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德;郑宝钟
胆总管结石约占胆系结石的1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检查,可作出大致判断,但确诊常需进一步检查.近年来,随着内镜和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胆总管结石的诊察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的诊断技术运用于临床,而传统的一些方法如腹部平片、口服法胆囊造影、静脉法胆囊造影因诊断准确率低而被新的方法取代.检查方法各有特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晓文;智发朝;姜西林;方壮生;刘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则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是新近克隆出来的一种基质降解酶,可降解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ce,B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友磊;傅志仁;王元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古方半夏厚朴汤治疗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DGR)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别用半夏厚朴汤(40例)与吗叮林(40例)治疗,并进行两组的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77.5%(P<0.01).结论中药半夏厚朴汤治疗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杨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食管良性溃疡是一种较少见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现将经内镜检查确诊的16例临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向峰;王民;史继学;孔繁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古今中医方药数量甚多,中药多达七、八千种,方剂则有数十万之众.但就中医功用分类看,亦不外乎解表、泻下、清热、补益、温里、消导、涌吐、安神、开窍、收涩等门类.我们将这些门类分析归纳为:扶正、祛邪和调理脏腑三纲,并试就这三纲对其作用原理作初步探讨.
作者:邓志刚;熊维美;邵辉;白莉;张浩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慢性咳嗽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在儿科门诊就诊患儿中非常常见.临床上一般认为,持续咳嗽或反复咳嗽超过4周即可诊断为慢性咳嗽.为进一步做好慢性咳嗽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对137例慢性咳嗽患儿的病因进行了观察并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应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内镜下的表现、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04/2003-05,总计1991例结肠镜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人有225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组)121例,平均年龄69.3岁,对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组(<60岁)作比较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发病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占同期受检人数6.08%,60岁以下大肠癌的发病率占5.22%,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人.临床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肠梗阻为主要表现,老年组大便隐血、贫血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其中直、乙状结肠癌占80.2%.内镜下以肿块型多见,64例(52.9%),溃疡型42例(34.7%),浸润型15例(12.4%).结论老年人大肠癌发生率在增高,可能与饮食质量提高,寿命延长,老年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有关.本组资料以低位大肠癌多见占80.2%,病理特点为腺癌分化良好者多,高恶性度者少,因此,老年人大肠癌的预后较好.对便血的老年人应常规先行直肠指诊,同时进行大肠镜检查及活检是很必要的,可大大提高大肠癌的早期检出率,改善大肠癌的预后,降低病死率.老年人应列为大肠癌筛选的高危人群.
作者:吴以龙;陈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反复黑便2年来院治疗.近1月来腹痛时伴有呕吐,常有嗳气、纳差,渐瘦.1周前黑便伴有乏力、气短.查体:体形消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淋巴结不肿大、腹平软,上腹正中有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胃体上部可见一鼓槌状有蒂息肉,向胃腔内生长,蒂长约4cm,呈手指状外观,顶端息肉呈椭圆形,其直径约3cm,呈深红色,表面光滑,可见点状出血.未见溃疡、糜烂.胃内可见较多粘液样及咖啡样液体潴留.胃底、贲门及食管均未见异常.于息肉顶端及蒂基底部粘膜活检,病理报告分别为炎症性息肉及粘膜慢性炎症改变.Hp(++).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术后切除息肉标本,病理切片报告为腺瘤性息肉改变伴中度异常增生.
作者:汤德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方法本组采用亚肝段切除的方法治疗36例原发性小肝癌,经过10年的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小肝癌36例术后均达到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标准.1、3、5、10年的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0,27.8%,38.9%,66.7%及100%,72.2%,55.6%,25%.术后1~3年是复发的高峰,占总复发病例的50%.肝内复发22例,其中:单发复发灶12例;多发复发灶10例.多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内(6例);单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后(10例),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原肝段及临近肝段内复发11例,远离原肝段复发11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满意,但仍需术后合理的综合治疗.
