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鲲
目的:分析和探讨羊水污染与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175例,根据孕妇羊水的污染程度将其分为I度污染组、Ⅱ度污染组和Ⅲ度污染组,分析不同分组的产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的情况。结果:I度污染组新生儿无窒息的有56例,轻度窒息的有1例,没有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75%,胎儿宫内窘迫1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1.75%;Ⅱ度污染组新生儿无窒息的有58例,没有轻度窒息的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有1例,窒息发生率为1.69%;,胎儿宫内窘迫4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6.78%;Ⅲ度污染组新生儿无窒息的有51例,轻度窒息的有7例,重度窒息的有1例,窒息发生率为13.56%,胎儿宫内窘迫35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59.32%,不同程度羊水污染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羊水污染越严重,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越高。结论:临床上通过加强产程观察,及时发现羊水污染的情况,并根据羊水污染的程度判断胎儿宫内的情况,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麻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鼻胃管减压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围减少情况、胃肠减压量、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腹围减少量、胃肠减压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其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增加腹围减少量以及减压量,具有更为有效的治疗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计划生育手术中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10月期间与我院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床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护理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理状况以及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心理状况评分(7.65±1.12、9.78±1.35)、临床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论何种手术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舒适护理是从患者心理出发给予舒适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增强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艳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妇女围产期护理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共30例,行全面检查及心功能评级后,予以全面饮食、心理等基础护理的同时,分阶段予以优质的分娩期、产褥期护理,分析30例妇女分娩结局。结果:30例产妇均顺利度过围产期,28例顺产(93.3%),2例剖宫产(6.7%);5例产妇分娩后转 IC U 重症监护室监护;23例为足月生产(76.7%),新生儿健康状况正常,体质量3.1~3.8kg。结论:优质、全面基础护理及分阶段规范护理的开展可保障产妇及新生儿健康,降低产妇心衰发生率,有良好的临床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甘家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增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能够积极配合诊疗、护理及功能锻炼,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回归社会的愿望。
作者:刘荣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 A、B、C三组,每组80例,A 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B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C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三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 A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路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妇科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麻醉过程中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观察组麻醉过程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比较两组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在有插管后1min、手术开始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各个时刻点的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清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马金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光动力联合高频电刀治疗男性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提高对这一疾病治疗法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3月期间门诊治疗的46例男性肛周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体会。结果:46例患者中有44例经过≤3次联合治疗,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2例3次以上联合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新发皮损。结论:ALA -PDT 联合高频电刀疗法具有清除率高、疗程短、复发率低的特点,是治疗男性肛周尖锐湿疣的好方法。
作者:傅仰参;黄小兵;江连枝;王家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12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实施的方法及效果,指导临床对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实践。结果:120例产妇盆底康复治疗有效,其中80例收缩正常,36例强力收缩,临床有效率达96.66%,并且产妇焦虑情况也同步得到改善,HAMD总分26.45士6.2。结论:产后产妇的盆底肌肉损伤不要避免,综合、规范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恢复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朱香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上常见的针对创伤性骨折采用的固定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创伤性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于我院自10年6月至12年6月收治的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对患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康复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内固定疗法患者治愈率为90.7%,研究组外固定架疗法患者治愈率为95.3%,研究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伤口感染情况,手术时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等发现研究组显著较对照组情况良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法和内固定法其治愈率并无显著差异,但采用外固定法施治的患者其康复时间较短,伤口感染概率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创伤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广泛采用。
作者:高德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充分认识导管室护士各种职业危害,分析职业危害产生的原因。方法:对相关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制定防护措施。结果:减轻职业危害的危险程度做好个人防护。
