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夏厚朴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

林端阳

关键词:半夏厚朴汤, 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服阿斯美胶囊。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治疗组。结论:半夏厚朴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显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高龄骨折患者压疮的规范化护理

    目的:探讨预防高龄骨折患者压疮的规范化护理。方法:2009年9月~2013年6月对201例高龄骨折患者进行预防压疮的规范化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有5例患者受压处皮肤出现红印且压之不褪色,3例患者受压处出现水疱,其余193例患者均无压疮发生。结论:规范化的压疮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赵利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补肺益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补肺益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从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患者为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肺益肾汤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缓解期肺肾气虚型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喘、咯泡沫痰、腰膝酸软等症状上的作用。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实验组的患者在对改善咳嗽、喘、咳泡沫样痰、腰膝酸软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冒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补肺益肾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少,值得在临床当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孟加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在痛经发病率逐年增高的情况下,对痛经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防治女性原发性痛经提供依据,并且向其普及痛经防治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将有利于降低痛经的发生率,提高女性经期生活质量。

    作者:杨清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直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般认为,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两大类,一为前人既往的工作状况资料,即间接资料;二为自己实验及实践中所得出的数据、观点等,即直接资料。直接资料的收集,这部分工作应该是论文的中心,也是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具说服力的工作内容。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两组不同剂量(25mg/d与12.5mg/d)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停止用药之后肌瘤的反跳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择被诊断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只是所用剂量不同,A组(27例)用药剂量为25mg/d;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此药物需不间断用药三个月。在服用此药物之前与之后,需用B超检测患者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还需要对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子宫内膜、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总体评估。此外,要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治后随访,目的是观察患者的子宫肌瘤生长及反跳的发展。结果:两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其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停止用药之后,比较观察A、B两组患者在3、6、9个月的肌瘤反跳率。A组(27例)患者用25mg/d米非司酮,发现患者子宫内膜的不规则增生率,明显比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的患者高(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表现都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药剂剂量采用12.5mg/d更加稳妥、安全。

    作者:邓成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42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实验组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在手术时间、患者出血量、止血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越性。结论: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症状,同时有利于保护患者子宫,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李德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伴随酮症倾向(KPD)的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56例KPD为对象,单纯使用优降糖、拜糖平、二甲双胍这三种口服降糖药为其进行联合治疗,若其病情的控制状况无法达标,再改用胰岛素。结果:56例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50例病情控制达标,达标率为89.29%,血C肽水平、HbA1 c水平二者均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P<0.05。结论:KPD患者若不愿以胰岛素进行初步的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优降糖、拜糖平及二甲双孤为其进行联合治疗,此种治疗的达标率也较高,可得到较高疗效。

    作者:慈立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康复新液联合微波照射治疗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结合微波仪照射治疗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将60例外科切口感染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及伤口换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康复新液换药配合微波照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好转8例,伤口愈合时间为16.14±4.39d;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7例,伤口愈合时间为20.93±6.8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配合微波照射治疗切口感染能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具有结痂早、愈合率高、疗程短的优点,可在外科换药中辅助应用。

    作者:徐春英;胡金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80例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在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我院产检、分娩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给予观察组循证护理,给予对照组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产程、术后出血量及新生儿质量。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剖宫产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中剖宫产婴儿Apgar评分8~10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自然分娩的婴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大限度满足产妇需求,利于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产程、提升新生儿质量,在分娩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谭永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根性颈椎病在肌电图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肌电图(EMG)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的诊断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2011年的颈椎病患者86例,经肌电图诊断,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49例。其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17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1岁。对所有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入院时及手术治疗1个月后的肌电图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入院时49例患者中,双侧受损12例,左侧或右侧单侧受损37例。经治疗后41例患者病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8例患者无明显疗效。结论:肌电图可作为诊断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一项可靠的诊断手段,并可作为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评定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巧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静脉留置针脉冲式正压封管三种封管液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对静脉留置针三种不同封管液同时使用正压式封管方法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护理提供高效的封管方式,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9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组29例,A组0.9%氯化钠5ml;B组62.5U/ml肝素液3ml,C组125U/mL肝素液3ml,统一用脉冲式正压封管,观察三组留置针封管后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例数。结果:A组堵管率高,留置时间短;C组堵管率低,留置时间长。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脉冲式正压封管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延长直管时间。

    作者:吴美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48例高胆红素血症及36例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测定其胆红素及心肌酶。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心肌酶(AST,CK,CKMBH,LDH,HBDH)均高于非高胆红素血症组(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出现心肌酶增高,合并心肌损害,需营养心肌治疗。

    作者:王隆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4例剖宫产术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急救护理

    由于孕妇处于平卧位时,其巨大的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呼吸困难、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危急状态,进而可导致胎盘血流量下降及胎儿窘迫。如不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可危及母子生命。我院近两年有75例剖宫产术病例中发生典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4例,发生率约占5%,经及时调整卧位,快速输液、吸氧及缩血管剂运用等抢救措施,均转危为安,顺利地进行了手术。

    作者:夏兰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普外科伴糖尿病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普外科伴有糖尿病的高龄患者在围术期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疾病伴有糖尿病的高龄患者48例围术期的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的普外科疾病均得到治愈,平均住院时间是10.6天,住院期间切口积液裂开者3例,切口感染者1例,肺部感染者2例,通过积极的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在围术期对普外科伴有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予以积极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月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效果。方法: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皆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显效率89.36%(42/47),对照组则为59.57%(28/47),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同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上都显著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相关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吕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深入探究人性化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针对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整个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问题,以及终针对患者自我认知、精神状况、术后恢复的综合评估给予整体护理。结果:患者对手术的配合程度和术后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结论: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对于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畏惧等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和满意度。

    作者:董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简易“鸟巢”在新生儿科的应用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至生后满28天的婴儿。目前各医院对新生儿期需住院的婴儿都采取无陪护住院治疗的方法,而住院期间患儿家长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患儿的安全及疾病的转归都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对患儿的护理效果,成了新生儿科护士不断探讨的课题。我院在不断提高护士的服务水平,强化护士的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基础上,针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采用了“鸟巢”式护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作者:孙金芳;周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76例原因分析

    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76例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8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部76例体检者血液标本,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研究组采取常规的规范取血,对照组则采取不规范取血,对两组血液标本的各指标进行血清检测分析。结果:研究组规范取血与对照组不规范取血的ALT、AST、ALP、r-GT等检验项目血清检验结果得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检验项目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溶血标本放置1 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2.28±2.51 mmol/L;放置2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1.61±2.02mmol/L;放置3h所检测的血糖平均值为1.47±1.90mmol/L。放置时间越久的对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影响越明显。结论:血液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要严格进行规范采血,避免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

    作者:万举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以腹痛为主诉的门诊患儿及40例健康幼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腹痛为主诉的患儿中92%出现多个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CDFI示血流信号增多;正常组幼儿仅5%出现3个以下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高频超声能快速明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丽婷;周敬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健脾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的理论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的理论与临床分析。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肿瘤科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健脾化瘀法加化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的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毒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脾虚及血瘀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法为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效果较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景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