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庭;丁明堂;马鹏程
总结近十年来收治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27例,经治疗后16例瘘口自愈,2例手术后治愈。全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18.52%。认为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应去除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源。强调早期进行有效的引流,重视对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维护,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于瘘口不能自愈者,应手术治疗。
作者:张贻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改良Thiersch手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已矫正阴茎下曲的尿道下裂病人,采用偏离中线的阴茎腹侧皮瓣,避免缝合线重叠;并利用包皮作皮瓣莛伸,通过阴茎头内隧道,使尿道口达生理位。结果 修复尿道长度3~15 cm。发生尿瘘3例,尿道口狭窄2例。一次手术成功率达83.3%。结论 改良Thiersch手术具有术式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阴茎外形美观等特点。
作者:徐耀庭;丁明堂;马鹏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R-Y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我院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20例胆肠R-Y吻合术后再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手术原因有:肝内胆管狭窄伴结石4例;肝门胆管狭窄伴结石6例;吻合口狭窄伴结石4例;单纯吻合口狭窄3例;反流性胆管炎2例;胆管末端漏斗综合征1例。再手术方式:吻合口切开整形并左肝外叶切除2例;肝门胆管切开整形,取尽结石后行高位胆管空肠再吻合7例;原吻合口扩大整形,取石8例;吻合口切开整形,桥袢延长并人工空肠套叠1例;经空肠盲袢取石,吻合口扩大成形1例;吻合口切除,胆肠端侧吻合,胆总管盲端关闭1例。全组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肠R-Y吻合术及以后的再手术均应以取尽结石,纠正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原则,方可提高疗效,减少再手术率。
作者:王成;黄强;朱英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在39例次复杂肾结石开放手术中使用肾盂、肾实质双管引流,术后持续肾盂冲洗,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夏小雄;王琼;蒋胜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已证实脾脏是具有重要功能的免疫器官,胰体尾病变或损伤常附带切除正常的脾脏有悖于未来外科发展的方向。某些情况下,尤其对于胰体尾的良性病变,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均合理、可行。本文简要介绍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原则、手术步骤和术后处理等问题,以期临床工作中推广该术式。
作者:乔海泉;姜洪池;代文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介绍一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新的手术方法 。方法 采用塑料螺纹管对72例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结果 完全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71例(98.6%),1例轻度排便失禁(1.4%),术后并发症1例(1.4%),局部复发1例(1.4%),无手术死亡,随访率100%,平均48个月。结论 塑料螺纹管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成功率,并发症低,局部复发未见增加,说明了该术式设计的合理性。
作者:陈治龙;彭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积40年妇产科临床经验和手术的实践,总结出妇产科手术的难点和特点:手术野深在给手术操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邻近器官密切,容易损伤;妇产科手术时,保留功能格外重要;妇产科紧急抢救的手术多,要求医生机敏、果断,具有边抗休克边手术的基本功。妇产科医生必须紧随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掌握内窥镜、显微外科及微创技术从而拓展各种整形保留功能的手术;掌握介入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和新型手术材料的使用,从而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林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采用肌替代术治疗股四头肌瘫痪的效果。方法 60例因脊髓灰质炎后遗股四头肌瘫痪患者,采用不同术式的肌肉替代转移重建股四头肌功能。结果 经追踪随访,有效者56例(占93%),无效者4例(占7%)。结论 股二头肌-半腱肌代股四头肌术效果好。对下肢广泛而严重肌瘫痪的病例,在无肌肉可替代的情况下,人工碳纤维替代术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作者:李正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治疗早期SAP的手术方法 。方法 以腹穿为血性腹水作为急诊剖腹手术的指征,对39例SAP患者按术中不对胰腺或胰腺周围组织作任何处理,尽可能保持胰腺被膜完整性的原则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完成手术后,分别于胰腺前缘放置双套引流管一根、盆腔内放置橡皮管一根,手术后经双套管用高渗液体行胰腺局部冲洗引流,橡皮管被动引流腹腔内残余积液。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无一例行第二次手术,盆腔引流管在手术后第3~4 d拔除;双套引流管的引流液在术后第3~4 d逐渐清亮,第6~7 d拔除,胰腺局部冲洗的平均时间为5.67±1.44 d。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在术后第2~3 d逐渐正常。手术后第7~8 d,开始从空肠行肠内营养治疗,第10~12 d开始进食半流质饮食。手术后第18~2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72±2.99 d。结论 不干扰胰腺手术治疗早期SAP的原则是提高SAP存活率的良好方法 。
