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观察

吴少鑫

关键词:婴儿湿疹, 中药外用, 枸地氯雷他定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湿疹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药外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不良症状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更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仿生物电疗法用于药物流产后子宫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仿生物电疗法在药物流产孕妇流产后子宫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药物流产孕妇283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电疗组、避孕药物组,分别为140例、143例,电疗组流产孕妇在孕囊排出后当天进行仿生物电疗法治疗,避孕药物组流产孕妇在其孕囊排出当天开始服用复方短效避孕药进行治疗,患者连续服用21d.观察对比两组流产孕妇疼痛评分、流血量、流血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流产孕妇子宫修复情况.结果:电疗组患者的疼痛感评分、出血持续时间、出血量及月经恢复时间都明显小于避孕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疗组患者恢复后子宫膜厚度明显优于避孕药物组,电疗组患者宫腔组织残留率及大小都明显小于避孕药物组(P< 0.05).结论:仿生物电疗法用于药物流产孕妇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流产后子宫修复的质量,同时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流血量及流血时间,加快患者月经恢复,有利于患者后期康复,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翁丽;苏园园;欧美珍;肖智智;孙媛;黄小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综合干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56例DAI患者,对疾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结果:56例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19例(33.93%),轻度残疾10例(17.86%),严重残疾7例(12.50%),植物状态6例(10.71%),死亡14例(25.00%).治疗后患者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肉皮生长因子受体(FIK-1)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疾病治愈率.早期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损伤机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核共振成像(MRI)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给予降颅压、尼莫地平、纳洛酮、亚低温、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孙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以及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发生几率也大大增加,而这些事故很可能就会使人们发生骨盆骨折.骨盆骨折的一大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这种并发症的病情非常凶险,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据国外有关统计表明,在所有复合外伤中,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比例占到了3%~5%,目前世界上对其尚没有比较公认的诊断与治疗规范.本文作者主要针对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黄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湿疹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药外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不良症状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更低.

    作者:吴少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小儿内科急性腹痛60例临床诊断及处理

    目的:探究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检查的60例小儿内科急性腹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急性胃肠炎26例,肠痉挛2例,细菌病毒感染1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阑尾炎1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2例,胆结石2例,1例漏诊,1例误诊,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6.7%.结论: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多样,临床诊断时应对患儿的疼痛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注意患儿及其家属的主诉,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并依据其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蔡洁萍;卢志平;余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既往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45例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45例无脑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脑梗死急性期均采用抗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检测结果和出血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液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时注意控制剂量,一般不会引起出血风险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胡火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治疗的10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采用紫地颗粒进行清热凉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促、咳嗽的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48.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咯血停止时间,抑制病情复发,综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罗智聪;黄继康;谢元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改良PPH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液对直肠黏膜脱垂疗效分析

    目的: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配合消痔灵注射液对直肠黏膜脱垂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来本院肛肠科治疗的直肠黏膜脱垂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为PPH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95.92%(47/49)显著高于单一手术治疗的对照组87.76%(4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良PPH术治疗后给予患者消痔灵注射液,明显减少患者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

    作者:李愈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7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明确诊断后均予以饮食控制.对照组患者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乙己汤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周.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口服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而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吴红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伴随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就诊率显著提高,急需加强对该病治疗的探讨,找出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尽早预防与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SUI的病因为分娩造成的盆底组织损伤,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含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康复、生物反馈康复等多种治疗方式.

    作者:安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拟痛风合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208痛风合剂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秋水仙碱片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208痛风合剂1号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苯溴马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208痛风合剂2号治疗,观察和比较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208痛风合剂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戴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20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0例中期妊娠者、930例足月妊娠者;根据孕妇的分娩方式对930例足月妊娠者进行分组,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经阴道试产的孕妇进行分组,分为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对比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孕妇的围生期出血量、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新生儿阿氏评分及新生儿并发症;对比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出血、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90例剖宫产后中期妊娠者均经阴道分娩.930例剖宫产后足月妊娠者,阴道分娩组359例、剖宫产组571例;359例阴道分娩者中251例为试产成功者、108例试产失败者;阴道分娩组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新生儿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围产期出血量、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产成功组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试产失败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具有临床可行性,但需了解剖宫产史的临床情况,严格评估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适应证再进行经阴道试产,可显著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作者:刘惠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60例患儿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的患儿均进行黄疸的常规治疗(酶诱导剂),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白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惠儿的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黄疸惠儿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饶祖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浸润性乳腺癌中DJ-1和PT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J-1、PTEN蛋白在15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5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浸润性乳腺癌DJ-1的阳性率61.3%显著高于乳腺正常组织8.0%(P< 0.05),PTEN的阳性率20.7%显著低于乳腺正常组织96.0% (P< 0.05).DJ-1、PTE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J-1蛋白表达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DJ-1阳性的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33%与DJ-1阴性乳腺癌组织Ki-67的阳性细胞数约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方面,DJ-1表达阴性者高于阳性者(P<0.05);PTEN表达阳性者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DJ-1表达增高,同时PTEN表达下降,统计学分析两者呈负相关.DJ1高表达、PTEN低表达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调控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

    作者:孙艳花;关弘;许美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观察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及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的疼痛干预模式,对比两组镇痛效果、血管危象发生率、断指再植成活率、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降低16.5%,断指再植成活率提高8.7%,患者对疼痛管理满意度提高18.2%.结论:开展前瞻式个体化疼痛评估与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作者:甘秋萍;刘卓红;张伟球;朱燕莉;凌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的联合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治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员各80例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然后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进一步对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3组观察对象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中,观察组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类蛋白抗原153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5%(54/80)、90.0%(72/80),观察组的癌胚抗原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3%(25/80)、88.8%(71/80),其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5.0%(68/80),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敏感性.结论: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黎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晚期患者80例作随机分组,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新辅助组患者则使用新辅助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新辅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组患者均完全耐受新辅助治疗,无1例患者退出,退出率为0.在完成治疗之后,经过检查,新辅助组患者的肿瘤与治疗之前比较有明显缩小.结论:使用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勇;陈子敬;萧正升;湛良;杨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封包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利用中药封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住院的10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封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恶性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支架植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对照组的并发痘发生率为29.41%(P<0.05);观察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支架植入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黄国敏;黄丹丹;邓耀芳;黄汉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银翘散联合头孢他啶与地塞米松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采用银翘散联合头孢他啶、地塞米松治疗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翘散,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的不同治疗方法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的64.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00%(P<0.05).结论:在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中,银翘散联合头孢他啶、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较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陈惠琳;黄瑞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