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宏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切除子宫的常见原因,探讨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6年期间在我院产科行急诊子宫切除术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6例患者行急诊子宫切除的具体原因,对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因发生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具体因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宫缩乏力所占比例大,与其他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中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多于因其他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P<0.05)。结论: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切除子宫的原因较多,由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为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子宫切除相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探索可以减少或避免切除子宫的治疗方法。
作者:彭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重点研究并对比行剖宫产剔除肌瘤与未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行剖宫产剔除肌瘤)与对照组(单独行剖宫产),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为(7.12±0.31)天、手术用时(87.23±19.87)min、术中出血量(199±80)ml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剖宫产术的同时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尽可能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针对视野不清等情况,应暂缓剔除。
作者:朱中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将优质护理服务用于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过程的质量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传统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进行优质护理,而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均为良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7)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1±9)天;实验组合满意度达到92.4%,对照组为86.7%,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中,不但能够增加医患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而且还能提升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赵华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350例剖宫产术后的患者,给予术后早期正确的宣教、早期饮食、按摩、早期活动,联合给予乳果糖口服、开塞露、乳果糖灌肠、肛管排气等治疗,缓解腹胀并促进剖宫产病人肛门排气排便。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对剖宫产术后腹胀病人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作者:俞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比较胞磷胆碱与脑活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脑血管疾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6名对照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脑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为97.22%,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1.11%,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脑活素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发应发生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王靖;陈德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14例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有5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8.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5.4%,治疗组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昌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积极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思维与方式,为专科生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学研交互式”是病理学教学中的新方法,倡导吧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从多个角度实施专业教学方案。结合“学研交互式”教学内涵,本文介绍了医学病理教学中构建交互式教学系统的有效方法。
作者:宁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和ADL 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小骨窗显微手术较保守治疗效果更显著,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施镇江;庄永辉;戴成国;王安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护理干预促进剖腹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3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的护理干预。结果:接受治疗的1周,2周,3周观察组伤口面积缩小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伤口面积缩小的程度,且第3周患者伤口缩小程度达到37.84±24.45,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处于剖腹产手术伤口愈合期患者运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的推广和进一步应用。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在门诊输液室新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门诊输液室专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将PDCA 的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具体运用于新护士的临床带教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结果:门诊输液室新护士带教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能充分发挥新护士主观能动性。结论:PDCA 循环有利于提高门诊输液室新护士带教质量。
作者:丽娜;叶泽君;蒙凤;覃秋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慢性病人进行建档管理后对改善护患关系的意义。方法:对社区慢性病建档管理前后,分别发放了250份和300份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通过了解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分析护患关系的改善情况。结果:对慢性病患者建档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P<0.05)。结论:社区的慢病患者建档管理后,护士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护士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庞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产科护理中分娩全程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并对其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并分娩的产妇20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给予分娩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新生儿出生1分钟的阿氏评分以及产妇对护理满意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产妇新生儿出生1分钟的阿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的意义,且实验组孕妇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8%,实验组为95%,实验组孕妇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科护理中分娩全程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提高新生儿阿氏评分,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护理的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作者:顾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病历资料,统计风险事件发生率,探究护理风险因素及防控对策。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的风险事件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因素占62.50%、患者自身因素占18.75%、药物与医疗器械因素占12.50%,其他因素占6.2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风险因素较多,应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尽量降低护理风险。
作者:何天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高、危害性大、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伤口的评估、护理管理、治疗的护理配合三方面着手,从伤口的冲洗方法、伤口的清创、内皮祖细胞移植、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应用、湿性愈合疗法等方面的研究展开探讨,进而将各种有利于糖尿足溃疡的方法更完善的联合运用,促进其愈合。
作者:周思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吡美莫司乳膏在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调查。方法:抽选68例面部敏感的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吡美莫司乳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的25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病情缓解的8例,对照组12例;观察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3.5%,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吡美莫司乳膏在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中的治疗下工更为理想。
作者:陈彩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实施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常规组,实施PDCA护理管理、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干预组,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率11.1%,低于44.4%的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于白血病患者PICC中实施PDCA护理管理作用突出,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作者:余粉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其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15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评估情况、治疗药物以及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入院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Ⅰ级2例(1.27%),心功能Ⅱ级18例(11.39%),心功能Ⅲ级93例(58.86%),心功能Ⅳ级45例(28.48%),主要以Ⅲ、Ⅳ级为主;158例患者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扩心病、肺心病以及其他疾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96.08%)、利尿剂(71.52%)、洋地黄类(56.9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44.94%)、β受体阻滞剂(22.15%)、醛固酮拮抗剂(20.89%)、钙通道阻滞剂(16.46%)、多巴胺类(5.70%)、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4.4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0.63%);16例患者死亡,10例泵衰竭、3例猝死、1例脑梗死、2例其他并发症死亡、无患者出现死因不明的情况。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以括冠心病、高心病为主要病因,治疗需缩小临床与指南的差距,有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徐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肠胃科2015.2~2016.2收治的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患者80例,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n=40)采用三联疗法,观察组(n=40)基于对照组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低于观察组97.5%,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82.5%,明显低于观察组95.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选8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管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评估有效率为45.0%,对照组为85.0%,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7.5±0.8)mmol/L,观察组为(6.3±0.5)mmol/L,对照组患者餐后2h血糖为(12.7±1.8)mmol/L,观察组为(10.6±1.2)mmol/L,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7.5%,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替身给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能够提升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作者:蔡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其血糖、血脂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观察组血糖、血脂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生活质量、情感指数及健康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礼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