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习服高原早期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廖文婷;刘宝;陈建;崔建华;高伊星;刘福玉;徐刚;孙滨达;张二龙;袁志兵;张钢;高钰琪

关键词:高原习服, 血浆样本, 代谢物, 通路, 质谱联用, 调节酶, 多变量统计分析, 关键酶, 高效液相色谱, 炎症反应, 人体血浆, 气相色谱, 能量代谢, 可能机制, 高原环境, 富集分析, 反应症状, 调节角度, 成年男性, 血红素
摘要:目的:从代谢调节角度探讨高原环境对人体血浆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集60名健康成年男性在平原和进入高原(海拔5300 m)第4天的血浆样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进入高原前后的差异代谢物,Metabo Analyst 3.0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ELISA测定代谢通路中关键调节酶。结果:进入高原后受试者血浆中50个代谢物、8条代谢通路和5种关键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8条代谢通路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代谢、能量代谢、胆酸代谢和血红素代谢。 ELISA结果显示调节以上代谢通路的5种关键酶进入高原后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类习服高原早期血浆中代谢物组、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调节酶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结果对寻找促进高原习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阻断或修饰相关代谢通路将有望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促进高原习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死亡受体5介导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死亡受体4/5(DR4/5)是肿瘤坏死因子大家族成员TRAIL的受体。和人类不同,小鼠只有DR5基因而没有DR4基因。以往研究证实敲除TRAIL基因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示TRAIL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然而DR5在介导TRAIL对动脉粥样硬化调节作用中的角色尚不清楚。我们培育了ApoE/DR5双敲小鼠。我们意外发现,敲除DR5基因并没有复制TRAIL敲除后的血管表型,相反,DR5敲除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轻。我们用外源性TRAIL处理ApoE敲除小鼠,发现TRAIL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这种作用在ApoE/DR5双敲小鼠中观察不到。 TRAIL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被CCL2加 CCL5的中和抗体所阻断。 TRAIL对小鼠单核细胞的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体外研究发现TRAIL可以通过DR5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刺激巨噬细胞凋亡,刺激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为了解释TRAIL和DR5敲除后相互矛盾的血管表型,我们推测在小鼠体内TRAIL可能还具有非DR5依赖的生物学作用。在DR5+/+和DR5-/-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我们用TRAIL刺激后进行了基因转录组的检测。我们发现TRAIL不但在DR5+/+细胞中引起了众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而且在DR5-/-细胞中也引起了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基因只有10%是与DR5+/+细胞重合的,提示TRAIL可能的确有非DR5依赖的作用。我们的结果首次提示DR5介导的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具有增强作用。

    作者:刘芳芳;程文;蒋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MKLR1过表达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观察CMKLR1过表达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制备携带大鼠CMKLR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12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12只;模型12只;转染12只,空转染6只。对照普通饮食;余高脂饮食;第1天转染组尾静脉注射病毒液100μL,空转染组注射空病毒液100μL,余注射PBS 100μL。分批处死空转染组评价转染效率。第8、12周,分批处死大鼠,留肝、脂肪组织。结果:(1)肝HE示:对照大鼠肝细胞条索清晰;模型组8周出现单纯性脂肪肝;12周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转染组肝病理程度比同期模型组轻。(2)模型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脂肪组织中CMKLR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染组比同期模型组显著增高( P<0.05);模型组大鼠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转染组比同期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1)高脂饮食12周成功建立了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2)脂肪组织中CMKLR1过表达可显著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刘近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AM3 A与FAM3 B调控网络失衡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FAM3家族包括4个成员:FAM3/B/C/D。在糖尿病小鼠及人肝脏中,FAM3A表达下调。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Akt并抑制FOXO1活性,缓解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 FAM3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并促使ATP合成分泌。分泌的ATP通过P2受体激活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细胞糖脂代谢。 FAM3A-ATP-Akt通路是不依赖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新糖脂代谢调控通路。胰岛素抵抗时,在胰岛β细胞中FAM3B受高血糖刺激表达分泌异常增加,其能抑制β细胞功能并加重肝脏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时肝脏中FAM3B表达增加,其抑制Akt并激活FOXO1,导致肝脏糖脂异生增加。我们发现一种小分子Compound X能激活肝脏FAM3 A表达,缓解高脂喂养及db/db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肪肝及肥胖。相比较,罗格列酮虽能缓解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症状,但加重脂肪肝及肥胖。 FAM3A 和FAM3B调控网络的失衡在肝脏Akt活性受抑制及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激活FAM3A及或抑制FAM3B以纠正它们之间失衡的调控网络,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策略。

