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源性钙网蛋白经FAK-F-actin通路减轻微波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徐菲菲;刘秀华;李玉珍;宋丹丹;刘蜜;陶天琪;李冬

关键词:外源性, 钙网蛋白, 通路, 微波辐射, 微血管损伤, 肌动蛋白, 磷酸化, 骨骼肌, 炎细胞浸润, 微循环观察, 微血管功能, 组织水肿, 脏器损伤, 血管组织, 细胞骨架, 物质测定, 微波损伤, 生物效应, 急性损伤, 分子机制
摘要:目的:当今社会微波的广泛应用及其生物效应引起医学关注,课题组前期证实遍布全身的微血管是微波损伤的重要靶点和影响脏器损伤、修复及预后的重要原因,本工作旨在探讨外源性钙网蛋白( calreticulin, CRT)对微波所致急性损伤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用KM小鼠于微波辐射前1天,腹腔给予重组CRT蛋白,辐射后1天行活体耳廓、骨骼肌微循环观察、血浆及骨骼肌活性物质测定、HE及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微波辐射可引起微动静脉管径变细、血流减慢、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急性广泛性微血管损伤,而外源性CRT明显减轻微血管损伤,血管组织FAK表达及FAK (Tyr397)磷酸化、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与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比例增加。结论:证实外源性CRT促进FAK(Tyr397)磷酸化,调节肌动蛋白排布,维持细胞骨架正常结构,改善微血管功能,减轻微波辐射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网络案例测验在病理生理学考核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程考试都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这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应该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将考核贯穿平时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已经连续3年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案例分析测验。根据讲授内容,将课程分成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考核。具体的考核形式是选择一个临床真实病例,提出相应问题(如病例中所涉及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等),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告,由老师判阅,4次报告成绩以20%计入总成绩。在学生提交完报告后,我们在网上公布正确答案及学生的报告,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正确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相互监督、防止抄袭。这种形式测验要求学生首先对学习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病理生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徐海;刘利梅;窦豆;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了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6种表达tau亚型的质粒瞬时转染N2a细胞,pEGFP空载体为对照。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48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质粒比,表达1N3R-tau降低细胞活性,其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1N3R-tau亚型可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表达1N3R-tau亚型诱导细胞周期S期阻滞,促使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结论:过表达1N3R-tau亚型通过诱导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使细胞出现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立;徐诚;王群;柯丹;张少华;曹福源;王建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试验在ICU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 G试验含量增高者13例,占总数的26%,G试验含量正常37例,占总数的74%。 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3例, G试验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2例,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G试验含量正常组( 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37.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0.5%。结论: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特异性强,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张格睿;万献尧;秦永新;代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及转录活性分析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进行转录活性分析,深入研究小鼠Omi/HtrA2转录调控发生的机制。方法:本实验构建覆盖小鼠Omi/HtrA2基因5’侧翼区(-1205 bp~+93 bp)区域的一系列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其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大鼠心肌细胞H9c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并进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小鼠Omi/HtrA2启动子在-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活性高,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HSF1、SP1、AP、p5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初步证实-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为CFL2启动子的活性区域。

    作者:刘丹;武烨;刘鑫;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DE5巯基亚硝基化增加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依赖的降解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介导的巯基亚硝基化(S-nitrosylation)对磷酸二酯酶5(PDE5)蛋白稳定性的影响,阐明衰竭心脏中PDE5表达增加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质谱分析和点突变的手段,检测PDE5发生S-nitrosylation的位点。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对细胞PDE5表达的变化。结果: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均可以检测到PDE5发生S-nitrosyla-tion,这种修饰发生在第220位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发生S-nitrosylation修饰后,PDE5的活力降低20%左右,并很快被泛素-蛋白酶体系降解,引起细胞内PDE5的表达上调。突变第220位半胱氨酸残基、过氧化氢预处理以及抑制sGC和PKG活力均可以抑制一氧化氮引起的PDE5表达下调。突变PDE5的磷酸化位点也有类似效果。反过来,在心肌细胞中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力或敲除NOS3均可以提高PDE5的表达。结论:S-nitrosylation能够引起PDE5的降解,而衰竭心脏中一氧化氮生物利用率的降低可能是导致PDE5表达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月;张萍;徐知遇;陈英杰;陆忠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WDR26过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缺血所致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目的:观察WDR26过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所致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克隆入WDR26ORF,转染H9c2心肌细胞株;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转染pcDNA3.1-WDR26);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模型;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缺氧后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及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WDR26过表达时可以促进H9c2心肌细胞缺氧时线粒体自噬;(2)WDR26过表达时可以促进缺氧所致的Parkin向线粒体聚集。结论:WDR26参与心肌细胞缺血所致的线粒体自噬,并且通过与线粒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影响PINK-Parkin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缺血过程中起到内源性保护作用。

    作者:赵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活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经claudin-4调控下颌下腺旁细胞途径的通透性

