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王伟昱;黄广岩;梁吉振;葛畅;宋兴广
目的 研究丙戊酸钠(VPA)单药及联合紫杉醇(PTX)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丙戊酸钠组、紫杉醇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A549细胞凋亡的情况,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Bcl?2、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丙戊酸钠组、联合用药组使用药物作用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丙戊酸钠与紫杉醇有联合促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作用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各用药组A549细胞中Bcl?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且联合用药组的表达低,各用药组A549细胞中Bax及Caspase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升高,且联合用药组的表达高(P<0.05).结论 丙戊酸钠协同紫杉醇能促进肺癌A54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上调A549细胞中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3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朱翠敏;高菲菲;梁云微;李爱科;李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花色苷对CCl4导致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l4组和CCl4+花色苷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和玉米油腹腔注射,CCl4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和溶于玉米油的10%CCl4腹腔注射,花色苷组给予10μg/g的花色苷灌胃和溶于玉米油的10%CCl4腹腔注射.结合常规HE、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评价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1A1)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肝星状细胞自噬水平.结果 花色苷干预组与CCl4组相比纤维化指标检测均有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自噬水平受到抑制.结论 花色苷能够改善CCl4所致肝纤维化水平,可能与降低肝星状细胞的自噬水平有关.
作者:刘佳幸;陈明;陈旭;凌文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 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 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作者:张文萍;蓝贵勉;杨曼影;张仲明;张秋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广州地区健康儿童抗双链DNA抗体的参考区间,为筛查及诊断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2-2013年调查广州地区学校统一体检或门诊健康体检的适龄儿童(2~18岁),通过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严格筛选出学龄前、学龄期及中学期三组健康儿童(每组120例,男女比例1:1),确立抗双链DNA抗体的参考区间.抗双链DNA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偏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及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参考区间双侧取P2.5~P97.5、单侧上限取P99.结果 广州地区健康儿童抗双链DNA抗体的参考区间为(0.89~72.08)IU/ml,99%可信区间下的正常参考区间单侧上限P99为81 IU/ml.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抗双链DNA抗体的正常参考区间较推荐的成人参考区间偏低.因此建立儿童的抗双链DNA抗体的正常参考区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高飞;刘海英;庞舒尹;刘云锋;郭彩娇;龙燕;王洁琳;高秀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索1990-2016年间PubMed、Cochrane、CNKI数据库中涉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预后的研究,以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95%CI)为合并指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患者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患者之间总体生存率(OS)、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并通过亚组分析了解可能的原因.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19篇,总共包括4097例患者.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患者的OS比阴性患者好(HR:0.71,95%CI:0.56~0.85).亚组分析中,亚洲地区人群OS的HR为0.76(95%CI:0.52~0.99);欧美地区人群OS的HR为0.66(95%CI:0.52~0.8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较未感染者预后较好.
作者:朱锦涛;魏哲威;周志军;余捷;黄伟斌;刘振;何裕隆;张常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SLARP蛋白免疫原性及能否成为疟疾疫苗潜在候选抗原.方法 构建pcDNA3.1(+)/PySLARP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免疫小鼠并检测SLARP蛋白抗体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经pcDNA3.1(+)/PySLARP免疫后的小鼠血清中总IgG、IgG1、IgG2a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小鼠脾细胞悬液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ySLARP蛋白可以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疟疾疫苗成分的一种候选抗原.
