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高云芳

关键词:胆红素, 血常规检测, 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胆红素(TBIL)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标本91例,根据患者胆红素检测结果分为实验组(胆红素异常45例)和对照组(胆红素正常46例)两组,分别检测两组各项血常规参数,并检测实验组标本在放置不同时间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PLT(血小板)和PCT(血小板压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BC(白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及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放置时间下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的多项参数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未发现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对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除此外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疼痛评分和插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舒适度和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结肠镜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作者:刘清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与护理干预前对比发现,患者护理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原因包括情绪障碍、血管舒缩变化、骨质疏松、激素变化等,加强认知和行为干预后睡眠障碍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

    作者:李改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脑外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究研究需要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早期实施去瓣膜减压术联合尼莫地平用药,对照组仅实施早期积极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昏迷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联合用药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昏迷情况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总有效率达9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总有效率为94.1%,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纯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7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20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组。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30mg/d静点,观察患者咳痰、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结果: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组治疗患者咳痰,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张潇文;双凤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作用探析

    目的:探讨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理工作中,药师应起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11年5月起,开始强化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工作中的地位,以这一时间点为分割,以完全随机法挑选前后患者治疗资料各500例,分别归入A(强化前)、B(强化后)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反应的比例,探讨合理有效的判断及处理手段。结果:B 组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2%(11/500),A 组为9.4%(47/5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后续处理,均转危为安,安全出院。结论: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及处理工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率,提升快速判断及处理效率,我们必须强化药师在用药过程中的地位。

    作者:杨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清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清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20例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结果:从对照组、正常清蛋白尿组到临床清蛋白尿组,受试者的血清HGF、UAER和空腹血糖(FBG)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糖尿病患者血清 HGF 水平与 UAER(γ=0.889,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FBG(γ=0.586,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随尿清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且两者间密切相关,HGF水平检测有利于患者的病情评估,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项艳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康复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

    目的:对康复干预和传统常规护理对肺癌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QOL)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8例肺癌手术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4例)、康复组(24例),在手术后,对康复组患者施行综合康复干预,对常规组施行常规护理,在术后20天调查、分析康复组和常规组患者情况。结果:康复组与常规组对包括精神、睡眠、疼痛、疲乏、对癌症的认知、家庭配合理解、日常生活状况、对治疗的态度、面部表情及治疗副作用在内的十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康复干预对肺癌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康复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帮助。

    作者:屈艳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试谈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新认识

    本文认为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团队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并就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作者:庄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探究及治疗措施研究

    目的:探究糖尿病(TDM)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治疗方案及危险因素,并为该病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设A、B、C组,每组各4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而A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C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C组临床疗效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病史、存在肺部基础性疾病。结论: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用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另外,通过控制血糖及肺部基础疾病,能预防TDM并发CAP的发生。

    作者:胡湘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42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实验组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在手术时间、患者出血量、止血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越性。结论: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症状,同时有利于保护患者子宫,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李德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进行两个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作风、业务的修养,对提高档案保管质量和利用价值,保证机关工作的高效,强化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推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史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对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通过莫西沙星进行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1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4.5%,痊愈和有效的患者数量是明显的;并且患者治疗后其咽痛、多痰及打喷嚏症状治愈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结论:采用适宜的疗法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情缓解是有帮助的,而莫西沙星由于自身多种优点是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而加以推广的。

    作者:吕玉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惊厥6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试讨论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治疗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0例新生儿惊厥的患儿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结果: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病死率高,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惊厥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还包括颅内出血、低血糖等,同时易合并低血钙、低血钠等代谢紊乱;苯巴比妥钠可迅速有效控制惊厥发作。结论:警惕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对于有产科异常病史的这类高危新生儿尤其要严密监控。新生儿惊厥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迅速控制症状,尽量避免严重后遗症的出现。围产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吴淘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例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虫剂,不仅能杀灭害虫,对人和动物同样也有一定的毒性,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黏膜等途径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胸部出现湿性音、发绀、骨骼肌纤维震颤,重度可引起昏迷、呼吸中枢麻痹,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的特点,若不及时抢救,随时可导致死亡[1]。我科于2013年4月收治1例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患者,现将急救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中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为了解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居民死因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并用SPSS13.0软件和Micr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山东省滨城区死亡率602.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6.41/10万。死因构成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居前5位,占全死因构成的85%以上。结论:慢性病和伤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行为干预、健康教育,从而减低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率,减少疾病和伤害带来的损失。

    作者:赵贝贝;徐晓青;李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肝气虚失眠症机理探讨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进一步分析临床失眠症肝气虚机理,并探讨针对本病采用大补肝汤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半年度入我院接受中医辩证治疗的失眠症患者48例,患者的辩证分型主要为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及肝郁化火型。给予患者大补肝汤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有效率达到95%以上。结论: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针对肝气虚失眠症患者采用大补肝汤治疗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楼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健脾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的理论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的理论与临床分析。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肿瘤科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健脾化瘀法加化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的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毒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脾虚及血瘀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法为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血瘀证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效果较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景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冠心病的患者19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方面,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唐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后不同按压方法效果观察。方法:将600例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拔针后采用改进新方法按压为观察组,传统方法按压为对照组;0.5小时后观察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结果:观察组按压方法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局部组织受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改进新方法按压方法对新生儿股静脉穿刺后拔针按压值得推广。

    作者:巩礼梅;彭建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药物治疗进展

    2011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诊断、处理、预防全球策略修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目标包括:其一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轻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二是降低患者未来健康恶化的风险,例如反复发作的COPD急性加重[1]。并且将急性加重的历史作为评估COPD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文献已证实了急性加重风险高的患者,FEV1下降更快,健康状态恶化更迅速,导致更高的住院率、死亡率。因此,预防反复COPD急性加重的药物治疗也是稳定期COPD治疗重要内容。

    作者:陈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