    目的:探讨激活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 mAChR )能否经调控紧密连接而促进下颌下腺的分泌。方法:跨上皮细胞电阻( TER)和旁细胞通透性实验评价紧密连接的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紧密连接的表达和分布;转染claudin-4 shRNA或cDNA观察claudin-4对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检测相关信号通路。结果:mAChR激动剂卡巴胆碱可降低下颌下腺细胞TER值,并增加旁细胞途径通透性。卡巴胆碱可下调claudin-4的表达和分布,但不影响其它紧密连接分子。敲低claudin-4可使卡巴胆碱降低TER值的作用消失;而在过表达claudin-4细胞中,卡巴胆碱仍能降低TER值和claudin-4表达。卡巴胆碱可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促进claudin-4丝氨酸磷酸化。磷酸化的claudin-4可与β-arrestin2结合,招募clathrin引起claudin-4发生内化,并进一步在胞浆中被泛素化降解。结论:激活mAChR通过ERK1/2/β-arrestin2/clathrin/泛素化途径下调claudin-4的表达,进而增加旁细胞途径的通透性。

    作者:丛馨;张艳;吴立玲;俞光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基因表达分析

    目的:建立高原肺水肿( HAPE)动物模型,研究其基因表达谱改变,探讨HAPE的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N)、常氧LPS组(LPS)、低氧组(H)和低氧LPS组(HL),建立HAPE动物模型。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细胞,采用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结果:通过检测肺组织形态学、湿干比和BALF总蛋白,表明HAPE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在肺组织, H组119个基因表达上调,80个下调;LPS组659个基因表达上调,1137个下调;HL组1027个基因表达上调,2016个下调。 BALF细胞中,H组135个基因表达上调,86个下调;LPS组158个基因表达上调,135个下调;HL组1171个基因表达上调,31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具有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趋化作用等生物功能,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系、细胞黏附分子等代谢通路。结论:低氧可促进LPS诱导的炎症、免疫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HAPE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高文祥;徐刚;陈德伟;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加强监管可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目的:探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以及同辈监督是否能提高杂合式PBL的课程质量。方法:345名二年级本科生和28个高年级学生导师纳入本研究。学生随机分为3组:(1)传统讲演式教学组(TC);(2)杂合式PBL组(h-PBL);(3)监督下的杂合式PBL组( h-PBL-st)。病理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基础知识测试、解决问题测试以及问卷调查。高年级学生导师完成一份5个问题的问卷调查来评估他们对受试者积极自主学习的看法。结果:与TC组相比,h-PBL组受试者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明显降低,而h-PBL-st可逆转此现象。在解决问题的测试中,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测试成绩,而h-PBL-st明显改善受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试者自评结果显示,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受试者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h-PBL-st对此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高年级学生导师自评结果显示,与h-PBL相比,h-PBL-st显著提高受试者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论:高年级学生指导下的杂合式PBL出现了功能失调,效果甚至会不如传统讲演式教学方法,而加强监管可有效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作者:赵玉男;戴建国;黄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TM/p53通路在杂色曲霉素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G2期阻滞中的作用

    杂色曲霉素( sterigmatocystin, ST)是一种致癌性真菌毒素,在人类食物中污染非常广泛。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T可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2期阻滞。普遍认为各种理化因素引发的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探讨ST诱发GES-1细胞G2期阻滞的机制,本实验研究了ST诱导的DNA损伤及损伤下游的ATM/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我们通过彗星实验检测到了ST引发的GES-1细胞的DNA损伤;同时发现了ATM及其下游分子Chk2和 p53的激活;通过ATM阻断剂咖啡因的预处理,我们发现咖啡因可以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和p53及下游分子的激活;另外,我们发现p53 siRNA转染至GES-1细胞可有效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的作用;ST还能诱导GES-1细胞凋亡。因此,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ST能够引起GES-1细胞的DNA损伤,并激活损伤下游由ATM/p53依赖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G2/M期相关调控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终诱导GES-1细胞发生G2期阻滞和凋亡。

    作者:张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辛伐他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p47pho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 SIM)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RIRI)大鼠肾脏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SIM 5、20、40 mg? kg-1? d-1( Sim-L、M、H)组。给药2周后,复制RIRI动物模型,于再灌后24 h摘取双侧肾脏,观察肾损伤程度(HE染色);检测肾组织p47pho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管腔扩张,上皮细胞胞浆空泡样变性、坏死。 Sim-M和Sim-H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 I/R组肾皮质p47phox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上调;与I/R组相比,Sim-M和Sim-H组p47phox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SIM可明显减轻RIRI,减少RIRI大鼠肾皮质p47phox蛋白的表达,表明SIM减轻RIRI大鼠肾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p47phox蛋白的表达、干扰NAD(P)H氧化酶生成通路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荆娇;牛丽静;王慧娟;苗智慧;夏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骨髓神经嵴源细胞对受损周围神经的修复作用

