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津;白晓忠
常规的低通量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β2-MG) 等中大分子毒素,因而,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许多血透患者出现与中、大分子毒素相关的并发症,如:β2-MG在体内蓄积及组织沉积所至的淀粉样变性,高磷血症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PTH血症等,严重影响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本文比较了采用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长期血透患者血清β2-MG浓度的变化,以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长期透析患者血清β2-MG浓度的影响.
作者:方奕;姚刚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佳生产条件.方法:利用正交实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含量的三个因素,即配制溶液的温度(A),活性炭加入量(B),PH值(C)进行试验研究.结果:通过试验分清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确定了三个因素的优水平数据,为佳生产条件.结论:本方法对提高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产量及其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都兴东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而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病变过程中多见的局部特征,它的愈合在稍受刺激的情况下极易再次糜烂.因此,治疗不彻底极难痊愈.采用干扰素结合西瓜霜喷剂用药,对84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服用伊贝沙坦150mg或苯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治疗12周.观察用药前后坐位血压、心率变化,对比用药前后血生化、血、尿常规检查结果,记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伊贝沙坦组与苯那普利组的收缩压分别下降18.2±10.7mmHg和20.1±11.5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12.4±7.6 mmHg和13.9±12.2mmHg,与用药前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率变化,血生化及血、尿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伊贝沙坦组中咳嗽发生率占2.33%,低于苯那普利组的15.38%.结论: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有效且安全性好,但伊贝沙坦耐受性优于苯那普利.
作者:秦日盈;方征 刊期: 2003年第16期
中药饮片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它可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随证加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中药饮片的质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也是确保临床治病效果的重要一环,质量次,方法不当,不但浪费了药材,更重要的是耽误病情,因此,就这方面作如下论述,以供商讨.
作者:冀文隽;张丽芬;郑玉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掌握常见出疹性疾病爆发的特点,为现场判定病因落实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文献综述方法结合防制实践进行比较,并提出对策;结果与分析:现场防制和文献报告显示爆发以托幼和学龄儿童多见,病原多为MV、RV、猩红热等,HPV-B19、ECHO利柯萨奇等也占重要地位;必须注意鉴别.结论:在加速MV控制时期应把发热出疹性疾病作为监测网络的重要部分,力争获取可靠的实验室数据控制发病.
作者:周璞;杨海;李华;宗红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两种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川崎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ASP)治疗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ASP治疗组,通过对其心理、疾病及恢复期的护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IVIG治疗组结合护理其临床症状如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急性炎症指标短期内好转;IVIG的抗凝、改善异常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作用也较ASP组显著;并证实IVIG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发生.结论:IVIG是改善KD急性期临床症状、预防CAD的首选药,通过加强用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者:陈学兰;李秋;张孝林;陈燕 刊期: 2003年第16期
1 病例汪某,女性,30岁.因G1P0,孕40+3W,胎膜早破于11(30)/(Am)入院.入院查体:T 36.3℃,P 90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神情,心肺听诊无异常,晚孕腹型、浮肿(+),产检:腹围101cm,宫高32cm,LOA位,胎心140次/分,头先露,胎膜:已破,宫缩:无,窗口未开,骨盆外径无异常.
作者:陈燕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知识日益成为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战争更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较量,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按照这一要求,科学地分析、认识部队医院人才引进中的各种因素,辩证处理好医院人才引进的一系列重要关系,对于我们以正确的思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部队医院人才队伍,抢占人才建设的制高点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王津津;白晓忠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本文回顾分析了63例前置胎盘(发生率1.01%)的原因及其对母儿的危害.发现有宫腔操作史(包括人流、引产、自然流产清宫)者易致前置胎盘,其所占构成比为88.9%.对产妇的危害主要是产后出血,发生率59.3%;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发生率33.9%)和胎儿宫内窘迫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7.1%).强调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在采取积极期待疗法的同时作好终止妊娠的准备,分娩时尽量缩短产程,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预防产褥感染,加强围产儿的抢救护理是护理前置胎盘的重要措施.并指出了作好卫生宣教、有效避孕、提高人流术水平以降低前置胎盘发生率的必要性.
作者:陶成珊;周亚琼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们应用丙戊酸镁治疗偏头痛78例,以观察其对偏头痛的缓解情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选;张秀芬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了68例UA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包括卧床休息,常规应用硝酸脂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酌情加用-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enoxaparin,商品名:克赛,Clexane)40毫克,每日二次,皮下注射.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每日复查一次12导联心电图,治疗前后对比静息心电图变化.结果:在治疗组34例中21例显效,1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11%,与对照组70.5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BT、CT、TC、P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UA效果明显,而且相对安全、方便.
作者:段志英;季宪锋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随着血吸虫感染病例的减少,现在很少见一些血吸虫感染的报道.去年八月底,我们儿科收治了一例高热、呕吐、腹泻的7岁男孩,当时化验室检查血象高,有粘液血便,因此按照急性菌病例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以后几天又陆续收治了有发热症状,但无明显其他体征不明显的六例病儿.按照不同的情况我们进行处理但效果不明显.我们发现各个患儿的血常规检测中,嗜酸细胞增加引起我们重视.我们对这些病例作了IHA的检测,结果发现4例,1:10IHA强阳性,1:20强阴性2例,以后按照血吸虫感染治疗(二日法),效果明显住院7~10天左右以痊愈出院.
作者:姜志琴;柯益民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亦称改变生活方式),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血压属慢性疾病,部分患者甚至须终生服药.现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而且能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次数,使降压治疗更为有效.非药物治疗目前已成为轻型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其它类型高血压的基础疗法.
作者:潘存勇;谢东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肝性脑病42例,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24例比较,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杜铁民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吉非罗齐(Genfibrozil)是一种血脂调节剂,1982年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降血脂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国内也大批生产,本资料为口服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吉非罗齐胶囊治疗老年高血脂症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芳;田晶;孙伶云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本文就1999年5月~200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与茵栀黄两组治疗效果的观察比较,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白莉;刘景春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麻醉科是外科系统运转的中心,而绝大多数临床工作都需借助各种仪器才能完成,因此也是医院设备投入的重点科室.仪器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声誉.因此科学地管理好各种仪器设备,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行,提高麻醉质量,是麻醉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陈星菊;闵苏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异位妊娠是育龄妇女常见的急腹症,多由输卵管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以及卵子外游或子宫因素等而发生.异位妊娠种类多且症状体症的出现迟早悬殊,复杂而不典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患者大都不甚了解其危害性和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往往延误了佳治疗时间.
作者:马天澜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1年10月对在我科门诊就诊并自愿配合的321例糖尿病患者集中进行眼底检查,以期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321例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型3例,2型318例.病程1月~22年.年龄24~79岁.男148例,女173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者299例,胰岛素治疗者22例(均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作者:张宏宇 刊期: 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