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刘维燕;潘智裕;史荣亮;丁军彬;谢蕴;蒲文兰
目的:探讨不同肾细胞癌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肾癌患者组织标本87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4例,乳头状癌30例,嫌色细胞癌13例,囊性肾细胞癌10例。观察比较不同肾细胞癌亚型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大小、侵犯及预后情况。结果不同肾细胞癌亚型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情况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肾细胞患者肿瘤直径为(5.62±1.51)cm,高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患者(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表现为出血比例分别为47.06%和56.67%,高于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患者(P<0.05),囊性变比例分别为11.76%和6.67%,低于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患者(P<0.05);不同肾细胞癌亚型侵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90.3%和80.1%,乳头状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92.4%和82.2%,囊性肾细胞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和92.1%,均好于嫌色细胞癌患者(P<0.05)。结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囊性肾细胞癌预后较好,其中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出血表现较普遍,囊性变比例较少。
作者:王小明;王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乙型脑炎病毒(JEV)是我国重要的虫媒病毒,可引起乙型脑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研发特效的治疗药物。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不同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耐伟;谭雨豪;朱勇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中不同表现,明确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中临床价值,为治疗小儿肺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肺炎患者96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96例(对照组),两组儿童均接受PCT相关检测,并行统计分析相关检测结果以及应用价值。同时记录患儿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PCT平均值为(0.29±0.14)ng/ml,阳性率为9.38%;对照组患儿PCT平均值为(3.18±0.74)ng/ml,阳性率为93.7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在小儿病毒性肺炎中的阳性率高于细菌性肺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一项临床指标。
作者:陈建群;丁银云;崔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革兰阳性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10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结果310例肺炎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151株,阳性率为48.7%,革兰阳性菌49株,占32.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9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仅对万古霉素敏感。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22株,总分离率为56.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株占4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株占85.7%。结论革兰阳性菌是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开展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疗效,减缓耐药菌株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小燕;纪洪猛;唐倩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对获取的77例PTC患者(实验组)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对照组)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3%和74.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和25.00%(P<0.05)。HIF-1α和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均无关(P>0.05)。在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标本的HIF-1α和VEGF阳性率分别为82.76%和89.66%,高于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58.33%和64.58%(P<0.05)。 HIF-1α阳性率和VEGF阳性率均与临床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和VEGF在PTC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并与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潘高峰;刘维燕;潘智裕;史荣亮;丁军彬;谢蕴;蒲文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相关性。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疑诊冠心病患者15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8例;非冠心病组54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对照组。监测血浆Chemerin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同时测定各组血压及生化指标。结果冠心病组Chemerin、Hcy、肌酐、空腹血糖水平、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且冠心病、非冠心病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HHcy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hemerin与高HHcy发生率呈正相关(r=0.30,P<0.05)。结论血浆Chemerin与HHcy发生率正相关,血浆Chemerin及Hcy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相关。
作者:卫瑞芳;于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正常儿童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实验室参考范围。方法采集578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TPO水平,并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统计。结果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儿童血清TPO水平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0.05);0~14岁儿童血清TPO的95%置信区间为1.87~195.00 pg/ml。结论初步建立儿童血清TPO的实验室参考范围,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颜慕霞;吴冬燕;何映谊;李彦媚;张力;郭智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益生菌防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4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70例,均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约7 d,观察组于抗生素治疗第1~3天持续应用益生菌治疗,按照患儿年龄选择用法用量,持续至抗生素停用后3 d。