    目的:探究成体大鼠骨髓中神经嵴源细胞的获取,及对受损周围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富集骨髓神经嵴源细胞间充质球,分离单克隆球,检测长期增殖能力和神经嵴标志的表达,检测向施旺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和体外成髓鞘潜能。体外构建骨髓神经嵴源细胞为支持细胞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12周后进行行为学分析、电生理检测、荧光金逆行示踪试验、肌肉和神经的组织学观察。体外收集骨髓神经嵴源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处理氧糖剥夺损伤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检测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变化和细胞活力改变。结果:骨髓神经嵴源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具有良好的神经修复作用,其条件培养基可改善受损背根节神经元的活力和突起生长。结论:神经嵴源细胞可从骨髓获取并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潜在的自体细胞来源。

    作者:施海燕;李晓丽;易剑锋;郭可盈;高小东;李人杰;顾晓松;丁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促血管新生的新机制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小鼠模型,腹腔注射HSYA后,采用生存率分析、HE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HSYA的心肌保护与促血管新生作用。采用定量PCR检测核仁素和VEGF表达。采用Matrigel和划痕试验在细胞水平观察HSYA的促HUVEC管型形成与细胞迁移作用,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核仁素及VEGF表达。采用干扰RNA观察核仁素敲低后对HSYA促管型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整体水平:HSYA减轻缺血心肌损伤,表现为增加小鼠存活率[ HSYA (71.6%) vs saline (37.5%)],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塑,增加血管新生( CD31阳性细胞增加),促进心肌组织中核仁素和VEGFA表达。细胞水平:HSYA促进HUVEC管型形成和迁移,增加核仁素和VEGFA表达;核仁素敲低显著抑制HSYA的促管型形成作用,降低VEG-FA表达。结论:HSYA促进核仁素表达,调节VEGFA水平,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邹江;王慷慨;刘曼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BL暖场的体会

    暖场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后续案例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同学是否积极参与,老师能否把握引导作用,带领同学进行案例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好的暖场主要取决于带教老师,老师应尽可能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拘泥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灵活掌握,不拘一格:(1)简单常用的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姓名的来历或者家乡的特色,一般他们都会很乐意介绍,这样气氛很快就能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自然融洽的关系;(2)如果恰逢某个假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这个假期的活动安排,通过谈论一些有趣的见闻自然而然地拉近大家的距离;如果近期社会有某件热点事件发生,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借此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于已经有过多次PBL经验的学生,还可以设计几个面试场景,让他们以应聘者的角色进行自我推销,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为他们以后应对各种面试积累宝贵的经验。

    作者:王瑾瑜;徐海;李丽;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AM3 A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FAM3A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FAM3A是否介导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和结果:在IR小鼠肝脏中,PPARγ和FAM3A表达增加。利用siRNA敲减肝脏FAM3A后,行IR手术,相较于对照组,敲减FAM3A组血浆AST、ALT水平及氧化应激显著升高,肝脏坏死区域增加,炎症因子及促凋亡因子水平上调,抗凋亡因子下调。敲减FAM3A组小鼠肝脏ATP含量下降。进一步研究显示敲减肝脏FAM3A后,罗格列酮对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丧失。体外培养肝细胞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p-Akt并促使FOXO1出核降解,但被ATP受体拮抗剂PPADS和suramin阻断。罗格列酮能诱导Akt激活及FOXO1出核降解,并能被PPADS、suramin及FAM3A敲减阻断。结论:FAM3A通过增加ATP含量,激活P2R-Akt信号通路,促使FOXO1出核降解,从而在肝脏IR中发挥保护作用。 FAM3A介导了罗格列酮类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利用PPARγ激动剂激活FAM3A有可能成为缺血性肝损伤疾病的新干预策略。

    作者:陈真真;崔庆华;杨吉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促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在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 TGFBR3)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较高丰度表达的基础上,探讨TGFBR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以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检测体外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TGFBR3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超声和HE染色等方法检测心脏特异性过表达TGFBR3转基因小鼠中心肌肥厚表型,探讨TGFBR3促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TGFBR3在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在心脏特异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表现为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TGFBR3与β-arrestin2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复合物,并且通过共同调节下游信号通路中CaMKII的磷酸化促心肌肥厚的发生。结论:TGFBR3在体内外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升高,并且TGFBR3高表达可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与β-arrestin2存在复合物,共同调节下游CaMKII的磷酸化引起的。

    作者:娄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休克肠淋巴液通过抑制F-actin表达提高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透性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PHSML)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TAVECs)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 mmHg,1.5 h),液体复苏后,常规方法引流PHSML,分为0~3 h和3~6 h两个亚组;原代培养大鼠TAVECs并传代,检测CD31表达;分别观察4%和10%的PHSML对TAVECs形态(光镜、扫描电镜)和活性( MTT法)的影响,并以LPS作阳性对照;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PHSML对TAVECs跨细胞电阻( TEER)以及FITC-白蛋白透过率的影响;检测F-actin表达。结果:原代培养TAVECs呈CD31阳性表达;4%和10%的PHSML 0~3 h或3~6 h以及LPS均在不同程度上使TAVECs出现结构损伤与活性降低,TEER与F-actin表达降低,FITC-白蛋白荧光通透系数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可损伤TAVECs,增加TAVECs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F-actin表达有关。

    作者:郭亚雄;孙改霞;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