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腹痛临床效果探讨

方云芬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急性腹痛,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为急性腹痛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50例,按双盲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急性腹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实验组治疗效果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3例、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6%(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腹痛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病病人的临床护理常规

    颈椎病系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可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临床上多应用颈椎牵引、手法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非手术治疗中,给病人以必要的指导,使病人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张红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心外科患者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心外科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心外科就诊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0例的观察组和50例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心理护理方法。观察结束时记录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的评价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家属满意程度等。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的评价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心理护理方法在心外科患者的护理中的效果比常规的护理方法效果显著,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津;马丽芬;杨珍;韦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藻酸盐敷料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20例,分为实验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二组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比较二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St (p<0.05)。结果:二组间愈合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其他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藻酸盐敷料有利于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及伤口床的管理,能显著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临床护理路径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试验组按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每日诊疗、护理、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住院的花销以及住院的时间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并实施诊疗、护理、健康指导,可以减少其平均住院日,降低人均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陈琳;李敏;惠海艳;范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介入室护士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介入室护士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以及自身特点,提出其存在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强度大、学习难点多、缺乏心理培训、家庭因素影响等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要求社会、医院管理者、护士和家属共同努力,达到促进和维护介入室护士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者:袁兆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创伤骨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给予创伤骨科患者外固定架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作者:许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

    目的:对产科失血性休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方法:对入住我院的52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补液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结果:5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抢救和积极治疗,均得到良好恢复。全部患者经液体治疗后,意识模糊、肢体湿冷、面色苍白、指趾发绀、嘴唇发抖;呼吸急促、脉搏细微、心律加快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补液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大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妊娠并发症的单胎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产后24 h 出血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初产妇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崔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早期应用利拉鲁肽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U K PDS 研究显示从葡萄糖耐量异常到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按每年8%的速率递减;当血糖升高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以上[1];而2008年的 ADA Banting 奖Ralph A Defronzo 的研究提示了更可怕的数据,胰岛β细胞衰退的进程比想象的更早,在IG T 阶段几乎丧失了80%的β细胞功能[2]。

    作者:侯书鹏;高玉芳;段魏;张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慢支肺气肿中西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慢支肺气肿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综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共有27例患者显效,12例患者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共有15例患者显效,13例患者有效,治疗有效率为65.1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发病症状不太明显,很容易发展成为慢支肺气肿,病情反复。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病情反复情况的出现并让患者呼吸道以及肺部的微循环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的同时患者的恢复进度也因此加快。

    作者:张红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肺炎中的综合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对新生儿肺炎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综合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013年12月期间儿科住院部收治的患有肺炎的新生患儿148例,按照患儿就诊的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4例,对治疗组的患儿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使用普通二级护理模式。在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的时间,在住院期间对我院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d ,而治疗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d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患儿当中有1例患儿的家属与我院的护理人员发生了纠纷,虽然在有效沟通之后得到了解决,护理满意度为88%,且该组的问卷调查护理质量满意度平均为85分;治疗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5%,对该组患儿的家属的问卷调查护理质量满意度平均为97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新生儿肺炎患者当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我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矛盾的发生。

    作者:吴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986例阴道分泌物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妇女阴道炎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阴道炎种类繁多,感染途径广,因此可造成长期、反复感染。我们通过分析98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的检查结果,了解各类病原体感染情况,为阴道炎的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报道如下。

    作者:栾秀珍;于素梅;孙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细致关怀,真诚施教--西藏班带教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我院医护人员对西藏班带教的具体措施及心得体会。方法:将来我院实习的200例西藏班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施行特殊的的教学管理。对照组:施行常规的教学管理。结果:施行特殊的的教学管理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结业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西藏班学生的教学管理措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结业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作者:唐琼华;何敏;杨平英;蓝红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对品管圈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我院10名手术室工作者,将其组建成一个10人的品管圈,分析手术室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对培训前后医护沟通的总分数、急救理论总分数、急救技能的总分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培训后,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急救理论、医护沟通及急救技能的总分数等,均优于培训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的方法明显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圈员的创新意识、组织策划的能力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凤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60例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自愿,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3%和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徐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进行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骨科患者,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方式,但在麻醉维持阶段,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0.8ug/(kg · min),对照组给予1.5ug/(kg · min)。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疼痛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质量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反应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方式进行骨科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痛效果好。

    作者:张炳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性化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人性化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总结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患者200例,100例给予常规护理,100例应用人性化护理,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35.1±7.9)d低于对照组(38.4±4.2)d ,基础次数、患者满意度分别为(213.6±93.1)次/人、(89.0±5.3)分高于对照组(143.2±43.9)次/人、(76.2±22.7)人,不良结局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70例次低于对照组90例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神经内科运用人性化服务,有助于避免不良事件,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探讨综合干预对习惯性流产患者的疗效

    目的:对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在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流产患者当中筛选出4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随后将所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性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患者的流产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家庭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并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一般性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分娩。

    作者:张豫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13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给予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65例给予单纯氨氯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73.85%,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其 DBP、SBP 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总有效率高,血压下降显著。

    作者:王庆龙;陈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分析心胸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目的:分析总结造成今年在我院就诊的心胸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研究有效解决措施。方法:回顾在我院就诊的心胸外科患者的治疗资料,并对在记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记临床治疗记录中,非计划性拔管共发生16次,这其中4例次外周静脉留置针,3例次尿管,4例次深静脉导管以及3例次胃管。除此之外,有16例次在拔管前由于没有足够的护理评估并且未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便进行拔管,占总体的86.6%,有2例次拔管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占总体的13.3%。结论:适度约束患者肢体并进行一定镇痛处理、加强相关的宣教力度、严格要求固定过程使之稳妥正确、在进行非计划拔管之前需要对其风险进行严密地评估并做好相关的应急措施。

    作者:周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