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护理对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

郑素群;金艳红;方晶晶

关键词:老年痴呆,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护理对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100例在我院收治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比较分析在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患者被给予康复护理前、半年后和1年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5.2±9.8)、(48.9±10.1)分、(52.9±10.1)分,护理前后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年后的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半年后,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依赖性,减轻家人负担,可行性较强,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对其压疮预防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对其压疮预防的临床效果,并为该病的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352例心力衰竭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6例。两组均开展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可降低出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并提高陪护者护理技能,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作者:王娟;田金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1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TC、LDL-C、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心电图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改善血脂,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作者:赵影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银杏叶片治疗31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与分析银杏叶片治疗31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62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达总有效的人数较对照组达总有效的人数明显增多,多25.8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叶片结合消心痛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孙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慢性盆腔炎的诊治

    慢性盆腔炎是基层医院妇科常见的妇科病[1],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因个人卫生条件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反复流产及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时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原因,导致盆腔炎发病率很高[2]。

    作者:于宪莉;孙淑华;杜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腹部超声特征及其与腹部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腹部超声特征及其与腹部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运用腹部超声扫查并确诊并发DVT(深静脉血栓),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腹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90例患者当中,通过腹部扫查确认有腹部疾病的有40例(44.4%),其中,28例(31.1%)是直接病因,12例(13.3%)是间接病因。在40例有腹部疾病的患者当中,18例为恶性肿瘤(20%),7例为良性肿瘤(7.77%),6例(6.66%)为先天性骼静脉受压,9例(10%)为卵巢囊腺瘤漏液。通过手术等方式把腹部疾病病因祛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祛除的50例患者相对比,有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腹部超声扫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及时发现引发DVT的腹部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使用尿液分析仪的体会

    尿液分析仪是操作简单很普遍的一种检测仪器,在如今高科技医疗发展的浪潮中尿液分析仪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检测仪器。现将使用尿液分析的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许雯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儿科送检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5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20株,占63.9%,革兰氏阳性菌148株,占29.5%,真菌33株,占6.6%。革兰氏阳性菌前3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乙型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高,亚胺培南等敏感,万古霉素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药敏结果说明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

    作者:吴兆海;谢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科护理中的系统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了解骨科护理中的系统护理干预方法,总结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体会。方法:对本院12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显示,所有120例患者中,对系统护理干预方案的满意度高达97.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凤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颈肩腰腿痛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采用局部封闭手段治疗颈肩腰腿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10年5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颈肩腰腿痛症患者36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3例行临床常规处理,治疗组183例采用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为期半年的随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87.98%(χ2=10.61,P<0.01);曲安奈德对炎症、劳损、急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疗效显著,慢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等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器质性疾病疗效甚微;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仅出现轻微的消化道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采用局部封闭手段治疗颈肩腰腿痛症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钱华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直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般认为,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两大类,一为前人既往的工作状况资料,即间接资料;二为自己实验及实践中所得出的数据、观点等,即直接资料。直接资料的收集,这部分工作应该是论文的中心,也是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具说服力的工作内容。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7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临床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龚丽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80例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在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我院产检、分娩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给予观察组循证护理,给予对照组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产程、术后出血量及新生儿质量。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剖宫产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中剖宫产婴儿Apgar评分8~10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自然分娩的婴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大限度满足产妇需求,利于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产程、提升新生儿质量,在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谭永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颈动脉内膜增厚与脑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颅内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50名年龄40~59岁的飞行驾驶员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将50名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病例组)与和100名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头颅MRA检查检查。结果:病例组50人,其检测率为40%(20/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10/100),P<0.01。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脑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检测出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对预防脑血管硬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敬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如留置针留置肢体时要避免过度活动,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在用药结束后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等。结果: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更加证实了留置针应用的好处,取代了头皮钢针。结论:通过实践认为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盘桂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致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处破裂漏诊1例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男,61岁。因腹部被马蹄伤致腹部闭合伤5天,在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因条件限制,未能作任何辅助检查)。期间因间断发热(T 38℃~39.5℃),一直用抗生素治疗无好转,于2011年7月20日转入我院。我院B超检查,X线腹平片及胸腹联合透视,腹部内有少量膈下游离气体及液性暗区;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入院诊断:①腹部闭合性损伤;②肠破裂;③弥漫性腹膜炎,急诊行腹部探查手术,术中见小肠共3处破裂,大裂口约2cm ×1.5cm。均可见肠内容物溢出,并合并两处小段肠管坏死,腹腔内大量肠内容物污染,即给予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后,行坏死肠段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破口修补,同时腹腔内留置两根橡胶引流管,持续胃肠减压,抗生素抗感染,补液,输血等治疗,病人术后3天生命体征正常平稳。于术后第8天拔出引流管,之后病人再次感觉腹部不适,考虑腹腔有黏连所致,予对症处理,未引起重视。拔管后第5天病人开始出现发热(T38℃~39℃),腹痛、腹胀等症状,急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高达25×109/L,腹部B超提示腹盆腔内有积液。考虑有破裂口修补处漏或肠吻合端漏,而营养治疗未见好转。二天后再次行腹部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容物约300ml,冲洗净后探查原破口及吻合端均未发现异常,然后再仔细探查,后发现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处有一约0.8cm ×0.8cm大小的破裂口,周围见网膜包裹。破口处见肠内容物溢出,故行近端造瘘,远端封闭手术。术后积极抗生素抗感染、补液、静脉营养等治疗,1个月后病人带粪袋出院,建议3个月后返院行再次肠吻合术,但随访病人终未返我院治疗。之后由于病人及家属拒绝我们的随访,故情况不明。

    作者:罗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如何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24小时连续服务,保证供应的物品的质量标准要求,确保病人安全。

    作者: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脑外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究研究需要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早期实施去瓣膜减压术联合尼莫地平用药,对照组仅实施早期积极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昏迷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联合用药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昏迷情况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总有效率达9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总有效率为94.1%,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纯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性粒细胞C D64在小儿获得性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在小儿获得性肺炎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16例,分为细菌感染组30例,支原体感染组30例;所有入组患儿检测CRP水平及CD64表达量,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CD64水平均明显增高,其中细菌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CD64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9.21%,特异度为78.35%;诊断支原体感染的敏感度为67.51%,特异度为88.45%。结论: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可做为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获得性肺炎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依据。

    作者:史玉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例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的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发生过程和救治、护理方法。结果:发现患者术后出现指脉氧下降、胸闷、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按照羊水栓塞救治预案进行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患者住院13d,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发病率罕见,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并发症多,为妇产科急重症,应及早发现,及时、有效、冷静、准确地实施各项救护措施,大限度地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是护理的关键。

    作者:沈雪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惊厥6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试讨论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治疗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0例新生儿惊厥的患儿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结果: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病死率高,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惊厥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还包括颅内出血、低血糖等,同时易合并低血钙、低血钠等代谢紊乱;苯巴比妥钠可迅速有效控制惊厥发作。结论:警惕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对于有产科异常病史的这类高危新生儿尤其要严密监控。新生儿惊厥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迅速控制症状,尽量避免严重后遗症的出现。围产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吴淘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