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娜;叶泽君;蒙凤;覃秋兰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胆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60例,一组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碎石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碎石成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住院时间、碎石时间以及手术时间(8.69±0.36天、19.45±3.10分、38.45±3.19分)短于对照组(12.56±1.94天、26.12±1.49分、45.78±3.49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碎石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52%,观察组术中并发生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3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诊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学技术也不断在提高,整体护理服务的理念在急诊医学的不断深入,全国正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断在急诊护理中得到体现,急诊科是医患矛盾发生的主要成所之一,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味的抢救治疗,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将抢救患者与心理护理治疗紧密结合应用急诊的临床,大大提高了急诊治疗和抢救的效果,笔者不才,将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的分析研究如下,愿与同道共享。
作者:胡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两种麻醉方式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采用不同麻醉方法对比各自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中优秀例数21例,良好例数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1%;对照组中优秀例数9例,良好例数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5.7%。比较发现观察组麻醉有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龙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强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8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40例纳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CL-90(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4项)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强化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怖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静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科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产科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产妇护理的效果好。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浓度和餐后2h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优质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干预的效果,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并对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 角变化进行观察,另外对两组患者治疗后VAS、BI评分高低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率88.0%与对照组64.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和BI 评分显著上升,后凸Cobb 角和VAS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34.1±4.2)mm、(92.86±9.88)分、(5.1±1.3)°、(1.86±0.32)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利用骨水泥填充物对椎体进行强化,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在相对较短的治疗周期内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创伤小、手术风险小、患者耐受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杨留志;曹景雷;喻溪;杨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集合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8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EV1/FVC和FEV1%预计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并讨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我院门诊输液室收治的患者498例,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投诉情况及风险事故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投诉率及风险事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投诉率及风险事故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巧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雷尼替丁与奥美拉唑在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乙组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总有效率为66.7%,乙组的总有效率为88.9%,88.9%>66.7%,乙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各项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1.1%,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甲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义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氨溴索注射液应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给予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2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有效率为76.74%,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注射液应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辅助治疗中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作者:何大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妇产科的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每一组患者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比参照组高,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妇产科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胜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联合硬化剂注射及点式剥脱手术治疗不同CEAP 级别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2012-2014年我院住院符合手术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曲张静脉消失,下肢酸胀沉重感明显改善,术后4周做彩超复查,全组患肢的大隐静脉均全程闭塞,无血流信号,深静脉均回流通畅,未见并发血栓形成者。结论:通过CEAP 基础分级诊断详细评估,以临床(C)分级为主要标准结合解剖因素(A)分类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扩大了治疗应用范围和适应症,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建军;徐昶;赵星卫;王茂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制定系统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方法,并探讨该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8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两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制定的系统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方法(电针疗法)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 MA 运动积分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FMA 运动积分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制定的电针疗法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致残率。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急性胃穿孔手术治疗的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胃穿孔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的是单纯穿孔缝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共32例,采用的是胃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治疗后的一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21.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术后复发率要远远大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胃穿孔时,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穿孔缝合术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之处,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并及早的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张伟东;常继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治的肝癌介入术患者60例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临床护理路径组,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睡眠障碍、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局部出血、压疮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癌介入术中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佩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探究。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大于35岁)与观察组(小于35岁)。对两组患者均展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主要为团块型乳腺癌,且观察组团块型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灶的前后径以及纵横径比值等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血流特点方面,观察组患者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分级、RI以及Vmax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对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查,可获得典型的影响特征及血流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铁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肿瘤防控知识知晓情况。方法:2014年5月份针对本社区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填写308份北京市肿瘤防控核心知识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分析,2014年9月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诊早治等干预措施后,在同人群中做调查问卷299份,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9月份对308例肿瘤防控核心知识问卷调查人群,进行了第2次知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99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辖区百姓对肿瘤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明显提高,其中对肿瘤是本市死因排行第一的疾病知晓率由49.67%提高到91.3%,对肿瘤危险因素全部认知的由9.9%提高到36.50%,对恶性肿瘤可防可治认同度显著提高;愿意参加体检筛查的人员由89.28%提高到99.30%,对大肠癌和肝癌知晓程度也得到显著提升。结论: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表明,针对辖区居民肿瘤防控知识干预工作的开展,对提高辖区居民的肿瘤防控知识及防控意识起到了显著效果。
作者:赵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采用高压氧和临床常规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Mpa,患者吸纯氧40min,一共2次,中间进行吸空气1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2天。结果:30例患者经过高压氧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年龄越小,越早治疗,治疗次数越多,疗效越显著。结论: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能让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程宇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辖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时全接种影响因素,总结管理对策。方法:计划采用整群抽样法,在辖区内抽取适龄儿童。共抽取样本400例,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率96.0%(384/400),男女比例0.98∶1,年龄(1.8±1.5)个月;BCG 接种率99.0%、及时接种率58.6%,OPV则为97.4%、46.4%,DPT97.7%、75.5%,MV98.2%、79.2%,HepB99.0%、66.1%,五苗全部接种83.3%、及时接种54.7%,未见未接种者,部分接种三种,仅约2.86%(11/384)对象接种了1-3种;11名接种1-3种患儿家长不知晓、计划外生育、出生后处于流动状态,访谈接种4种患儿家属39名,其中绝大多数为忘记接种或建卡后处于流动状态,在超过限定时间后,不愿意接种,另有部分家属对疫苗质量问题存在顾虑。结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高,但仍有待提高,且及时接种率偏低,对出生后早期流动跟踪不足、家属自身顾虑或认识不足是造成接种不及时、接种不全的主要原因;需加强各地区疾控中心的联系,做好1岁内儿童家长的督促工作。
作者:刘让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