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王晓燕;胡焱;李岩

关键词:老年患者, ADR, 临床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以期更好的进行控制和预防。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48例药物治疗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统一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对患者临床资料以及用药记录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本组948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41例(321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2%(33.86%),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肝肾功能正常者(P<0.05),住院时间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关联,入院时间越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机率越高。结论:老年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轻、中度多见,与患者肝肾功能和住院时间存在关联,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损害、代谢障碍、心血管损害为主,需要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可赢得更多的防范空间。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更昔洛韦治疗胸、腰部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82例患者均有腰部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给于更昔洛韦0.3g/d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于治疗组予病毒唑0.6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10d;(并于用药后1,4,7,10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2%,对照组有效率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带状疱疹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和水疱结痂时间上,均短于病毒唑对照组。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明显优于病毒唑,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病毒唑组。

    作者:周磊;熊素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药物治疗进展

    2011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诊断、处理、预防全球策略修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目标包括:其一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二是降低患者未来健康恶化的风险,例如反复发作的COPD急性加重[1]。并且将急性加重的历史作为评估COPD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文献已证实了急性加重风险高的患者,FEV1下降更快,健康状态恶化更迅速,导致更高的住院率、死亡率。因此,预防反复COPD急性加重的药物治疗也是稳定期COPD治疗重要内容。

    作者:陈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如何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24小时连续服务,保证供应的物品的质量标准要求,确保病人安全。

    作者: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不同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作者:黄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内科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感染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对呼吸内科患者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感染以及其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研究性分析。方法:利用酶抑制剂能够加快纸片扩散的方法来检测呼吸内科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同时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公布的标准为基准,利用KB法来测定细菌对于临床上较为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情况。结果:经检验后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分离率为44%(110/250)。同时其能够高度耐受喹诺酮类以及头抱菌素第二、三代,但是对于氨曲南敏感的仅占55.5%,同时其对于碳青霉烯类以及氨基糖苷类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产生耐药性的非常之重要的其中一个机制就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相关检测,同时应当给予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高度的重视。

    作者:向天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探究及治疗措施研究

    目的:探究糖尿病(TDM)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治疗方案及危险因素,并为该病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设A、B、C组,每组各4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而A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C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C组临床疗效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病史、存在肺部基础性疾病。结论: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用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另外,通过控制血糖及肺部基础疾病,能预防TDM并发CAP的发生。

    作者:胡湘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影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因素,探讨影响糖尿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方法:对20~70岁的5000例人群进行询问调查,然后再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族病史,运动量,高血压,腰臀围比,BMI及经济收入水平是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经过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家族病史,高血压,腰臀围比≥0.9,BMI≥25,中度以下职业运动量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家族病史,运动量,高血压,腰臀围比,BMI是某地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而经济收入水平并不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马臻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舒适护理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的影响

    无创呼吸机指通过面罩利用气泵的换气作用改善肺通气,提高血氧含量而降低CO2含量,同时可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运动氧耗,预防早期呼吸衰竭,缓解病情发展的一种治疗方法[1]。本文探讨对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的效果。

    作者:刘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以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84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42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指导肝硬化患者的护理实践。结果:综合心理护理的肝硬化患者在焦虑、失眠、满意度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综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也对患者生活有着正面影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运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部超声对35例黄疸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对利用腹部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黄疸疾病进行探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黄疸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与其肝功能结合从而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所选择的这些患者中,内科性黄疸患者有25例,其中12例为急性肝炎,6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腹水,2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肝癌,1例为急性细菌性胆管炎,1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性黄疸有10例,其中有4例是胆总管结石,有2例为胆管癌,2例为胰头癌,1例为壶腹癌,另外1例为胰头局限性炎症。结论:利用腹部超声技术,能够以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来为依据对梗阻性黄疸以及非梗阻性黄疸进行快速诊断。

    作者:柴常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分析研究骨科护理风险及风险机制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骨科护理风险临床应用,并引进风险管理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计算机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患者共200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计算机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患者共2000例为实验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实施相应护理。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实验组的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且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护理及风险机制的临床应用具有效果显著,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减少医患双方的了损失,值得临床的普及和推广。

    作者:焦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于2型糖尿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的不规律,导致现阶段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增,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我国DM患者群的93.7%。采用合适的方法,准确的诊断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T2 DM)显得极为重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一般出现的并发症,其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一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微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很严重。本文根据正常人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的对比,并对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对于2型糖尿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秦初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预防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

    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老年患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高,其引起的疼痛持久、严重以及顽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甘秋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作用探析

    目的:探讨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理工作中,药师应起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11年5月起,开始强化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工作中的地位,以这一时间点为分割,以完全随机法挑选前后患者治疗资料各500例,分别归入A(强化前)、B(强化后)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反应的比例,探讨合理有效的判断及处理手段。结果:B 组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2%(11/500),A 组为9.4%(47/5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后续处理,均转危为安,安全出院。结论: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及处理工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率,提升快速判断及处理效率,我们必须强化药师在用药过程中的地位。

    作者:杨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盐酸氨溴索静滴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在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疗效

    目的:对盐酸氨溴索静滴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在支气管肺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两组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方法上增加盐酸氨溴索静滴联合糜蛋白酶雾化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肺部音消失时间以及气促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盐酸氨溴索静滴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任亚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为了解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居民死因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并用SPSS13.0软件和Micr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山东省滨城区死亡率602.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6.41/10万。死因构成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居前5位,占全死因构成的85%以上。结论:慢性病和伤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行为干预、健康教育,从而减低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率,减少疾病和伤害带来的损失。

    作者:赵贝贝;徐晓青;李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作者:柳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7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20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组。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30mg/d静点,观察患者咳痰、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结果: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组治疗患者咳痰,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张潇文;双凤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效果。方法: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皆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显效率89.36%(42/47),对照组则为59.57%(28/47),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同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上都显著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相关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吕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如留置针留置肢体时要避免过度活动,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在用药结束后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等。结果: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更加证实了留置针应用的好处,取代了头皮钢针。结论:通过实践认为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盘桂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