作者:汪训实;曹庭加;蔡逊;高友兵;张兆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前尿道憩室并结石临床上少见,我院1988~1999年共收治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均为男性,年龄4~65岁。临床表现为排尿期阴茎腹侧出现包块及尿后滴沥,2例局部有红肿热痛和尿痛等表现,1例并有高热。体查于阴茎腹侧可扪及包块及结石感,其中1例位于冠状沟,2例位于阴茎体部,2例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1例有阴茎阴囊交界处漏尿。
作者:滕伊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33例巨结肠患儿,年龄4个月~6岁,其中短段型4例,常见型21例,长段型4例,全结肠型4例。31例应用美国爱惜康公司生产的TLC 75型线型吻合器,2例使用美国外科公司生产的GIA 60型侧侧吻合器。全部行Ikeda术式,随访2个月~3年半,多数术后3~6个月排便恢复正常,1例需间断洗肠,6例术后大便少量带血,2~3个月自愈。认为侧侧吻合器取代肠压榨钳,一期完成结直肠间侧侧吻合,具有吻合牢靠,操作简便,术后护理方便等优点。
作者:李桂生;刘钧澄;周李;苏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恢复积水肾的解剖和功能。方法 对32例重度肾积水病人,在去除梗阻病因的同时,实施肾折叠成形术。结果 随访3月~3年,肾积水消失或显著减轻。患肾均出现不同程度显影。结论 对估价尚有功能的积水肾,行肾折叠分层内翻,缩小肾内腔,形成肾盂肾盏雏形,可提高尿液排空能力,促进肾解剖和功能恢复。
作者:黄明;邹晓峰;肖运政;袁源湖;肖日海;李旺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胃大部切除术又称胃次全切除术,切除包括胃体大部、胃窦部、幽门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图1),范围为胃远端的2/3~3/4(75%左右),即高二支胃短动脉为止。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其并发症、胃癌等疾病。现主要介绍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肠道吻合的经典术式。
作者:皮执民;黄穰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大粗隆病损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骼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颈骨囊肿、股骨大粗隆骨巨细胞瘤共27例。术中先解剖出旋髂深血管,于股骨颈前外侧开凿骨槽/清除肿瘤病变组织,取与骨槽/瘤位相应口径的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块,嵌入骨槽/瘤床内,空隙部位用髂骨碎条块充填。结果 平均随访3年8个月(11个月~7年),疗效满意。X线复查见股骨颈骨折愈合良好,肿瘤刮除后的骨缺损均获修复。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大粗隆病损是一种可选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作者:许文杰;廖良书;廖瑞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就组织瓣设针有关手术中不同血管类型的解剖学特点,从影响成活的关键要点上加以提示。对目前尚有争议和尚不成熟的新术式,从机理上加以说明,为外科手术的创新、设计和处理提供形态学理论依据。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将120例胫骨干骨折病人分成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组,每组病人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在软组织感染率和软组织损伤上有显著性差异,钢板内固定组高于外固定支架组。以不同的标准来判断两组骨折的稳定性结果 不同,关节功能与固定方法 无明显关系。作者认为在开放性胫骨骨折中应以外固定支架作为首选。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5年以来对56例包皮环切术改进缝合方法 ,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过去并发感染13例、包皮嵌顿3例,激光治疗失败3例。术后无1例发生阴茎皮肤水肿、伤口出血、渗血及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经5年随访观察,效果良好。
作者:卢善昌;王光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女性发生腹股沟斜疝时合并附件滑行发生率约占10%~30%,尤其以婴幼儿多见,本组21例采用疝囊内翻法处理,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0年~1999年共收治女性腹股沟斜疝97例,其中合并附件滑行21例(占20.6%),年龄1~26岁,左侧12例,右侧6例,双侧3例,其中1~3岁16例。
作者:王明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异体骨板与钢板联合固定治疗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新鲜冷冻异体长骨段,术中制备与钢板类似的长骨板,置于钢板对侧皮质骨表面联合固定骨折端。结果 治疗9例股骨和4例肱骨骨不连,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其中骨不连一次手术者8例,二次手术者5例。结论 通过异体骨板的骨强度,可提高螺钉对萎缩骨的骨把持力,同时利用异体骨的骨诱导作用,获得机械固定和生物学固定的双重效果,提高骨愈合率。
作者:赵云鹤;张季铠;张瑾;高雷;赵栓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9年6月~2000年12月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102例,一次性结石粉碎率为76.5%(78/102),并发症发生率7.8%(8/102),主要原因是输尿管穿孔及感染。此碎石方法 安全,效果确切,损伤小。
作者:蒋宏毅;赵晓昆;张选志;杨罗艳;刘任;黄循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