    作者:杨吉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G蛋白RhoB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目的:已知低氧可以激活巨噬细胞,进而参与低氧导致的炎症反应。 RhoB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成员,其表达能被基因毒应激等诱导,但是RhoB是否参与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低氧对巨噬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及在炎症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基因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用Boyden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低氧可在原代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中上调RhoB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激活的JNK和ERK与低氧上调RhoB有关。干扰RhoB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低氧时RAW264.7细胞NF-κB的转录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产生,并可抑制细胞黏附和增加细胞迁移,表明低氧上调RhoB参与了低氧增加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促进其黏附和抑制其迁移的作用。结论:Rho-NF-κB通路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低氧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高翔;张明焯;王燕;苏杰;卢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P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目的:探索CP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随机抽取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为实验组(n=55),采用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抽取2个班为对照组(n=61),以传统教学为主。(2)教师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熟悉、思考过程。然后带实验组赴医院接触患者,体会患者病痛,增强学习责任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与患者互动,从中感受临床实际问题的复杂。随后开展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结果:问卷调查显示:98.2%学生认为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提高了学习责任感;91%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92.7%学生提高了听课效率,增强了求知欲;87.3%学生认为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期末测试平均成绩实验组(86.22±7.59)分,对照组(83.47±8.35)分,经U检验差异显著(P<0.05)。结论:C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临床阶段学习做好铺垫。也给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与临床实践相接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维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poB100和SREBP-1 c mRNA的影响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小鼠肝脏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 ApoB100)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灵芝孢子对于NAFLD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比正常组、NAFLD模型组、灵芝孢子预防组、灵芝孢子治疗组中肝脏ApoB100及SREBP-1c的mRNA表达。结果:ApoB100及SREBP-1c mRNA在模型组表达增高,而在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模型组肝脏中ApoB100及SREBP-1c 的表达明显增高;灵芝孢子预防及治疗小鼠NAFLD过程中对于其肝脏ApoB100及SREBP-1c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梁衍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BL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课外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但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枯燥地按教材讲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及科研实践严重脱节。再加之中医院校本学科教学时数少,有的学校只把它作为选修课,中医学生的西医基础相对薄弱等,使得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在中医院校处于尴尬的境地。鉴于此,教师正努力寻求适合中医院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eam-based learning,TBL)模式强调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倡导互助式和讨论式学习,其大的优势在于这种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在课外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我校开展了多种病理生理学相关课外TBL教学,以团队为基础开展“疾病专题论坛”活动、以团队为基础参加国家及省级科技挑战竞赛、以团队为基础撰写科研论文及参加论文比赛等,通过课外TBL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高原;王哲;井欢;王莹;潘茜;于丹;刘春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生物钟基因Clock通过调节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脂肪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Clock蛋白通过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的调节来促进细胞成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RNAi或Clock的高表达病毒载体,分别在3T3-L1中低表达或高表达Clock基因。 CCK-8检测细胞增殖,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细胞周期蛋白和Clock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lock蛋白对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Clock蛋白可以促进3T3-L1细胞的增殖;同时在Clock基因低表达的3T3-L1细胞和ClockΔ19小鼠脂肪组织中,促进细胞周期进行的关键调控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受抑制。低表达Clock基因的3T3-L1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量降低;ChIP结果发现Clock蛋白可与β-catenin、Dvl2(dishevelled 2)和c-Myc上游启动子结合,调控其转录激活,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以抑制Clock蛋白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Clock蛋白可以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来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并进一步抑制脂肪分化程序的启动,抑制细胞成脂。

    作者:朱珠;袁功盛;许利荣;陆超;李晓波;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尖吻蝮蛇毒PC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性及表达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影响,探讨PCA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UVEC,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F和vW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内TF和vWF mRNA的表达。结果:低浓度的PCA(<2.5 mg/L)对HUVEC活性和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减轻LPS引起的HUVEC生长抑制和形态改变;高浓度的PCA(>2.5 mg/L)可显著抑制HUVEC存活率并引起其形态改变。 PC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上清中TF和vWF的含量、细胞内TF及vWF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LPS损伤组各个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5);对于PCA+LPS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低浓度PCA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损伤;PCA可拮抗内毒素引起HUVEC的TF和vWF的表达;PCA可能通过这种拮抗作用来防治血栓性疾病。

