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华;林滔;于剑辉
目的观察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异常Q波出现的规律与内在联系.临床资料:常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患者124例,其中心肌梗塞40例,合并心室肥大42例以及A型预激综合征42例.方法比较以上患者Wilson导联和头胸导联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的异常Q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头胸导联对右室梗死、后壁梗塞的诊断优于常规导联;左心室肥大和前壁心肌梗塞均可在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当头胸导联HV3R-HV8R同时存在异常Q波时为前壁心肌梗死,无异常Q波则为左心室肥大所致;头胸导联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定位诊断,要结合常规导联才能准确判断是左前游离壁、左前侧壁房室旁道.而在左扣间隔房室旁道的定位上不及常规导联有意义.结论头胸导联对右室和后壁梗死的诊断以及鉴别异常Q波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柳;舒茂琴;柴红;宋治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颌面创伤资料信息化系统,以共享临床资料数据,开展科研协作.方法建立统一的颌面创伤注册登记表格,开发大型的颌面创伤数据库应用软件,进行颌面创伤数据库的网络建设,从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系统输入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使用的创伤评分法标准化了伤情,统计分析结果可靠,符合临床及科研需要.结论以此信息化系统为基础,通过网络收集研究标准化的颌面创伤病例资料,进行临床研究.
作者:封兴华;石照辉;周树夏;李戍军;吴炜;耿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丹奥(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静滴丹奥80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血栓通5ml,每天1次,持续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丹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丹奥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林金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制备硝酸咪康唑凝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卡波姆-940作凝胶基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硝酸咪康唑含量,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pH值6.5-8.0,卫生学检查符合规定,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为102.00%,RSD<0.67%(n=3),且疑胶稳定无变化,无刺激性.结论该凝胶剂工艺可行,性质稳定,质控方法简便,可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谢平;唐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腔器械使用频率高,易污染,部分器械不耐高温不耐腐蚀,目前许多口腔科及个体诊所仍普遍采用消毒液浸泡法进行器械消毒.
作者:孙文秀;张贵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科从1997年-2002年运用刺五加注射液加消心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云松;何朝晖;于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45岁以下的子宫颈癌患者施行改良式卵巢移位术后的并发症和卵巢内分泌变化.方法改良式卵巢移位术(腹膜内卵巢移位术)组:1999年1月-2002年7月,本组对30例45岁以下子宫颈癌根治术和扩大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同时施行了改良式卵巢移位术,即将卵巢移位到结肠旁沟外侧、髂前上嵴上2cm-4cm水平,固定于该处的腹壁上,卵巢暴露于腹腔内.30例中13例术后20天后行放疗.对照(腹部腹膜外卵巢移位术)组:1993年1月-1999年1月,本组对16例45岁以下子宫颈癌根治术和扩大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同时施行了腹部腹膜外卵巢移位术.(1)14例将卵巢移位到结肠旁沟外侧、髂前上嵴上2cm-4cm水平,固定于此处的腹膜外;(2)2例将卵巢移位到髂前上嵴上3cm水平皮下,固定于腹外斜肌筋膜下方.16例中3例20天后行放疗.两组46例病例术前和术后(包括放疗后)半年,均用放免法行血清检测全套性激素.结果46例术前和术后6月卵巢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但改良式卵巢移位术组(腹膜内移位术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腹膜外移位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6)43.7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论任何一种卵巢移位术只要卵巢远离盆腔,术后均可保留4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卵巢功能.但在减轻并发症方面,腹膜内卵巢移位术明显优于腹膜外卵巢移位术.
作者:张继勤;王丽玲;邢辉;徐艳;庄苏陵;李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并用高压氧治疗高危婴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76例及对照组52例脑损伤儿给予药物、物理疗法、针灸、按摩等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高压氧.测评治疗前后2组发育商DQ,比较有效率及疗程长短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个疗程治疗有效率高于3个疗程(P<0.05).结论并用高压氧可增加脑损伤的干预效果.
作者:张清华;郑达;汪伟;刘素芹;许玉峰;曾春野;范志忠;岳忆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氯沙坦是近年新运用于临床的非肽类血管紧张肽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本文着重介绍了氯沙坦在高血压病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运用,包括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内皮素,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改善高血压动脉功能等.
作者:高萧枫;张英;张兰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几年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我科及其他科室通过护理会诊使双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收到满意效果,对减少护理纠纷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陈红;袁永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可宁胶囊由丹参、三七、冰片等八味药材加工而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成方制剂第九册.功能活血散瘀,开窍止痛.
作者:付秀娟;孙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一直以来医院都是药品的主要终端市场,医院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患者,而患者要求医院药师工作要迅速,准确.就心理学角度来讲,医院药师的服务技巧将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用药效果.
作者:吴明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vWF和ET-1水平的变化,评价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血浆vWF及ET-1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51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患者,男23例,女28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胰岛素、HOMA-IR(胰岛素抵抗稳定模式评估法)等的变化,同时也观察了代表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血浆vWF和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结束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显示吡格列酮治疗后,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空腹胰岛素及HOMA-IR较治疗前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1),血浆vWF及ET-1水平服药后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们实验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减低血压、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及ET-1水平,提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作者:刘铁迎;章冬梅;吕秀芹;刘月欣;刘俊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肢体麻木疼痛,肢端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笔者应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由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病因复杂,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治疗原则、局部及全身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玉成;孙寿春;蔡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工会的优势,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开好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反映职工心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是搞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作者:洪家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前,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普及,不但在大医院,就是在农村小诊所,有病输液也是越来越常见了,这一方面说明输液在临床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存在滥用输液的现象和趋势.
作者:姜洪涛;车晶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黑加仑油中γ-亚麻酸、α-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乙二酸二乙二醇聚酯(DEGS),涂布浓度15%,柱温:180℃;检测器:230℃;进柱口:200℃.结果γ-亚麻酸回收率100.3%(RSD=0.81 n=6)、α-亚麻酸回收率100.6%(RSD=0.52 n=6)、亚油酸回收率101.0%(RSD=1.74 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曹玉铭;王英爽;郭建春;韩晓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固相萃取(SPE)-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苯妥英钠(PHT)及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方法将1ml血浆样品在GDX-403固相萃取柱上进行固相萃取,洗脱液混匀后直接进样.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柱,流动相:甲醇:水=48:52,检测波长:235nm,流速:1ml/min,柱温:25℃,内标:非那西丁.结果PHT在4.10-41.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γ=0.9999);CBZ在2.50-24.96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γ=0.9998),方法平均回收率各为101.77%和101.87%,日内及日间误差分别小于4.13%和4.98%,低检测浓度为:1.025μg/ml和0.156μg/ml.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可用于PHT及CBZ血浆浓度的同时测定.
作者:王丽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报道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30-70%[1].糖尿病E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在阴茎勃起中起关键神经递质作用.
作者:白淑英;李淑华;李红梅;万青;苏艳兰;高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