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珊珊;李卫
目的: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冠心病患者经过体外反搏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明确体外反搏是否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方法:将60例U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为3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拜阿司匹林、调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中医症候积分以及临床症状积分,统计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YHA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症状均有改善,并且治疗组的疗效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作者: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途径,提出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80例由于用药不当问题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涉及了6大类、35种药物,以抗生素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患者为多,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种类的药物,差异显著;从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途径来看,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占据比例50.00%。结论:药物管理工作缺失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药物管理措施,达到预防不良反应的目的。
作者:李树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情况与吸烟、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按患者的吸烟调查情况分为对照组(吸烟组)与观察组(不吸烟组),对此分析两组患者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以及年龄对患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OPD患病率(27.50%)较对照组(82.50%)低,且两组患者的患病情况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不断增高,两组患者的比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并非所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可患有COPD,但是其患病率却与患者吸烟、年龄的增长有极大的关系,可随着患者的吸烟、年龄增长而加速病情的恶化,进而极易促使患者全身病症的发生,因此及时控制吸烟、早期接受治疗对慢性支气管的治疗以及对COPD的预防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缪志强;李新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对先天性耳瘘的患者佳的手术时间以及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本文主要采取的为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6年7月间来我院进行先天性耳瘘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8例患者发生耳瘘感染,在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后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均在非感染期进行了相应而定手术治疗。并选取同期10例先天性耳瘘且发生耳瘘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三天基础治疗后,在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处理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接受不同时期的手术治疗后,观察组30例患者手术均进行的较为顺利,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仅有感染控制后的患者疾病再次复发。10例患者手术成功4例,对手术未成功的患者,在对患者的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后,患者手术成功。结论:对先天性耳瘘的患者若患者无感染情况则应立即进行手术,手术方式以显微镜下的瘘管切除为主,若有感染的患者应在感染控制口立即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同上。
作者:印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门诊输液治疗的121例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115例患儿的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与7.0%,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液室环境、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护理人员服务态、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68±2.36、94.23±1.78、95.52±2.47、95.89±3.34与78.21±1.89、83.68±2.35、78.35±3.21、80.38±3.82,两组间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小儿输液患儿中实施系统化护理,可以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卜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隐裂性牙髓炎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即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次根管展开治疗,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均使用CEREC3进行全冠修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患者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满意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填充法治疗隐裂性牙髓炎能够显著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张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开胸腹腔镜联合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的麻醉管理,评价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使用的是35 Fr/Ch双腔支气管导管,采用的是双肺听诊定位,开胸时行单肺通气,腹腔镜时行双肺通气。结果: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手术时间8h30min,单肺通气5h。总结: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行开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手术麻醉效果理想,手术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作者:邓国富;姚智;付守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舌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舌癌发病例数约占口颌面部癌的40%左右[1-3],特别是在我国南方,舌癌约占口腔癌的41.8%[4]。手术是治疗舌癌的有效方法[5],术后残存舌体、口底组织肿胀和舌后坠等原因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功能障碍,口腔机械自洁作用到干扰[6],血液分泌物淤积口腔内,易发生口腔感染[7],一旦发生感染,可致切口愈合不良、皮瓣坏死,严重影响其术后生存的质量[8],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舌癌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口腔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和预防切口感染极为重要和必要[9]。为此我国护理人员在舌癌手术后口腔护理的方法、口腔护理液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陈莲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盆腹腔手术史对妇科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3例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其中40例行盆腔手术者视为观察组;43例无盆腔手术者视为常规组,对两组患者的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观察组的盆腹腔粘连发生率为80%,高于常规组的13.9%,(P<0.05),且既往盆腹腔手术的次数、类型以及原因均对盆腹腔粘连具有较高的影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中转开腹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行盆腹腔手术者可再次实施该手术,但术中需要防止出现中转开腹的情况。
作者:袁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方法:依据教学安排将2014~2016三个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研究,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认识人体内各种变化运动,强调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学习效果、思想变化、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改变。结果:通过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优良率达到99.6%。同时,学生在思想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体系构建、医学价值观及对人体解剖的本质理解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结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构建清晰地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并促进学生们养成正确的医学伦理和价值观念。
作者:王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将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输液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诊输液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3例患者为1组,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而实验组则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不同护理后将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人际关系敏感评分、焦虑评分、安全意识行为发生率均明显较优,各项差异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将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输液中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杨明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5例)和采用综合护理的观察组(35例),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肿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小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疾病病发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6月到2016年2月所接收老年眩晕患者80例作为本组调查对象,行分组处理后借助不同疗法治疗,判定其治疗结果。结果:全部老年眩晕患者中,男31例,女49例,男女比例为1∶1.58,女性老年患者略高于男性老年患者。发病高的两类情况为慢性主观性头晕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分别占35.0%和28.8%。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疾病好转率为86.25%。结论:临床诱发老年人眩晕的主要因素为慢性主观性头晕,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对症治疗效果突出,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钱丽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对剖宫产率及母乳喂养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接受的300名孕产妇,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与健康指导,研究组孕产妇接受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对两组孕产妇妇的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孕产妇的剖宫产更低而母乳喂养率更高,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能够提高产妇对于剖宫产和母乳喂养的认识,从而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对老年肝胆管结石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本院84例老年肝胆结石患者为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肝胆结石手术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在此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肝胆管结石手术中实施舒适护理有明显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护理满意率。
作者:傅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生育政策调整后,基层医院产科所采用的分娩方式变化进行了对比。方法:收集我院产科不同阶段的4600例住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其中在2014年1月至9月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的病历和在2016年1月至9月实施政策后的病历各2300例,对不同时期产妇的分娩方式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实施“二孩政策”后进行阴道分娩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剖宫产的比例则有所上升。结论:将两组数据相比,2016年生育政策实施后采用阴道分娩的比例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升高,同时孕期合并症和瘢痕子宫的产妇增多,提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对产妇结构和生育方式已产生影响,产科工作难度增加,医院产科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助产形势的变化。
作者:王治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及原因,以及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呼吸内科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从回顾式分析的结果来看,老年呼吸内科病例感染的风险是比较大的,120例中有27例感染,总感染率为22.5%。其中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感染为常见。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知,感染现象的出现和老年病例住院不及时、病情严重,以及抗生素药物使用过多等原因相关。结论: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感染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对其加强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治疗时需结合患者自身特点,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从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4年2月-2016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90例慢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方法,比较分析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在一次性治愈率以及康复时间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乳腺炎患者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康复过程中所需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对盆腔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所选择的盆腔炎患者,均为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总计80例。按照护理干预方案不同,将80例盆腔炎患者分为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以及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参照组,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盆腔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何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早期综合护理用于脑梗塞患者语言与肢体功能康复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取常规护理者为参照组,在参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护理者为试验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语言和肢体功能的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改善显著。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塞患者应用早期综合护理不仅可促进其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作者:刘慧;唐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