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 AAD累计发生率、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累计AAD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风险评估结果示,应用益生菌预防后,患儿AAD发生风险降低59.2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发生。结论益生菌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的防治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赵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发展,在当前世界各国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未能如其他学科那样蓬勃发展。在课时减少,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更不易掌握知识。笔者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基于病例的教学、以问题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将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将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陈达丽;田玉;陈琦伟;王雅静;陈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鉴定华支睾吸虫基因组中Rab家族基因并进行分类。方法使用MEGA5中的Muscle模块对秀丽线虫Rab进行多序列比对,以该比对结果作为查询,对华支睾吸虫蛋白数据库进行PSI-Blast搜索,使用ClustalW模块获得华支睾吸虫Rab蛋白家族序列,并根据比对结果定义Rab功能域(RabF1~RabF5)。使用MEGA5软件的邻接法建立华支睾吸虫Rab GTPases之间的系统进化树。再使用邻接法构建多物种Rab同源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关系树。结果用PSI-Blast搜索华支睾吸虫基因组数据库,获得54个同源基因。这54个可能的Rab家族蛋白中有21个蛋白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超过50%。这些蛋白的编码基因由多个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且序列长短不一,读码方向也不同。不同的Rab蛋白聚类形成多个Rab蛋白亚型,与Rab家族具有多种Rab蛋白种类相一致。结论华支睾吸虫Rab蛋白家族进化具有保守性,蛋白的分化与物种的分化相一致。
作者:贾飞飞;黎壮伟;郭音彤;余新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明确腹膜透析(PD)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其相关因素,为PD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以无锡市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24例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RDW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将存在相关性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PD患者RDW的相关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共有35例患者RDW超出正常范围,占15.6%。男性与女性、急性感染患者与无急性感染患者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示,年龄、LnBNP、LnCRP与患者RDW呈正相关,MCH、ALB、rHuEPO/Hb与患者RDW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MCH、年龄、LnBNP是影响PD患者RDW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RDW异常较为常见,随着MCH的下降以及年龄、LnBNP的增加,患者RDW逐渐升高。根据RDW水平变化有望指导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PD效果的评估,但其确切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薇;许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纳米碳酸钙对人表皮细胞(HaCaT)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初步研究纳米碳酸钙对人表皮细胞的毒性效应。方法根据《纳米碳酸钙》(GB/T19590-2011)的要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征鉴定和成份分析;MTT法检测纳米碳酸钙对HaCaT细胞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关系;比色等方法检测纳米碳酸钙染毒后HaCaT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纳米碳酸钙对 HaCaT细胞 BAX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为(71.16±18.34)nm,30.00~100.00 nm占92.9%,100.00~150.00 nm占7.1%,碳元素的原子百分比是66.58%,氧元素的原子百分比是22.64%,钙元素的原子百分比是8.67%;纳米碳酸钙对HaCa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半数致死浓度(IC50)为(235.544±29.198)μg/ml;半数致死浓度条件下纳米碳酸钙对HaCaT细胞GSH-Px、SOD活力、MDA活力和BAX蛋白表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酸钙对HaCaT细胞有增殖抑制性作用,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作用不显著。
作者:刘明;黄振烈;梁丽红;李荣宗;汪天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1986-2015年墨脱县疟疾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86-2015年墨脱县人口资料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6-2015年,墨脱县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2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8.34/万,病死率为0.47%。2328例均为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986-1994年全县疟疾病例报告逐年增加,1994年发病率高达320.04/万,为高峰,之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墨脱县仍有7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报告。病例的季节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7-10月,占总病例数的67.10%。报告的病例中95.27%分布在墨脱县的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和达木乡。青壮年发病为主,15~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病例总数的76.12%。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0∶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3.63%)。93.17%病例属门巴族。结论墨脱县为全国疟疾发病率高的县,仍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需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县乡级的疟疾防控人员的专业培训,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
作者:徐慧梅;杨晓东;胡松林;张睿;多吉卓玛;刘彩;卓玛央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龙岗中心医院就诊患者及体检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不同病变HP感染率,分析三联疗法及伴随疗法根除率。方法应用14C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及体检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对就诊患者行胃镜检查,统计其结果,收集三联疗法及伴随疗法治疗后复查患者资料,统计其根除率。结果9616例初查患者中HP感染率为42.16%,310例体检者HP感染率为3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季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疗法根除率为59.19%(264/446),伴随疗法为82.14%(23/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诊患者HP感染率高于体检者,不同病变HP感染率有差异,就诊患者HP感染率及根除率均处于国内外较低水平。
