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浸润性乳腺癌中DJ-1和PT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孙艳花;关弘;许美权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DJ-1, 抑癌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J-1、PTEN蛋白在15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5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浸润性乳腺癌DJ-1的阳性率61.3%显著高于乳腺正常组织8.0%(P< 0.05),PTEN的阳性率20.7%显著低于乳腺正常组织96.0% (P< 0.05).DJ-1、PTE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蛋白表达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DJ-1阳性的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33%与DJ-1阴性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方面,DJ-1表达阴性者高于阳性者(P<0.05);PTEN表达阳性者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DJ-1表达增高,同时PTEN表达下降,统计学分析两者呈负相关.DJ1高表达、PTEN低表达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调控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症状减轻时间以及显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伍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2月-2015年8月治疗的30例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主要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中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中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发热1例,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住院的时间一般为(24.5士2.2)d,而观察组住院的时间为(20.4土2.5)d.所以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低,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措施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高.

    作者:成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健康教育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在本院确诊的1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自行设计的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后,完全依从人数、总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显效例数为50例,有效例数11例,不变或恶化例数为4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显效例数为34例,有效例数15例,不变或恶化例数为16例,总有效率为75.4%,两组患者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桂娇;吴素贞;翁佳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西药联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小儿腹泻,采用中药白苓健脾颗粒与西药思密达、常乐康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4月-2016年3月于本院小儿科接受治疗的因消化不良而发生小儿腹泻的患儿50例作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白苓健脾颗粒联合西药思密达、常乐康进行治疗;另从同期患儿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单纯西医治疗组,只给予单纯的西药思密达、常乐康行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腹痛、腹泻、腹胀以及大便性状异常治疗前后的严重程度.结果: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总有效47例,总有效率94.0%,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8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腹泻、腹胀及大便性状异常症状评分情况分析,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各项症状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病情,且不会造成不良反应,为临床可行性药物治疗方式,安全性高.

    作者:唐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手指脉搏血压和24h动态血压测量的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比手指脉搏血压持续监测(FNBPM)和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测量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FNBPM和24 h ABPM测量60例患者的BPV,用超声测量受检者CIMT.结果:CIMT增厚组(CIMT≥1.0mm)年龄比CIMT正常组(CIMT<1.0 mm)年龄大(P<0.001);24 h ABPM测量的24 h收缩血压变异性(SBPV)和FNBPM测量的10 min SBPV、10 min DBPV与CIMT存在相关性,各个时间段的平均BPV与CIMT不存在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发现只有FNBPM测量的10 min舒张血压变异性SBPV与CIMT存在相关性.结论:使用FNBPM测量的BPV更能反映与CIMT的相关性.

    作者:刘帅;蒋凌燕;夏小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加喜疗妥在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应用.方法:对34例长期血液透析且内瘘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患者于血液透析24 h后应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治疗;对照组患者于血液透析24 h后单纯使用热敷,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可消除肿胀、改善血管弹性、使动静脉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使患者得到充分血液透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陈漫虹;洪立娜;许细惠;卢远征;陈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湿疹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药外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不良症状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更低.

    作者:吴少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治疗的10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采用紫地颗粒进行清热凉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促、咳嗽的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48.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咯血停止时间,抑制病情复发,综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罗智聪;黄继康;谢元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7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明确诊断后均予以饮食控制.对照组患者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乙己汤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周.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口服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而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吴红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工作坊模式应用到护士分层级管理培训之中,对于不同职称的人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应用工作坊模式中的专题讲解方法、团体研究讨论、点评分析等各项培训工作.工作坊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培训满意度、培训考核结果以及对护士长管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培训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实施后对护理人员培训考核结果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护理人员对护士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工作坊模式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对培训的满意度和考核成绩,而且能提高护士对护士长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李莲花;孟凡琦;欧慧兰;王丽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浸润性乳腺癌中DJ-1和PT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J-1、PTEN蛋白在15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5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浸润性乳腺癌DJ-1的阳性率61.3%显著高于乳腺正常组织8.0%(P< 0.05),PTEN的阳性率20.7%显著低于乳腺正常组织96.0% (P< 0.05).DJ-1、PTE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蛋白表达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DJ-1阳性的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33%与DJ-1阴性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方面,DJ-1表达阴性者高于阳性者(P<0.05);PTEN表达阳性者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DJ-1表达增高,同时PTEN表达下降,统计学分析两者呈负相关.DJ1高表达、PTEN低表达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调控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

