯干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以及精力等方面,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通过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临床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作者:赵凤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关爱照护模式对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普通照护模式,观察组行关爱照护模式,分别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后以及出院1月后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焦虑、抑郁以及症状自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护理干预1周后和出院后1个月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1周以及出院后1个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干预1周后,对照组SAS评分没有显著变化,出院后1个月也没有显著变化。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护理干预1周后,SAS评分显著降低,出院后1个月的数据也显著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干预1周和出院后1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护理1周后,SCL-90分项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以及其他评分上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再出院后1个月,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SCL-90各子项没有显著差异。观察组中,行关爱照顾模式1周后患者SCL-90各子项中除敌对外,各子项均有显著差异,且出院1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敌对项外,观察组其余项目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关爱照护模式理念先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作者:邹景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新疆石河子市急诊开放性损伤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急诊开放性损伤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本地区急诊创伤的预防和急救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石河子市某三甲医院急诊外科4836例开放性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急诊开放性损伤高发年龄段在14~39岁(49.26%,2382/4836),男女患者比例为2.96:1。(2)常见损伤部位为头部(49.98%,2417/4836)、四肢(40.16%,1942/4836)。(3)首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47.64%,2304/4836),其次是坠落伤/摔倒(24.19%,1170/4836),第三是锐器损伤(18.05%,873/4836)。结论:应完善本地区院前急救系统,加强开放性损伤高发时间段的管理,加大交通安全、高空作业安全等宣传力度,重点进行头部、手的防护。
作者:谭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开胸腹腔镜联合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的麻醉管理,评价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使用的是35 Fr/Ch双腔支气管导管,采用的是双肺听诊定位,开胸时行单肺通气,腹腔镜时行双肺通气。结果: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手术时间8h30min,单肺通气5h。总结: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行开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手术麻醉效果理想,手术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作者:邓国富;姚智;付守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4例患者中,治愈28例(33.3%),显效32例(38.1%),有效18例(21.4%),无效6例(7.1%),总有效率为92.9%。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11.9±2.8)d,溃疡愈合平均时间为(40.6±6.4)d。随访6个月,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1.9%。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消化溃疡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够促进溃疡的愈合,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
作者:廖富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在临床的药事管理工作之中合理应用用药质询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临床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170份用药处方,对比患者在实施前、后应用的效果。结果:经合理用药质询的实施之后,不合理用药的应用率显著比实施之前低。通过统计学的分析,存在着P<0.05的明显差异。结论:针对临床患者在临床的药事管理工作之中合理应用用药质询,能够显著降低用药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提升了药学服务的总质量,可在临床药事的管理工作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刘海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心理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数字表法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影像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高龄患者中的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景模拟下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心理情况。结果: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冠状动脉CTA 检查的高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不良心理,促进检查成功率的提高。
作者:夏文华;朱聚;柳青文;彭红;陈婧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阿莫西林联合碳酸铝镁片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诊治的消化道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莫西林联合碳酸铝镁片与兰索拉唑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第4周的治疗有效率是72.00%,第6周的治疗有效是86.00%;而对照组患者第4周的治疗有效率是84.00%,第6周的治疗有效率是94.00%。观察组患者第4周和第6周的治疗有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P<0.05,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莫西林联合碳酸铝镁片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汪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当代社会工作竟争压力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疾病也容易侵袭人体健康。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健康,殊不知身体可能已经潜伏着某些早期病理改变,很多妇科疾病在前期并无明显症状,而其潜在危险却是难以准确预料的,一旦突发,所带来的身体危害都是难以估计的。
作者:杨林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青光眼患者滴眼药方法的护理干预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专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滴眼药的掌握程度为优的有30例,其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例、79.55%(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有28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例、77.27%(P<0.05)。结论:在常规眼科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提高患者对正确应用滴眼药的掌握度,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伴卵巢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实习医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6例妊娠伴卵巢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为95.65%,对照组为78.26%,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②并发症率:对照组26.09%,实验组4.35%,前者高于后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围手术期护理在妊娠伴卵巢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能降低并发症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临床效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进行护理研究,化疗时间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按照护理方式区别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所得护理总有效率数据发现,实验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而言,给予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庞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耳鼻喉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来该院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以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舒适组患者手术后心率、疼痛程度、术后的血压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耳鼻喉术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还能够有效的改善预后情况,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银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围术期的整体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以整体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心理情况、室颤情况以及手术后手部创口的渗血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况,室颤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后的手部创口渗血情况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效果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毕继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冠心病患者经过体外反搏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明确体外反搏是否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方法:将60例U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为3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拜阿司匹林、调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中医症候积分以及临床症状积分,统计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YHA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症状均有改善,并且治疗组的疗效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作者: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当中抽取3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8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周萌萌;张英春;王丹丹;杨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