作者:王琳;郑文琪;崔爱;焦海晶;杜峰;胡晶;王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初发期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PACG患者150例(150眼),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观察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随访时间1年.分析PACG合并初发期白内障患者经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乳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1年复查观察组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术后各指标也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房积血、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对照组的并发症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结论 早期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PACG合并初发期白内障能更好的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作者:蔡树泓;张世华;廖润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I125放射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行TACE治疗,观察组加用I125放射粒子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肝功能、癌胚抗原(CEA)、糖蛋白199(CA199)、生活质量变化,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年无进展生存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肿瘤长径、CEA、CA199均较术前下降,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白细胞降低、体温升高为主,多集中于术后1~3 d,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肝脓肿、腹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1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ACE的基础上联合I125放射粒子植入,能提高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任云;王伟昱;黄广岩;梁吉振;葛畅;宋兴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量化脑电图(qEEG)观察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浅镇静水平脑电活动的影响,评价两种药物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4-10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需镇痛镇静治疗超过24 h的机械通气成人患者24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12例.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Dex组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h),Pro组持续泵入丙泊酚3 mg/(kg·h),并根据镇静深度调整药物用量,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在-2~1分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于给药0、5、15、30 min和1、12、24 h进行RASS评分.镇静开始后持续qEEG监测1 h,随后于12 h和24 h各监测30 min,选取浅镇静时的脑电信号进行2 min采样,记录波幅、相对频带能量(RSP)、95%边缘频率(SEF)等量化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24 h内各进行了84次RASS评估,Dex组和Pro组分别有76次(90.5%)和64次(76.2%)RASS评分达浅镇静目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患者治疗24 h内振幅整合脑电图均属于正常脑电背景活动;两组振幅上、下边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δ波RSP高于Pro组,β波RSP低于Pr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组95%SEF高于D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的浅镇静达标率更高,浅镇静状态下右美托咪定引起的δ波频带能量更高,丙泊酚引起的β波频带能量更高,右美托咪定的浅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
作者:郭耸;陈娟;江智毅;聂垚;刘宁;陈敏英;管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胶质瘤患者体内PDCD4、PDCD5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2015年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胶质瘤患者50例,通过RT?PCR法检测患者体内PDCD4、PDCD5 mRNA基因的临床表达结果.结果 PDCD5 mRNA在胶质瘤细胞系中表达RT?PCR结果显示,PDCD5可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并且能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而在肿瘤组织中PDCD4基因的mRNA分子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也低于正常组织,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结论 PDCD4和PDCD5 mRNA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提高患者的存活水平.
作者:王涛;史航宇;贺中正;朱莽;杨彦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军团菌广泛存在于自然淡水和人工水体中,容易形成气溶胶,引起人类呼吸道急性感染,形成军团菌病.军团菌病是一种隐性感染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对人们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原是确诊和控制军团菌病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细菌培养分离法,PCR等分子生物检测技术更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本文就目前在聚合酶链反应基础上开展的军团菌检测、鉴定及分型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清远市2006-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清远市2006-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暴发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清远市2006-2015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16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22/10万,每个月均有病例发生,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高为连南(129.84/10万),其次为连州(59.46/10万).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76:1;以3~10岁年龄组发病多,占发病总数的82.24%(9614/11690).同期共报告暴发疫情21起,均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结论 清远市部分地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依然较高,今后需要继续加强计划免疫接种和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在重点地区和人群必须采取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何慧萍;黄业草;杜玉忠;曾茜茜;胡术贤;华卫平;黄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乳腺外科手术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及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市普仁医院接受乳腺外科手术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种类、使用率、使用时机及疗程,手术切口感染率与病原菌种类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林克胺类、氨基糖苷类,使用率分别为78.57%、15.08%、8.73%、2.40%、1.59%,术前不合理给药率为1.58%,低于术后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检测出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2.70%,共检测出病原菌5种,革兰阳性菌占43.75%,革兰阴性菌占56.25%,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感染率高于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腺象限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术后切口感染率与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切口类型相关,治疗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防,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樱松;朱立东;任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5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右丙亚胺治疗,研究组给予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数值变化,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丙转氨酶(AST),心电图改变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T(cTnT)、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 化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K、CKMB、LDH、α?HBD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32.14%(9/28),低于对照组的64.29%(18/28)(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较化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TnT、BNP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研究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进行急性白血病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
作者:吕振慧;蒋树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全血和血小板献血者的铁营养状态,分析献血行为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初次自愿捐献全血400、200 ml和血小板1、2 U的献血者各30名,自愿捐献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多次献血者各154名和128名,对研究对象献血前血液中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全血献血者的初次组、多次组的组内、组间比较,SI、S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初次献血组SI、S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采取血小板次数增多,其多次组间SI、S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次捐献全血不会发生铁缺乏,多次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发生铁缺乏,捐献血小板次数越多出现铁缺乏的几率越大.