作者:陈鸿程;李世通;曾锻;杨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越秀区水痘监测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开展水痘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及学校缺勤报告系统上报的聚集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5年越秀区共报告监测病例6758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115.05/10万,15岁以下儿童报告病例数为4011例,占总病例数的59.35%,年均发病率为618.51/10万,3~6岁组发病率高(χ2=3276.8,P<0.001)。发病高峰为4-5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共报告聚集疫情106起,病例数623例,总罹患率0.51%,幼儿园罹患率高(χ2=373.215, P<0.001)。首发病例发生与报告处理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该指标与病例数、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87,P<0.001;r=0.632,P<0.001)。结论15岁以下儿童是水痘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聚集性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来提升人群免疫水平。
作者:刘淑勤;湛柳华;周德谦;赖倩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 CHADS2评分是否与其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23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他汀组141例,非他汀组94例,3-6月内行holter评价,观察各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其中低危组CHADS2评分为0分76例,中危组CHADS2评分为1~2分98例,高危组CHADS2评分为3~6分61例。结果CHADS2评分越高的冠心病患者的房颤及室速的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早负荷未见途径差异;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HADS2评分≤2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CHADS2评分1-2的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室速显著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有预防效果。 CHADS2评分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评价。
作者:蒋建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并探讨献血人群血液接触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的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血液样品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57例单纯HBsAg阳性献血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照1∶2的比例选择所有血液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514例献血者作为对照组,调查献血者的血液接触危险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献血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相关血液接触危险因素。结果26523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品中,单纯HBsAg阳性257例,HBsAg阳性率为0.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以前注射器使用史(OR=3.200)、乙肝家族史(OR=2.425)、共用剃须刀修眉刀等刀具史(OR=2.342)、口腔治疗史(OR=1.718)、针灸史(OR=1.567)是献血人群HBV感染的血液接触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献血人群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有2000年以前注射器使用史、乙肝家族史、共用剃须刀修眉刀等刀具史、口腔治疗史、针灸史,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减少乙肝感染风险。
作者:邢启明;苏宁;梁文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脑型疟疾(CM)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少数由间日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疟疫的主要死因。CM的病理机制逐渐明了,诊治手段日益丰富,本文结合既有理论和新研究成果,针对CM的病因、症状和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王梦;王娜娜(综述);吕志跃(审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动脉血气水平联合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6例AECOPD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0例确诊为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组,36例单纯型AECOPD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Hs-CRP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评价PCT、Hs-CRP及动脉血气水平对AE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PCT、Hs-CRP、PaC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CT、Hs-CRP、PaO2诊断AECOPD伴肺动脉高压的敏感性分别为87.86%、81.12%、90.74%,特异性分别为72.31%、57.83%、75.87%;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6.52%,特异性为82.36%,均高于各单项指标诊断效率。结论 PCT、Hs-CRP、PaO2对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均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三项指标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ECOPD伴肺动脉高压的早期确诊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家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初诊甲亢患者药物抗甲亢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初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共32例为研究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健康体检者30名作正常对照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钙、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骨钙素(N-MID)、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以及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组患者血清ALP、钙、β-CTX、N-MID、PIN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血清ALP、钙、β-CTX、N-MID及PI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N-MID和PINP仍升高(P<0.05)。甲亢组较正常对照组股骨颈BMD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MD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亢组治疗后的BMD仍显著降低(P<0.05)。 PINP、β-CTX与FT3、N-MID与FT4均呈正相关,与TSH均呈负相关(P<0.05);N-MID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积极抗甲亢治疗可有效降低骨形成和骨吸收标记物水平,预防出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作者:吴佩娴;张帆;蓝薇;戴亚丽;陈说;郇婕;叶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