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其中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种类较多,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次应采取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以及动脉造影进行确诊,在治疗中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疗效较好。
作者:黄永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达英-35与雌孕激素联用方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5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搜集,并且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治疗组使用达英-35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妈富隆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例数为28例,占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3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达英-35与雌孕激素联用方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能够有效的阻止出血量,能够调节月经周期,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晓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道分娩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22例为观察组,并在同期随机抽取正常分娩中新生儿锁骨骨折2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腹围头围比值、孕妇的骶耻外径和坐骨结节间径值、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异常情况,并分析经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出生体重在3.5kg以上的占8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9%,其腹围头围的比值在1.02以上者占81.8%,明显高于对照组9.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骶耻外径值在18-19cm ,坐骨结节间径值8-8.5cm 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观察组的胎位异常和产程异常分别为54.5%、81.8%,对照组的胎位异常和产程异常分别为31.8%、81.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发生锁骨骨折的新生儿虽然愈合快,引起永久性的畸形也不多,但采取正确熟练的助产手法、提高助产技术都是防止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关键。
作者:张丽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7岁,因发热伴全身皮疹10余天入院。患者3月前确诊为HIV 阳性,1月前予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方案为3TC (拉米夫定)+ AZT(齐多夫定)+ NVP(奈韦拉平),服药2周后即10余天前病人出现全身皮疹,皮疹为充血性、弥漫性斑丘疹,初见于四肢,后迅速蔓延至全身,伴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 39℃,R22次/分,P 98次/分,BP 125/75mmHg ,神志清楚,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全身皮肤可见充血性、弥漫性、脱屑样皮疹,多发性创面破溃,大量渗液,双眼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鸣音,心脏听诊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CD4110个/μl ,生化:血总蛋白45g/L,白蛋白21.4g/L,血常规 WBC5.61×109/L,N79.7%。胸部CT 示双下肺炎变,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入院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肺部感染,AIDS ,低蛋白血症。治疗及转归:将病人安置在宽敞、通风的单人间隔离治疗,停用抗病毒药物,入院后第一周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40mg/d(分为两次,一次120mg),泰能0.5 ivgtt q8h ,口服氯雷他定10 mg qn ,同时给予血浆、人血白蛋白、维生素、氨基酸及补充能量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经治疗1周,病人体温正常,皮疹逐渐好转。抗生素降阶梯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0 ivgtt q12h ,甲基强的松龙减量为120mg/d(分为两次,一次60mg),治疗,抗感染治疗3周后复查胸部CT示肺部炎症基本吸收停用抗生素,此外随病人皮疹好转,甲基强的松龙渐减量,入院第四周激素改为强的松10 mg tid治疗,五周后停用激素,患者皮损得到治愈出院。
作者:邬碧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为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应用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实验组患儿,应用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患儿,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佳。实验组患儿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总病程分别为(3.02±1.12)d、(2.29±0.32)d、(1.56±1.20)d、(4.08±0.48)d ,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应用。
作者:冉振兵;贺元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运城市第二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 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 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 A 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 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接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屡部位、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规范医院洗衣房管理,提高洗涤质量,控制感染风险。方法:分析医院洗衣房所存在的感染隐患,提出预防及控制策略。结果:洗衣房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得到落实,管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员工身体安全得到保障。结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加强员工培训教育,执行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改进工作环境和硬件设备投入,可有效预防洗衣房的感染发生。
作者:张巧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及分析首次剖宫产为腹壁切口纵切口或横切口对于再次剖宫产影响结果进行比较,以选择以利于受术者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再次剖宫产的产妇140例的临床资料,首次剖宫产术腹壁切口为纵切口70例作为 A 组,腹壁切口为横切口70例为 B组,两组年龄、孕周、平均孕产次、第一次术后距再次手术时间、胎儿体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次剖宫产手术中的情况:1.腹壁及盆腔粘连情况;2.娩出胎头困难与否;3.手术总时间;4.术中出血量;5术后切口愈合率。全部140例产妇再次进行剖宫术之后,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 A 组。两组各项之间的比较结果差异性显著(P <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盆腔粘连及术后切口愈合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孕妇应慎重选择首次剖宫产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华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产妇采用剖腹产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而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止时,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咳嗽时,观察组患者术后3h、6h、12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眩晕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术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硬膜外麻醉,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穆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于晚期食道癌的患者采取热化疗,分析并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对我院已经临床确诊的84例晚期食道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接受单纯化疗和局部热疗联合化疗。结果:根据统计可以看出,热疗+局部化疗对于晚期食道癌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5%,明显优于化疗组33.3%的总有效率,其差异性较显著,统计学卡方检验 P<0.05。结论:对于晚期食道癌患者采取热疗联合化疗,相比于单纯化疗而言,可以选择更好的效果。
作者:雍玉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5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采用氧氟沙星常规治疗,研究组29例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明显低于对照组20.69%,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效果较为确切,不仅能够抑制下腹疼痛以及白细胞的生成;而且还能改善患者肝功能,不会对患者造成影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罗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对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以便寻找引起观察组患者出现 VAP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检验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医源性指标与患者自身指标方面均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AP会对ICU 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 VAP的危险因素不但包括了医源性因素,同时还包括了患者自身的因素。
作者:施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剂用于无痛人流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10例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观察组加用瑞芬太尼,比较两组术中镇痛效果及相关的麻醉指标。结果:两组术中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 HR、MAP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 MAP 和 HR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总用量少于对照组,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剂用于无痛人流的疗效确切,患者清醒质量高,可作为无痛人流的理想麻醉药物。
作者:尹自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电磁冲击波体外碎石术的配合和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1494例尿路结石患者电磁冲击波体外碎石术的配合和护理,总结影响碎石和排石效果的因素,进行相关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碎石和排石效果,预防结石复发。结果:1494例 ESWL 患者,一次性成功碎石1387例,84例经2-3次碎石后,均完全排石;23例因碎石失败或排石困难改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结论:碎石和排石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充分的碎石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体位排石和饮食指导,可以提高碎石和排石成功率,预防结石复发。
作者:贾西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产科失血性休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方法:对入住我院的52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补液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结果:5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抢救和积极治疗,均得到良好恢复。全部患者经液体治疗后,意识模糊、肢体湿冷、面色苍白、指趾发绀、嘴唇发抖;呼吸急促、脉搏细微、心律加快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补液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大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创伤骨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给予创伤骨科患者外固定架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作者:许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健康宣教是沟通医患双方和营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健康宣教,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健康宣教、网络宣传、媒体宣传、健康讲座、健康宣传栏和宣传册等方式,能有效增进医患沟通,及时化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陈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对婴幼儿腹泻治疗采用益生菌、止泻、助消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6月间,我院门诊治疗的婴幼儿腹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益生菌、止泻、助消化治疗和止泻、助消化、抗菌素对照组,分析两组在临床疗效的区别。结果:治疗组疗效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婴幼儿腹泻患者,常见原因为饮食不当、肠胃受凉或病毒感染所致,给予肠道益生菌、适当止泻、助消化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棒球缝合法和传统缝合法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共69例,分为观察组(棒球缝合法)35例与对照组(传统缝合)34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缝合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再缝合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棒球缝合法较传统缝合法止血效果更明显。
作者:陈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既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也是对其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有利影响,促使疾病向康复方向发展的基础。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