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沿沿
目的:观察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均给予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愈合率100.0%;愈合时间(4.6±0.8)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共30例,优良率90.9%.结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时,有利于使患者部位尽早康复,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赵友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RI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T1FLAIR序列病灶相对于脑白质呈低信号,T2WI/FRFSE序列呈高信号,T2FLAIR序列呈显著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和不均匀进行性强化.10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均有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结论:MRI检查可以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做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该文综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对拟手术血管的评价、选择及定位,术后对内瘘流量、流速的测量及各种并发症的检查,综合评价内瘘功能,对不利内瘘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对策,以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桂冬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回顾一般临床资料后,所有患者均行彩超诊断,以DSA技术诊断结果为准,判断诊断准确率.结果:对比彩超和DSA的诊断情况、检出率,两种种技术的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可采用彩超检查,诊断价值较好,适合推广.
作者:霍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8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舒适组采取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压疮发生率.结果:舒适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舒适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爱卿;窦荣花;王雯;苏富存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序列进行胎盘植入及前置胎盘,能清楚显示胎盘内部及毗邻结构的情况,获得直观可靠的形态学依据,对胎盘植入有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包括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12例,总结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论:利用核磁共振对胎盘植入及前置胎盘或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影像学客观依据,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胎盘异常植入,提升了诊断及治疗的准确率,避免了边缘性前置胎盘疾病的漏误诊及治疗定位困难等缺陷.
作者:李文军;武方明;周善善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抑郁患者的睡眠障碍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治的120例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0例采用阿普唑仑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曲唑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结论:采用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而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志武;刘世红;姜珺;李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传染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患者根据抽取结果加入对照组(25例)或观察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升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临床可大力使用、推广.
作者:臧尚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诊断中采用M R 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孕妇,所有孕妇进临床正式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采用随机选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为超声诊断方案产妇,观察组产妇为MRI诊断方案产妇,比较两组产妇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诊断准确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产妇诊断准确率为90.0%,对照组产妇诊断准确率为50.0%,观察组产妇较为优异(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诊断中采用M R I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相对于超声诊断而言优势显著.
作者:高克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94例颅脑损伤昏迷病患,基于随机数表完成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两组,两组均包括47例病患.其中所有病患均采用传统的高压氧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以上基础上配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完成综合治疗流程,统计病患整体治疗情况,并且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病患的GCS评分变化情况,计算综合治疗效率,并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病患的整体治疗情况,其中研究组治疗效率要显著高于参考组;而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病患的GCS评分变化情况,两组病患的GCS评分均在治疗后出现提示,而研究组病患评分提升幅度要显著高于参考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脑外伤性昏迷治疗来说,对比单一的高压氧治疗,以高压氧配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可以大程度保证病患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崔国胜;郝有志;马占峰;刘刚;李宗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经阴道超声在子宫粘膜下肌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我方医院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99例,患者经阴道超声和腹部B超初步确诊.并经临床症状判断以及在手术治疗时进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病理诊断.比较99例阴道超声、腹部B超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94例,诊断符合率94.95%,采用腹部B超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准确率为82例,准确率为82.8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针对3c m的子宫粘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显著优势,能为临床医治子宫粘膜下肌瘤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佐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C T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C 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相关特点,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C T在诊断恶性淋巴瘤上其特异性为45.45%,敏感性为62.50%;51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 T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者41例,占80.39%;肿大的淋巴结的特点为,呈普遍均匀强化的有31例、占60.78%,普遍均匀强化伴小灶性坏死有17例、占37.25%,淋巴结肿大呈融合状9例、占17.65%;淋巴结肿大但不融合者43例、占84.31%.结论:C T在常规的恶性淋巴瘤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价格合适,应用较为普遍,适合临床更好的推广.
