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庞承刚;殷波;韩冰

关键词: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 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功能, 疼痛评分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具体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与疼痛状况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时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1.5T磁共振DWI和SWI序列检查在脑梗死伴急性脑微出血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研究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于脑出血以及脑梗死诊断中临床上的价值.借助鑫高益1.5T磁共振成像体系,首先病患展开轴位T1W I、T2W I常规序列扫描实施颅脑部检测,而后进行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检测病患病灶周边以及中心SWI以及DWI不同的特征,且检测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展开A D C以及P V检测.急性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病患的T2W I以及T1W I信号没有显著差别,而SWI序列以及DWI序列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陈祖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预测稽留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在预测稽留流产术后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行稽留流产术的84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2例.研究组患者服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两组患者均行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以分析宫腔粘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1人出现盆腔感染问题,感染率为2.38%,对照组有6人出现盆腔感染,感染率为14.29%,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稽留流产术患者经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可预测术后宫腔粘连情况,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方道昶;李文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食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 S C 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食管异物检出及后期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怀疑食管异物来我科行C T检查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他们的多层螺旋C T(M S C T)检查结果并与临床结果对比.结果:本组病例中48例肯定性诊断食管异物者均经临床证实;16例可能性诊断中12例被证实有异物,4例排除食管异物;87例阴性结果经临床随访排除.48例肯定性诊断中有4例提示食管壁穿孔,1例提示伴有纵隔感染,均被手术证实.结论:M S C T薄层扫描加后处理技术,对食道阳性异物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约为93.7%.M S C T能清楚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位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能明确有无食管穿孔等并发症,可帮助临床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MSCT可以作为食管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高翔;汤珩;商利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护理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接受手术室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佳.

    作者:黄华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R在急诊外伤摄影中的应用及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在急诊外伤摄影中计算机X射线摄影技术(CR)的应用效果及价值,并分析其漏诊原因.方法:对医院2014年8月—2016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300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C R诊断,且有明确的治疗结果,评估CR在急诊外伤摄影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发生漏诊的原因.结果:在本组受试者中,胸部骨折、脊柱骨折、四肢骨折、盆骨骨折、鼻骨骨折、肺挫裂伤者分别有148例、78例、96例、56例、41例、19例,经C R检查显示分别有146例、74例、96例、52例、41例、18例胸部骨折、脊柱骨折、四肢骨折、盆骨骨折、鼻骨骨折、肺挫裂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65%(146/148)、94.87%(74/78)、100.00%(96/96)、92.86%(52/56)、100.00%(41/41)、94.74%(18/19);胸部骨折、脊柱骨折、盆骨骨折、肺挫裂伤的漏诊率分别为1.35%、5.13%、7.14%和5.26%.结论:在急诊外伤摄影中CR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对各个部位骨折和脏器损伤情况进行准确诊断,但是仍存在漏诊的情况,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解决对策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才能确保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丰富的治疗信息.

    作者:王志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和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将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1d内进行颅内C T检查.结果:实验组CBF、CBV、MT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T值与对照组患者CT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症状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占位明显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诊断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出血的定位,还能提示肿瘤的出血量、血肿状况,为鉴别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肿瘤的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膀胱癌的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在对膀胱癌进行诊断时选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其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有膀胱癌的40例患者,针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再分别对其展开增强CT和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增强CT诊断为A组,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B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和肿瘤淋巴转移情况.结果:B组的诊断正确率及肿瘤淋巴转移准确率均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C T及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在膀胱癌患者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于肿瘤病灶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徐迟峰;段钰;周海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的MR表现及特征

    目的:通过分析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的MR表现及特征,探讨癌栓继发CTPV的MR诊断思路及评估CTPV程度的方法.方法:临床已证实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海绵样变病例22例,逐个分析各病例在各个MR序列中的影像学表现,并计算血管面积以分析其与海绵样变程度关系.结果:肝门部开放的静脉丛中其中粗大的一支静脉的横断面面积与门脉癌栓闭塞程度及本身门脉高压程度具有正相关趋势.结论:MR检查能够准确直观的诊断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并评估门脉海绵样变发展程度,可作为评估门脉癌栓海绵样变程度的检查方法.

    作者:邓先琴;金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320排螺旋CT低剂量容积灌注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在诊断鉴别孤立性肺结节中应用320排螺旋CT低剂量容积灌注的临床价值与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实验研究资料选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纳入的6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依据疾病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为恶性结节患者(n=30)、B组为活动性炎症患者(n=10)、C组为良性肿瘤患者(n=10)、D组为慢性炎性结节患者(n=12),均实行320排螺旋CT低剂量容积灌注,比较四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TPF(结节总灌注量)、PF(肺动脉灌注值)、BF(支气管动脉灌注值)、P P I(肺动脉灌注指数).结果:数据显示,A组的恶性结节患者B F对比B组、C组、D组,统计学具有显著对比差异(P<0.05).A组的恶性结节患者T P F对比D组,统计学具有显著对比差异(P<0.05).A组的恶性结节患者PPI对比B组、C组,统计学具有显著对比差异(P<0.05).B组活动性炎症患者PF、PPI对比A组、C组、D组,统计学具有显著对比差异(P<0.05).结论:将320排螺旋C T低剂量容积灌注应用于诊断鉴别孤立性肺结节中效果显著,可提升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潘家琦;李强;马献武;张长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腔镜及B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断中宫腔镜及B超的应用效果.方法:63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分别实施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63例患者分别实施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可得宫腔镜检查中62例患者均符合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检查,(98.41%V S77.78%,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断中宫腔镜及B超均能够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更高,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诊断方式.

