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英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疗效。方法:对60例小儿夜啼症患儿辨证取穴施以小儿推拿手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夜啼具有疗效好、疗程短、无痛苦等优点,可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作者:王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站立及行走功能丧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恢复和提高步行能力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本文总结近几年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为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作者:曾海潜;罗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常见的三类运动损伤(关节扭伤、骨折、肌肉撕裂)的镇痛效果。方法:27例关节扭伤患者、25例骨折患者、26例肌肉撕裂伤患者均采用腕踝针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5min、15min、30min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评价镇痛效果。结果:治疗5min后,三类运动损伤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min、30min后,关节扭伤总缓解率显著高于骨折和肌肉撕裂(P<0.05);VAS、PPI评分均表明腕踝针治疗对三种运动损伤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中对关节扭伤的镇痛效果好,其次为骨折和肌肉撕裂。结论:腕踝针治疗对关节扭伤、骨折和肌肉撕裂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关节扭伤的镇痛效果尤为显著。
作者:蔡雄茂;吴巧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43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给予每日肌注腺苷钴胺针1.5mg,治疗组则采用温针灸治疗(隔日1次),均以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FPG、2hPG、HbA1c、全血粘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9%(P<0.05)。结论:温针灸可显著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作者:佘卫吉;陈东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本文就创伤后成长的内容,乳腺肿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作用、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李铁;胡耶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之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39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训练手法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愈13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结论: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之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娟;张爱梅;郭妮霞;郭志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24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芝芝;王红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胰岛素分泌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我院新生儿科59例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每天予新生儿抚触,对照组不予抚触,比较两组体重、血清胰岛素(INS)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变化。结果:出生第10天治疗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空腹血清胰岛素(INS)水平及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能提高早产儿胰岛素分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早产儿体重。
作者:李小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罗才贵教授系第五批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伤科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临证40余载,熟读中医经典和广泛搜治疑难杂症,对痹证的辨证论治具有独特见解。吾师认为:痹证发病正虚为本,肝脾肾亏虚为主要病机,邪实为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终至气滞、痰凝、血瘀而胶结不解,渐成难愈顽痹。临床诊疗痹证多采用中医综合疗法,针药并用、内服外治、膏药外用疗效显著。
作者:李庆兵;万义文;陈科汛;罗建;罗才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均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则配合注射地塞米松,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卫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本文以治疗高血压病伴心动过缓的验案介绍,总结王清海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的脉胀理论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运用经验,并以此论圆机活法、执简驭繁地指导高血压病临床治疗。
作者:任建华;王清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痛风湿热蕴结型住院患者采取针灸辨证取穴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4例(占50.0%),好转14例(占29.2%),未愈10例(占20.8%),总有效率为79.2%。结论:针刺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疗效显著。
作者:王洋;王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益气通窍汤辅助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13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给予静滴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口服盐酸氯吡格雷和盐酸氟桂利嗪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则联合服用益气通窍汤,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等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窍汤辅助治疗TIA可提高疗效,改善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疾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满堂;吴相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酿酒酵母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非诺贝特(100μg/mL)处理酿酒酵母90min后,抽提细胞RNA进行反转录荧光标记cRNA,与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用激光扫描仪检测杂交信号,并用相应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导致19个已知的基因表达明显上升(诱导倍数>1.5),同时导致14个已知的基因表达明显下降(抑制倍数>1.5);另外,非诺贝特显著诱导了α-亚麻酸、脂肪酸代谢和降解信号通路,抑制了丙酮酸和碳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二羧酸代谢等信号通路(P<0.05)。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明显调节脂肪酸、糖和尿酸代谢信号通路。
作者:姚楠;崔井朝;孙冬梅;陈玉兴;曾晓会;赵自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后两组QOL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陈丽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急性硫化氢中毒所致神经系统损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问题,其治疗方法包括镇静治疗、氧疗等。本文总结急性硫化氢中毒所致精神症状的治疗及护理方法。
作者:陆飞;叶荣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升清降浊是治疗耳鸣的有效原则,局部及辨证取穴结合,针灸与中药并施,标本同治,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波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终止时机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分析48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不同孕周终止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和新生儿Apgar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终止妊娠时间≤孕34周、孕35~36周及孕周≥37周,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终止妊娠时间≤孕34周新生儿窒息率、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5~36周及孕周≥37周终止妊娠(P<0.05)。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终止妊娠时机应以新生儿存活和孕产妇健康为原则,综合考虑孕产妇病情和胎儿成熟度选择孕周34周后终止妊娠。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糖尿病老年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合理使用方法。结果:依据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的一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①全面了解掌握病情;②准确掌握适应症;③根据血糖升高特点用药;④根据患者合并症选药;⑤遵循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的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结论:口服降糖药是目前控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掌握适应证,科学合理地应用口服降糖药对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喜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从针灸疗法、耳穴压豆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应用前景。
作者:陈伟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