    作者:孙艳花;关弘;许美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妊娠期疾病的孕期规范化管理以及易感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易感相关因素及规范化管理在妊娠糖尿病产前中的意义.方法:纳入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单胎妊娠检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250例,运用logistic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同时运用产前妊娠糖尿病规范管理,分析产前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对发病的控制情况.结果:孕前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家族史、年龄依次为妊娠糖尿的易感相关因素;治疗组、未治疗组、对照组在规范化管理的治疗效果对比,早产、剖腹产率、胎儿窘迫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出血,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的大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有孕期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家族史、年龄;规范化管理运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可以改善妊娠糖尿病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阮月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普鲁卡因加胸腺肽局部封闭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加胸腺肽局部封闭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护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神经性皮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晓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

    目的:研究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均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别在其出生后1~7d、纠正胎龄为40周时进行CT检查,观察早产儿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时间早产儿的CT表现,分析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的加重,早产儿合并出血、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几率大大增加,且基底节、脑白质、脑灰质的CT值不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85例CT表现异常患儿的预后,可见36例恢复正常,15例合并外部脑积水,9例脑萎缩,5例脑穿通畸形,19例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2例死亡,且有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正常恢复率越低的情况,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均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通过CT检查,可以对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做出早期诊断和客观分级,CT是判断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能对预后进行有效评估.

    作者:倪良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细胞中Nrf2、MGMT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O6-甲基乌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预后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14例正常脑组织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Nrf2及MGMT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rf2在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组增高,其阳性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Z=2.843,P< 0.01),Nrf2与MGMT的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683,P<0.01);Nrf2表达强度中度或强阳性者3年预后生存率明显低于Nrf2表达阴性或者弱阳性(-~+),P<0.01.结论:胶质瘤组中的Nrf2的阳性表达增高,且与患者的预后生存率负相关.Nrf2和MGMT可作为胶质瘤病理分级及临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王波;张协军;陈保东;李维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仿生物电疗法用于药物流产后子宫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仿生物电疗法在药物流产孕妇流产后子宫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药物流产孕妇283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电疗组、避孕药物组,分别为140例、143例,电疗组流产孕妇在孕囊排出后当天进行仿生物电疗法治疗,避孕药物组流产孕妇在其孕囊排出当天开始服用复方短效避孕药进行治疗,患者连续服用21d.观察对比两组流产孕妇疼痛评分、流血量、流血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流产孕妇子宫修复情况.结果:电疗组患者的疼痛感评分、出血持续时间、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都明显小于避孕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疗组患者恢复后子宫膜厚度明显优于避孕药物组,电疗组患者宫腔组织残留率及大小都明显小于避孕药物组(P< 0.05).结论:仿生物电疗法用于药物流产孕妇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流产后子宫修复的质量,同时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流血量及流血时间,加快患者月经恢复,有利于患者后期康复,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翁丽;苏园园;欧美珍;肖智智;孙媛;黄小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进行对照实验,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通过氧气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进行治疗的患者,共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用日常护理,经过28 d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态度、舒适度进行比较,分析护理干预在其治疗过程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态度、治疗舒适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态度,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舒适性.

    作者:钟映笑;骆丽萍;刘敏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封包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利用中药封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住院的10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封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恶性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者80例,按照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局部感染组和重度全身感染组,分别为33例、47例,选择同期在本院治疗的非感染性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照组,对比3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的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前轻度感染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分别为3.63 μg/L、15.29 mg/L,重度感染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分别为25.38 μg/L、24.91 mg/L,与对照组正常患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抗菌治疗后轻度感染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分别为0.62 μg/L、3.88 mg/L,重度感染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分别为2.61 μg/L、4.78 m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敏感性相似,但是血清降钙素原的特异性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结论: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有助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疾病转归情况.

    作者:蔡湘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6MW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评价6 min步行法(6MWT)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应用以及6 min步行距离与其他心力衰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指导干预治疗.方法:对2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与80例CHF患者(观察组)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EF)、B型利钠肽(BNP)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步行距离有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NYHAⅡ、Ⅲ、Ⅳ级患者中的步行距离有有较大差异(P<0.05),6MWT与BNP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6MWT与心力衰竭患者的NYHA有正相关性,可以与其他临床常用的可以反映心功能的指标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判断心功能程度的准确性,是一种客观检测法.

    作者:李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