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观察

严波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切除阑尾进行病理化验,术后1周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有2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腹腔积液,粘连性肠梗阻情况,2周后经过保守治疗,并发症均消失。结论:对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关注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临床处理,可以提高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在慢阻肺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并比较多索茶碱与氨茶碱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的78例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索茶碱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氨茶碱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P<0.05)。实验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索茶碱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比氨茶碱更有效安全。可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

    作者:杨义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减少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减少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间,在卫生院选择需进行预防接种的120例儿童作为作为研究对象,将儿童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n=60)和常规组(n=60),给予健康教育组儿童及家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给予常规组儿童及家长不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发生状况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了解状况、满意度状况。结果:健康教育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健康教育组家长对预防接种接种时间、接种目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知晓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健康教育组儿童家长满意度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儿童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推广运用。

    作者:马富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体控制机制实施的效果。方法:以2008年3月-2012年3月本地1000名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n=500)和对照组(n=500),其中非传染性疾病具体控制机制实施前的资料为对照组,非传染性疾病具体控制机制实施后的资料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际控制成效。结果:研究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10.4%显著低于对照组1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59,P<0.05)。结论:在农村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合理控制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慢性病控制整体工作水平,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保障。

    作者:李继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应用输液泵静滴催产素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输液泵调整催产素滴速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初产妇,均为41~42孕周,年龄20~29岁,无规律宫缩,宫颈Bishop评分≥7分,并排除头盆不称、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等引产禁忌,接受催产素静脉滴注。随机将200例引产者分为输液泵组100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选定人工调节组10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结果:输液泵组:引产成功95例,成功率95%,发生强直性宫缩2例,占2%(后经调节好转进入产程);3例引产失败剖宫产分娩。产程平均时间为(69.5±34.8)min。人工调节组:引产成功81组,成功率81%,发生强直性宫缩8例,占8%(终引产成功4例,剖宫产2例),引产失败5例;产程平均时间为(90.5±39.8)min。输液泵组在安全性上及引产成功率和人工调节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引产时间进行比较,输液泵组时间比人工调节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输液泵调整催产素引产,给药比较方便,药量调节准确、缩短产程、催产效率高、输液时间段,输液泵的应用为临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作者:李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观察。方法:AMI 并发呼吸心跳骤停CPR 成功患者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万U,30分内静脉注射;对照组6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例数,24小时存活例数和出院存活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 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作者:饶廷斌;李红尧;黄国锐;贾云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指导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物质生活、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功能、运动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健康指导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锋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26例)与无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26例)其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多个因素做单因素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淡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空腹血糖、血糖控制情况、合并血管病变以及合并神经病变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空腹血糖、血糖控制情况、合并下肢血管以及神经病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相应的实施护理对策,进行正确的足部护理,对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5例小儿疝气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43例和参照组32例。参照组患儿采用一般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儿应用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儿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离床时间与住院时间也短于参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毛艳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硬化剂和点式剥脱术对不同CEAP级别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并发症及复发率的研究

    目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联合硬化剂注射及点式剥脱手术治疗不同CEAP 级别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2012-2014年我院住院符合手术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曲张静脉消失,下肢酸胀沉重感明显改善,术后4周做彩超复查,全组患肢的大隐静脉均全程闭塞,无血流信号,深静脉均回流通畅,未见并发血栓形成者。结论:通过CEAP 基础分级诊断详细评估,以临床(C)分级为主要标准结合解剖因素(A)分类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扩大了治疗应用范围和适应症,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建军;徐昶;赵星卫;王茂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声带小结手术致喉痉挛一例

    在日常生活中,声带息肉及声带小结这种耳鼻喉的常见疾病常有发生,也是声嘶患者的常发病的其中之一,主要是患者过度的用声,噪声环境下持续过度用声,也有发声不当,过度烟酒等造成,主要是声音嘶哑为临床表现。在以往的治疗中,往往采用直接喉镜,纤维喉镜,支撑喉镜,间接喉镜等的治疗措施,但是在自从2001年采用电子喉镜在局部麻醉的情况实施手术,而且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了术后的治疗效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在通过本院患者总结手术中的并发症及临床体会进行总结。

    作者:蒋乾芬;曾纪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并对急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急诊科收治的56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用药治疗,总结评价胺碘酮的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7%,不良反应4例,对应治疗后改善。结论: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用药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慢性阑尾炎5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是72%;总有效率是92%,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是48%,总有效率,6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慢性阑尾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较好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者:陈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干预探讨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干预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妇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急救患者40例,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在急救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失血量和患者生活质量,并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中抢救成功率以及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也明显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作者:陈云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临床探讨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切除子宫的常见原因,探讨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6年期间在我院产科行急诊子宫切除术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6例患者行急诊子宫切除的具体原因,对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因发生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具体因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宫缩乏力所占比例大,与其他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中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多于因其他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P<0.05)。结论: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切除子宫的原因较多,由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为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子宫切除相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探索可以减少或避免切除子宫的治疗方法。

    作者:彭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囊虫病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吡喹酮与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囊虫病患者,以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苯达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吡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3.33%,并发症率3.33%,不良反应例数2例;对照组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73.4%,并发症率10%,不良反应例数6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吡喹酮治疗效果略优于阿苯达唑,临床生应广泛推广。

    作者:张连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新的,探索临床治疗的佳途径。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使用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平均时间(73.5±5.3)min,且出院时切口愈合均全部达到甲级标准,平均住院时间(8.1±1.2)d。术后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3例,腹腔脓肿1例,并发症发病率为11.5%。结论:当前手术治疗扔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佳临床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应该充分的考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把握手术时机并选择合适的切口,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常继业;张伟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学校卫生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卫生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学习卫生属于公共卫生的一部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需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管理,保证学生身体的健康。本文中介绍了目前学生在学校面临的健康问题,阐述了学校卫生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终提出了学校卫生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中建立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学校卫生的新局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胡永玲;李功;马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36/4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26±2.79)d,显著短于对照组(11.43±2.8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11.11%(5/45),对照组24.44%(11/4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健康调查量表积分为(518.57±55.69)分,对照组(441.53±46.95)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少,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何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 Ml )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者闭塞,供血持续减少或者中断,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或者坏。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急性心梗起病急发展快,危害大。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1],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支架的办法迅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是目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术法以机械方式将处于闭塞状态的冠状动脉直接开通,有恢复血流的效果[2]。该术法是侵入式术法,影响因素多,为了保证术后良好预后,需要为患者行围术期护理,以预防术后并发症。本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共开展急诊PcI 64例,死亡1例,通过精心组织,术前术后严密监护及有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及病死率。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护理的体会

    目的:通过对1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急救护理,我认为在急救中护士应迅速采取综合急救措施。如:迅速催吐,洗胃以及清理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注意观察瞳孔及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常,建立静肠通道,早期,足量,快速和反复持续阿托品化,及早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这些都是提高AOPP的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张银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