作者:郭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的现状以及改进措施.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近2年前往医院检验科实习的100例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应用根据生物安全教学现状改进教学措施的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以及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4%高于观察组的0%,P<0.05;组间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对比,P<0.05.结论:详细分析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现状,并制定对应的教学改进措施是提高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关键,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作者:蔡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断中宫腔镜及B超的应用效果.方法:63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分别实施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63例患者分别实施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可得宫腔镜检查中62例患者均符合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检查,(98.41%V S77.78%,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断中宫腔镜及B超均能够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更高,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诊断方式.
作者:吴沿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息肉疾病应用宫腔镜与B超进行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与B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宫腔镜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67%(84/86),高于阴道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83.7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疾病,其诊断准确率可得到大大提高,意义重大.
作者:王沛;冯爱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分析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的MR表现及特征,探讨癌栓继发CTPV的MR诊断思路及评估CTPV程度的方法.方法:临床已证实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海绵样变病例22例,逐个分析各病例在各个MR序列中的影像学表现,并计算血管面积以分析其与海绵样变程度关系.结果:肝门部开放的静脉丛中其中粗大的一支静脉的横断面面积与门脉癌栓闭塞程度及本身门脉高压程度具有正相关趋势.结论:MR检查能够准确直观的诊断肝癌并门脉癌栓继发门脉海绵样变,并评估门脉海绵样变发展程度,可作为评估门脉癌栓海绵样变程度的检查方法.
作者:邓先琴;金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鼻咽癌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颞叶损伤临床以及影像特点.方法:对自2011年10月—2016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初次治疗且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随机选择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双侧先后或者同时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22例患者单侧发生放射性颞叶损伤.2例患者接受抗水肿联合激素治疗,其余24例患者没有接受特殊治疗.全部26例患者中,1例T1患者,其他均为T3、T4患者,随访结果显示5例为2型患者.23例患者存在明确的影像学变化结果,经定期影像检查发现3例患者病灶持续发展,患者原病灶为T4,其余20例病情稳定或者有所缓解,其中,2例患者随访影像表现变化不明显,18例患者影像随访显示患者病情明显缓解.结论:相较于常规放疗,鼻咽癌调强放疗后患者较早出现颞叶损伤,但是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且影像表现程度较为轻微且存在自愈倾向,鼻咽癌调强放疗能够对患者颞叶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宋毅;姜桂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试探究C T应用于肺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肺结核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同时接受C 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C 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CT诊断的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CT检查发现结核病灶周围存在的阴影呈现出点状、片状以及条索状,通过与病理检查结果实施对比后发现,C 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5.65,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 T检查诊断肺结核疾病,可获取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李玉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针对甲状腺微小癌,对其二维超声表现及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的8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共115个结节),并从该时期入院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作为对照组(共90个结节).通过Philips与GE系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应用,对两组患者二维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与比较.结果:两组在回声、钙化以及纵横比和血流丰富情况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淋巴结肿大情况上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Ⅰ型、Ⅱ型比例上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Ⅲ型比例上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在二维超声声像图上多表现出实性低回声、在形态上不规则、在纵横比上大于或等于1、在内部多为微小钙化以及边缘模糊及周边小毛刺,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方面表现为结节较大者血供较丰富、而结节较小者血流不丰富的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红娟;钟磊;王平;王宝月;边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心脏B超技术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形态变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抽选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心电图组)和观察组(B超组).对比分析两种技术分别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形态变化的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中检出10例左房增大、8例左室增大、5例左房增大、2例主动脉扩大,其符合率分别为76.92%、53.33%、62.50%、50.00%;对照组中检出5例左房增大、4例左室增大、1例左房增大、0例主动脉扩大,其符合率分别为45.45%、23.53%、16.67%、0.00%;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左室对称性肥厚、非对称性肥厚的检出率分别为20.00%、37.50%;对照组中左室对称性肥厚、非对称性肥厚的检出率分别为7.50%、10.00%;观察组的左室肥厚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采用心脏B超技术的诊断效果明显比心电图检查更佳,该技术更为清楚地检查出患者的心脏形态变化,诊断率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陆芳;冼素娟;熊春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