作者:付常平;唐伟亮;冯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患者病史对于临床进行诊断治疗都有着积极意义。随着临床研究、实践水平的提升,更多医学技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由各种检查诊断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急性阑尾炎因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较多,所以诊断处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不过临床多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确诊。下面我们就近期临床相关医疗文献对B超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韦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催产素联合卡孕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足月顺产的产妇12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的60例产妇联合使用催产素和卡孕栓,对照组的68例则单纯使用催产素。然后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为(135.6±28.4)ml、对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为(320.6±30.6)ml ,对照组的出血量明显比观察组多(P<0.05);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为(5.9±2.2)min ,对照组产妇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为(8.5±3.6)min ,观察组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使用催产素联合卡孕栓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明显的缩短第三产程,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杨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素钠抗凝血浆应用于生化检验分析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113例在我院接受相关检查者为研究对象,取3ml每位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并将其分别注入普通干燥管和肝素钠抗凝血管中,随后对两种试管中的标本进行常规化验,检查各项标本,检查所有仪器为同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采取统计学的方法对以上两种不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相关检测结果显示: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在DBIL、UA、HDL -C、TG、TBIL等相关指标上并未产生明显差异性,通过相关统计学处理,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两者在 GGT 、TP、Glu等相关检测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常规深化分析检验时,大部分的检查项目检测指标上,可以使用肝素钠抗凝血浆标本都能代替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分析检验,而对于有些生化检验项目,如 GGT 、TP、Glu等相关检验结果有明显差异性的指标,应该在报道中注明选择标本类型,以便相关医师进行参考和分析。
作者:李龙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笔者于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85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结果:96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I级老年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0%,Ⅱ级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7%,Ⅲ级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1%,IV 级老年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7.1%,不同级别的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其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级IV 级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其中患者并发气胸10例,并发肺结核4例,合并肺癌2例,糖尿病3例,并发慢性呼吸衰竭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2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3例,并发肺性脑病1例,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衰竭,2例死于继发肺部感染。结论:老年COPD 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应做到早期诊断,使用有效抗生素并及时发现并发症,综合治疗尽早使用激素,积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加强吸氧,保护脏器功能,以减少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李甘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泌尿系结石体外碎石的护理。方法:通过碎石前护理和碎石后护理。结果:患者顺利排石。结论: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结石病人顺利排出结石,得到了患者的满意。
作者:李利敏;郭艳;白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为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优质护理组新生儿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而常规护理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及新生儿护理后脐部情况、脐部感染率。结果:优质护理组脐带脱落3天~5天有51例,占总人数的72.86%;5天~7天14例占总人数的20.00%;≥7天5例,占总人数的7.14%。而对照组3天~5天有31例,占总人数的44.29%;5天~7天7例,占总人数的10.00%;≥7天32例,占总人数的45.71%。 P<0.05,有统计学差异;优质护理组出现脐窝潮湿6例,脐部红肿2例,脐部渗血2例,共10例,占总数14.28%;而常规护理组发生脐窝潮湿9例,脐部红肿6例,脐部渗血4例,共19例,占总数27.14%。 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刘发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进行康复理疗之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采用康复理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在后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及安全教育。结果:对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之后,在全部的患者中均显示了一定的效果,终治疗的总有效率也非常高。结论: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患者获益非常多,治疗效果令患者非常满意。
作者:李尚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在胃溃疡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胃溃疡病人5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人。经胃镜检查后均确诊为胃溃疡。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新液和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康复新液每次10ml ,每日3次,口服一个月。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 ,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一个月。仅给予对照组患者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每次20mg ,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一个月。除上述治疗方案外,均给予抗生素阿莫西林每次1g ,每日2次,口服使用一周。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人数为17人;有效人数为8人;无效人数为2人,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患者显效人数为12人;有效人数为10人;无效人数为5人,总有效率为81.47%。经对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9%)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1.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41%)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7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提高胃溃疡治疗效果,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王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补液治疗妊娠晚期临界性羊水过少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妇产科产妊娠晚期并且出现羊水过少的100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患者入院后无应激试验(NST)均有反应,对50例患者均进行静脉补液治疗,补液前后均采用超声检查并记录。对照组50例患者入院后无应激应验(NST)均有反应,50例患者均未采用静脉补液治疗,入院后两次对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大羊水池深度(AFD)以及羊水指数(AFI)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通过治疗,治疗组50例患者治疗前后大羊水池深度(AFD)以及羊水指数(AFI)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50例患者两次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50例患者治疗后大羊水池深度(AFD)以及羊水指数(AFI)与对照组第二次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并不是所有的羊水过少患者均需要采取静脉补液治疗,比如在胎心监护正常的患者中就不需要采用静脉补液。所以应该重新规划应用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妊娠晚期临界性羊水过少的患者并且羊水过少的诊断需要动态观察,不能仅凭1次的检查结果诊断奍水过少。
作者:周世仙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