    作者:吴沿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核磁共振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MRI)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予以CT检查诊断,研究组予以MRI检查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周渗液、胰腺局部增大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均低于研究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 R I与C T对急性胰腺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与CT相比,MRI诊断准确率更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关于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探讨

    目的:分析C 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C T增强扫描患者2635例进行分析,统计对比剂渗漏率,并分析渗漏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2635例C T增强扫描患者共出现10例对比剂渗漏现象,发生率为0.38%.结论: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原因较多,需采用有效措施预防,以减轻患者疼痛,预防渗漏,提升图像质量.

    作者:吴丽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与分析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0月—2016年12月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112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抢救组与纳洛酮抢救组,每组各56例.其中常规抢救组患者采取常规抢救治疗,而纳洛酮抢救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抢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纳洛酮药物抢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院前抢救后,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均有所降低,纳洛酮抢救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抢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安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与糖尿病性心肌病左心功能的差异研究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检查的高血压性心脏病40例患者、糖尿病性心脏病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另选则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0名人员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三组的左心功能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组LVEDD、LVESD、IVST、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糖尿病组LVEF和E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糖尿病组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Tei指数高于高血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心脏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性能均出现消退,但糖尿病性心脏病造成的心肌性能收缩比高血压性心脏病更为严重,采用超声心动图能有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左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毕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目的: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过程中,螺旋CT与磁共振诊断的应用效果以及医疗价值进行探究.方法:从我院选择56例已确诊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螺旋C T以及磁共振诊断进行一次检查,后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情况作为比较标准,对比两者之间的检出率以及敏感性.结果:在56例患者中,在使用螺旋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敏感性以及检出率,使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明显高于使用螺旋CT检测的患者,并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螺旋C T与磁共振诊断虽然都可以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并且提供重要的治疗凭证,但是磁共振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果,可以被推广应用[1].

    作者:马林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分析

    近些年来,传染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传染病预防工作因其复杂多变加大了工作难度,需要不断对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在公共卫生管理中更应加强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管理力度.本文旨在通过多方面对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管理,对提高人民群众传染病防范意识、缩减传染病传播范围等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新蓉;张祎;张小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 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f G G O者临床资料,现按照患者终疾病性质,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以及对照组25例,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中,以斑片样为主要轮廓类型、病灶边缘全部模糊,对照组直径多集中在1.0~2.9cm之间,胸膜无明显改变者较多,其次为胸膜增厚,无胸膜凹陷者.而观察组为源性和分叶型,病灶边缘以光整为多,其次为毛刺样和毛糙样,观察组病灶直径多集中在3.0c m以上,以胸膜凹陷为主要改变,其次为胸膜增厚,对照组一般为I型密度,观察组为II型密度,III型其次.观察组存在支气管充气征,经比较分析证实,P<0.05.经相关性分析证实,fGGO多层螺旋CT征象和病灶性质为正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中,准确度较高,有助于判定结节性质,提升诊断精准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秀平;耿园园;冯长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腰椎侧路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讨腰椎侧路椎间孔镜(PELD)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科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腰椎侧路椎间孔镜(P E L D)治疗的32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平均65岁.患者术前主要表现为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痛,合并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在局麻下手术,手术方式采用TESSYS技术,在内镜下对侧隐窝减压,并对椎间孔成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年患者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1年时优良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切口平均0.7c m、术中出血量平均8m l,住院时间平均11d,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的VAS评分为7.6±1.2,术后1年的为1.0±0.9,显著低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由术前0.9±0.07下降至术后1年的0.3±0.02;末次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6.8%.结论: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对老年患者全身影响小、住院时间短等多方面的微创优越性,是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孔宇;暴海洋;宋连新;彭阿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全面分析与探究腹部创伤患者的C T诊断情况及临床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腹部创伤患者160例,运用掷骰子方式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实践组,各80例.参照组实施腹部B超扫描来进行诊断,而实践组则采取CT扫描方式来予以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疗效佳,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实践组80例患者中,78例和C T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97.5%;而参照组80例患者中,58例和腹部B超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72.5%.两组患者在诊断结果上,数据差异明显,由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 T诊断应用到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之中,其创伤诊断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能改善腹部创伤患者的基本病情,便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向洪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口群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50例颈动脉血管狭窄及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入选对象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总结归纳其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5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轻度狭窄,123例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中度狭窄,79例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重度狭窄,1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完全闭塞.60岁以上患者群体中的颈动脉血管组织重度狭窄事件的发生可能性36.02%(58/161)显著高于60岁以下患者群体23.60%(21/89).结论: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疾病类型具备多样性,年龄高于60岁,罹患冠心病或者是下肢动脉血管组织疾病,是临床中诱导患者发生颈动脉血管组织狭窄性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临床医师加以关注.

    作者:陈曙光;肖明星;孙灵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