作者:孙培春;韩斌;庞志刚;王广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期静脉采血多采用股静脉、颈静脉穿刺法,这种穿刺采血法有许多弊端,为此,我们近几年来多采用外周静脉采血法.自1998-06/2000-08,112例运用此方法,成功108例,失败4例,成功率达96.4%,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崔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通过对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儿和30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检测.结果发现EHF组患儿心肌酶谱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病脑组有12例轻度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我们观察到EHF患儿都有心肌损害,护理工作中除加强液体及抗病毒疗法,做好一般常规护理外,应注意心脏体征观察.
作者:王云;鹿笑梅;于新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急腹症患者因突如其来的伤害和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以及各种生理功能障碍,可在心理行为方面有特殊表现,为了进一步探讨急腹症患者心理行为需求,解决病人在治疗和康复的诸多心理危机,对90例急腹症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找出病人的需求和方法,并根据病人的需求,采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手段,从而制定各种疾病适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促进病人机体康复.
作者:曹桂红;张秀美;曹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多年来,临床对肝病引起肾功能异常研究较多,而肾脏病引起肝功异常少有报道.近3年来我们对53例尿毒症患者的肝功能变化进行了临床检测和观察,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以利于临床观察及用药.
作者:姜秋兰;张秀麟;王淑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HBV-M定量结果,探讨与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免疫(TRF)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基因扩增技术检测HBV-DNA.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在HBsAg≤300时,HBV-DNA与HBsAg呈低度正相关(r=0.36),与HBeAg呈中度正相关(r=0.67),抗-HBe呈中度负相关(r=-0.62).其中HBsAg与HBeAg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5,t=3.30,P<0.01).在HBV-DNA≥或<1.0×103-copies/ml时,两组比较HBeAg及抗-HBe的值变化较大,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而HBsAg、抗-HBs及抗-HBc则没有较大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BV-DNA定量与HBV-M定量中的HBeAg值一样可以作为乙肝病毒复制、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我院是一所拥有600余张床位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实习护士来院实习,她们当中有高等护理专业的,有统招中专护理班的,也有职业中专护理班的.学习层次深浅不一,但是目的却是相同的-为了掌握这门护理技术.本人多年从事和具体负责实习护士临床带教工作,逐渐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供同行们借鉴.
作者:王伟娟;杨秀英;于桂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是胃病的高发地区,仅次于日本.发病率的不同不单单是地域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还与其相关的分子学特点有关[1].现已发现的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癌基因主要有ras、TPRmet、cerbB-2、β-catenin和Bcl-2基因等.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主要有APC/MC2、DCC、p53和p16等基因.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目前普遍认为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协同蓄积作用.但近年来研究发现,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 MMR)的改变可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这可能是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本文就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樊林;车向明;郭成;张夕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低剂量四环素及呋喃唑酮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本组155例,消化性溃疡102例,平均年龄44.5岁,均活动期.萎缩性胃炎53例,平均年龄46.6岁.尿素酶、HE染色均阳性列入本组.至少治疗4周以上者,以13C-UBT测试5‰以下者为根除,用x2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55例中消化性溃疡102例,根除93例,占91.2%,溃疡愈合95例,占93.1%.萎缩性胃炎53例,Hp根除50例,占94.3%,病变改善49例,占92.4%.结论本方案疗效甚佳,并显示了成本-效益比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褚惠民;王英;宣蓓;胡燕萍;余亚光;马力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胃癌的可切除性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及周围脏器的转移情况,术前较准确地判断分期,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而超声内镜是目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准确的检查,本文就超声微探头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作一讨论.
作者:葛振明;钱俊波;李玉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作用及对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3),用利尿剂和洋地黄治疗,缬沙坦治疗组(n=17)在前者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NYHA分级、血浆ET、ANP浓度的变化.结果经6周治疗后,缬沙坦治疗组NYHA分级明显下降(P<0.01),并使血浆ET和ANP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缬沙坦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可以更好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缬沙坦能明显降低血浆ET和ANP的水平,这可能是血浆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CHF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丽华;杨朋;王彦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我们于1998年提出了慢性胃炎的三种分型,即将胃炎分为:类溃疡性胃炎、消化不良性胃炎、低动力性胃炎[1].近5年来,按这三种胃炎分别探索不同方法进行治疗,逐步完善了三种治疗方案,收到了一定疗效.对于消化不良性胃炎、动力不足性胃炎,有时症状反复,单用西药或中成药效果不佳者,即行中医中药治疗,亦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根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