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英;展淑萍
功能性食管病指无病理性胃食管返流,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异常或食管结构,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烧心吞咽困难,胸痛等慢性食管症状.本病的诊断以症状为基础,采用排除法,首先要排除局部机械性障碍,如食管肿瘤、食管蹼、Schatzki环、食管狭窄,基次要排除病理除性返流和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异常.
作者:赵荣莱;沈慧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病人28岁,因孕1产0,妊娠40周,左枕前位于2003-10入院,入院前日因胎儿宫内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5h排气,随即进食并下床活动,术后第4d自觉胃痛、纳差,对症治疗无效,T 39℃,腹膜刺激征不明显,次日全腹痛,压痛点在肋弓下3cm处,并有反跳痛及肌紧张,T 39.8℃,WBC 16.7×109/L,腹腔抽出脓液约5ml,当天下午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脓液约400ml,肠管子宫及附件区表面附有脓苔,阑尾位于肝区下方,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鸡蛋大包块,阑尾游离端穿孔,分离粘连后切除阑尾,以灭滴灵250ml冲洗腹腔,手术经过顺利.
作者:董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闭合性腹外伤延迟性脾破裂系指腹部外伤48h以后才表现出左上腹疼痛等脾破裂症状者,约占全部脾损伤的15%.病情急,变化快,容易误诊,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10倍,是急诊临床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1998~2004年收治迟发性脾破裂20例,现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临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边士鑫;边雯雯;冯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术式选择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肠瘘4例,治愈17例,死亡3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正确评估损伤部位、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许干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1994~2003年采用下腹小横切口手术治疗10岁以下小儿斜疝2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志明;曾庆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替加色罗3mg,2次/d;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5mg,3次/d,餐前0.5h口服.两组均4周为1疗程.在用药前及每周随访1次记录症状,以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周的症状变化判断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均能显著缓解,但组上腹不适、餐后饱胀的改善分别达到89.13%和94.6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既取得良效,又避免了以常规剂量治疗可能引起的腹泻副作用,效果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其远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叶翠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阿米替林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我们但在治疗中病人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伴意识障碍,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笑燕;林春秀;刘云玲;张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病人23岁,孕7个月.因反复呕血、黑便、腹痛3个月余而就诊入院.由于考虑晚期妊娠未行胃镜检查,予以止血、制酸等综合治疗,症状好转后自动出院.2003-12-01于产后1个月来院胃镜检查:食管粘膜光滑,贲门齿状线清,粘液池内见多量褐色液体及残食潴留,影响视野观察,距门齿43cm~48cm处见胃体后壁溃疡,边界欠清,其底部深凹覆污苔,壁硬质脆,触之易出血,胃窦、十二指肠粘膜未见异常.病灶区域取材4块,病理示:见大量坏死组织,部分呈中度异型增生,建议手术治疗,病人及家属拒绝.
作者:张萍;杨海娣;杨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精神疾病是由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人的大脑机能活动产生的紊乱,精神活动的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便出现失调,对外界事物产生歪曲的感知,不可思议的思维及各种怪异的表情和行为,或表现为失去理智、胡言乱语、行为紊乱,或表现为情感失调、兴奋躁动、哭笑无常,忧郁、焦虑,或表现为行为冲动、伤人毁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病情好转,精神症状部分或全部消失,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和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此期病人病情易反复,如护理不当,往往会前功尽弃,导致病情复发,甚至会出现病人自杀、自伤等意外情况.所以,恢复期病人的护理尤其重要.
作者:曹申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评估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scopy,CTVC)在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中的检出能力,初步评价其在结直肠病灶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44例病人行CTVC检查,并与全结肠镜、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TVC对结肠癌、结肠息肉具有较高辨别力,成功检出了全部10例结肠癌,并得到病理证实.10mm以上结直肠息肉CTVC与结肠镜都做出了正确诊断,CTVC发现5~10mm息肉14枚,<5mm息肉CTVC仅发现2枚;CCTV发现2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未检出.结论 CTVC在结直肠癌和>5mm以上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素华;孙善明;李国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临床症状.近两年来,我们应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42例,临床疗效明显,疗程短且不易复发.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孙志彩;邵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探讨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分期及治疗与预后.结果 20例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7例、Ⅳ期4例.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仅有浮肿、蛋白尿者病检多见于Ⅰ期,临床缓解明显预后好.而表现为严重肾病综合征,同时伴有高血压、腰痛、肾功能不全者病理多见于Ⅱ~Ⅳ期,疗效差,预后不佳.结论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病理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疗效不佳.预后与病理改变的轻重、肾功恶化速度、大量蛋白尿持续时间有明显关系.
作者:侯金娥;冯学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利-布混合液)在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后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是否比前者延长,理论上应该如此,但实际上少有人进行此项观察比较,我们对40例择期手术病例应用两麻醉液的临床起效时间进行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常洪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老年急腹症在外科十分常见,以发病急、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特点,需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手术.由于老年病人应激能力差,反应较迟钝,抗病能力降低,生理与病理特点与青壮年有所不同,术后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不良的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术后的恢复,心理活动对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将老年急腹症术后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彭秀英;展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直肠癌根治术,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保肛术式的实施,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1988-01/1997-12我们对62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了保肛术式,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伊丕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有效,这两者是辨证的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输血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这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作者:邵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睾丸内胚窦瘤是睾丸肿瘤中罕见的一种病理类型,预后差.我们收治1例,行单纯手术及放疗,现已存活5年,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现松;刘杰;李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针对急诊科工作的特点,采用科学地引导、施教、培养并强化护生的急救意识.把应变观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作为实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指导护生进一步提高急救技能,从而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沈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99~2000年158例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痔病人分为两组:采用传统保守方法加微波治疗者80例为治疗组,单纯采用传统保守方法治疗者7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80例获随访75例,随访24个月,有13例分别在治疗后6~24个月复发出血,复发率17.3%.对照组78例获随访70例,随访24个月,47例分别在治疗后3~24个月复发出血,复发率67.1%.结论从治疗结果可以证明;在出血痔传统保守治疗基础上加入微波治疗者,其再出血发生时间较单纯保守治疗晚,2年出血复发率明显降低.
作者:肖益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LDL-C、HDL-C、TG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NID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测定NIDDM病人血清中LDL-C、HDL-C,利用GPO-PAP法测定TG的血清中的含量.结果 15例血糖水平控制好(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血糖<8.3mmol/L)的NIDDM病人的LDL-C、HDL-C、TG平均浓度分别为2.62±0.23、1.35±0.20、1.09±0.29mmol/L;30例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血糖>8.3mmol/L;或空腹血糖>5.6mmol/L)的NIDDM病人的LDL-C、HDL-C、TG平均浓度分别为3.69±0.97、1.21±0.22、2.4±0.83mmol/L;50例正常对照组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5、1.37±0.19、1.06±0.31mmol/L.NIDDM病人血糖水平控制好的LDL-C、HDL-C、TG的测定结果(±s)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的LDL-C、HDL-C、TG分别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DL-C、HDL-C、TG的测定在NIDDM合并脂类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惠美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