作者:何博;陈小光;欧阳剑;苏玮;戚艳萍;黄晓斌;邓小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处于弓形虫急性感染期的雌、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弓形虫RH株速殖子数量300/只腹腔注射小鼠建立弓形虫急性感染期模型,利用穿梭箱实验对感染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感染后第0、1、2、3、4和5天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价,并从感染当天开始,每天分离各组小鼠中脑,以荧光定量PCR法对其中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从感染后第3天开始,感染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4和5天:P<0.05).从感染后第1天开始,感染组小鼠中脑TH表达量开始升高,感染组平均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雌性感染组TH平均表达量高于雄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弓形虫急性感染可损害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使其中脑TH表达水平增高,该作用具有性别差异且雌性更易受影响.
作者:秦瀚霄;袁冬梅;廖琳;陈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M患者82例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沙利度胺)35例,B组(沙利度胺+硼替佐米)4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反应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治疗后第2、4周总反应率分别为51.1%、85.1%,明显高于A组的28.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低于B组的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B2微球蛋白(β2?GM)、M蛋白和MM浆细胞数分别为(2231.37±0.29)μg/L、(20.36±9.45)%、(11.32±5.35)%,均明显低于A组的(4265.34±0.16)μg/L、(32.95±0.29)%和(23.83±6.77)%,而血红蛋白(82.25±13.76)g/L显著高于A组(76.41±14.3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沉、血尿酸、血钙离子分别为(74.04±30.11)mm/h、(289.12±137.18)mmol/L和(2.31±0.26)mmol/L,均低于A组的(91.32±33.52)mm/h、(351.55±139.34)mmol/L和(2.55±4.37)mmol/L,而总蛋白水平(84.86±10.2)g/L高于A组的(80.05±16.3)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获得较好的中短期临床疗效,可减少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的单独使用剂量,但该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于维持、巩固治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慧娉;高大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BCR?ABL P?190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10例患儿中,平均发病年龄(9.60±2.97)岁,均为B-细胞性ALL,7例(70%)治疗第19天骨髓完全缓解,9例(90%)治疗第35天骨髓完全缓解,9例(90%)患儿体内微小残留病变持续转阴,7例(70%)BCR?ABL P190融合基因持续阴性,2例(20%)BCR?ABL P190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结论 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在化疗的基础上及早加用伊马替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
作者:庄超;梁卉;李丹妮;丁雯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非毒性剂量冬凌草甲素是否增加鼻咽癌细胞株HONE1对米托蒽醌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MTT法使用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处理HONE1细胞株,确定冬凌草甲素的非毒剂量区间;然后用非毒性剂量冬凌草处理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进行侧群表型检测,探索能显著降低侧群表型的冬凌草甲素浓度;参考冬凌草甲素非毒性剂量和能降低侧群表型的剂量得到冬凌草甲素用于联用米托蒽醌的浓度.结果 5μmol/L冬凌草甲素并未对HONE1细胞产生明显毒性,该浓度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侧群比例由3.32%降低至0.55%;米托蒽醌联用5μmol/L冬凌草甲素组HONE1细胞存活率较单用米托蒽醌组低(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膜外排蛋白ABCG2含量降低.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以通过影响细胞ABCG2外排功能增加鼻咽癌细胞株HONE1对米托蒽醌的敏感性.
作者:潘俊成;邓嘉茵;胡杨;刘丹阳;王妍;黄奕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的病原学特征及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方法 对入选的200例年龄在1月至6岁之间的ALRTI患儿,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监测.对采集到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利用ELISA法检测.结果 在200例ALRTI患儿中,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细菌1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9株(29.7%),革兰阴性菌103株(62.4%),真菌13株.致病病原微生物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株.其他病原体感染检出136株,较高的4种分别为合胞病毒(27.2%)、鼻病毒(22.1%)、副流感病毒(18.4%)和肺炎支原体(14.7%).结论 不同年龄段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分布各有差异,革兰阳性菌多分布于3岁及以下患儿,革兰阴性菌在各个年龄段均衡分布,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在1岁及以下患儿中分布率稍高.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可以根据致病病原菌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征进行针对性用药和治疗.
作者:董晓莉;荣霞;陈月洁;林晶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