    作者:桑金凤;周淑艳;季娜;张根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氧肺血管炎症反应是高原肺水肿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关键环节

    高原肺水肿( HAPE)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是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急、慢性高原病。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我们研究发现,不同时间(2~28 d)模拟高原低氧均可诱导小鼠肺组织中ICAM-1、E-selectin等细胞黏附分子(CAMs)表达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炎症介质Annexin A1、TNF-α、MCP1、IL-6等表达上调。细胞实验也发现低氧(1% O2)可直接上调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和表达,并增强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进一步研究发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 MKL1)可协同染色质重构蛋白Brg1/Brm及H3K4甲基转移酶复合物COMPAS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活化,从而调节CAMs的表达,影响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的聚集及肺血管炎症反应。上述结果说明低氧可直接诱导内皮细胞中CAMs基因的转录激活,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和循环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肺血管周围形成促炎微环境,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介导或促进肺血管收缩乃至肺血管结构改建,这可能是HAPE和HPH形成重要的共通的炎症机制。

    作者:高钰琪;高文祥;袁志兵;陈德伟;陈建;徐刚;张钢;生宝亮;刘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药物耐受性

    目的:研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离AML患者及对照MSC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阿糖胞苷药物处理,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超速离心提取MSC的外泌体( exosome),电镜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还将外泌体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骨髓单个核细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AML患者的MSC及其外泌体共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被药物诱导凋亡细胞的数量减少,细胞存活率增高。结论:AML来源MSC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有一定的药物耐受性诱导作用,外泌体可能作为载体在此过程中运输某些信号传递分子。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FAP是一种新型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治疗靶位蛋白

    目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是一种1型糖尿病治疗热点靶位自抗原。但是,GFAP自抗体与1型糖尿病表型之间的关联仍然不清楚。经过对GFAP自抗体效能评估,我们筛选出了适当的GFAP抗原序列并设计新型多肽疫苗对于1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结果:我们发现在1型糖尿病模型( NOD)小鼠,GFAP自抗体与空腹C多肽分泌呈负相关趋势。17周龄的NOD小鼠中阳性GFAP自抗体能呈周龄依赖性预测30周龄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另外,通过自抗体结合实验,我们从4种候选多肽中筛选出C4多肽有效结合糖尿病小鼠的GFAP抗原。每只50μg的多肽量注射NOD小鼠,成功抑制了血糖的升高和增加了空腹C多肽分泌。在胰脏病理学分析中,GFAP疫苗有效抑制了T 细胞对胰岛的侵入。为了清楚GFAP疫苗的机制,我们检测了T细胞活性和分化,通过IgG子类别检测和ELISpot方法,我们发现原始T细胞从毒性Th1细胞向体液反应Th2细胞方向分化。结论:GFAP是一种有效的1型糖尿病预测靶位点蛋白,为今后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方案。

    作者:庞正达;Hironori NAKAGAMI;Hiroshi KORIYAMA;Masayoshi HIGUCHI;Ryuichi MORISHITA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组蛋白H3 S10磷酸化改变的调控机制

    目的: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引起DNA损伤反应中组蛋白H3S10磷酸化改变及其上游调控机制。方法:分析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 N-甲基-N-亚硝基脲(MNU)暴露后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组蛋白磷酸化改变。通过上游激酶、磷酸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析明确调控机制。结果:MNNG和MNU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下调呈双相动态改变,与细胞周期变化无关。致癌物暴露后15 min即出现第1次下调,早于γH2AX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下调效应受PARP-1及Aurora-B通路调控。第2次下调发生较晚,在DNA损伤修复阶段持续存在,且不依赖于PARP-1,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结论:亚硝胺类致癌物暴露后组蛋白H3S10磷酸化可出现复杂的动态改变,其上游调控机制分别与PARP-1/Aurora-B和p53信号通路相关。 H3S10磷酸化下调参与致癌物诱导的DNA损伤反应。

    作者:陈凯琳;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表面涂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小鼠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