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73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王丽;李录英;陆齐;周平

关键词:小鼠乳腺癌,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野生型小鼠, 血管新生, 细胞条件培养基, 细胞生物学行为, 细胞原代培养, 黏附力, 微血管内皮, 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 肿瘤体积, 肿瘤大小, 运动, 血管形成, 形成能力, 侵袭, 检测, 基因敲除, 荷瘤小鼠
摘要:目的:探讨CD73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为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提供新靶点。方法:利用CD73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检测2种基因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力、黏附力、侵袭力、运动力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差异;建立CD73-/-和CD73+/+小鼠乳腺癌模型,在体观察CD73-/-和CD73+/+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及血管新生差异;蛋白组学检测CD73-/-和CD7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中差异蛋白。结果:CD7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侵袭、运动、血管形成数量明显高于CD73-/-小鼠,加入乳腺癌细胞条件培养基其现象更为显著;CD73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力;CD73+/+型小鼠肿瘤体积及早期肿瘤组织中血管新生能力明显大于CD73-/-型小鼠; CD73+/+型小鼠血管内皮细胞中β-actin表达明显高于CD73-/-型小鼠。结论:CD73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在乳腺癌生长早期CD73促进乳腺癌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D73调控β-actin有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了不同tau亚型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6种表达tau亚型的质粒瞬时转染N2a细胞,pEGFP空载体为对照。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48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质粒比,表达1N3R-tau降低细胞活性,其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提示1N3R-tau亚型可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表达1N3R-tau亚型诱导细胞周期S期阻滞,促使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结论:过表达1N3R-tau亚型通过诱导cyclin E从胞核向胞浆转移,使细胞出现S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立;徐诚;王群;柯丹;张少华;曹福源;王建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氢对脂多糖刺激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氢饱和盐水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PIM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结合肺泡耗竭灌洗和肺循环灌洗技术分离纯化SD大鼠PIMs,在用常规RPMI-1640培养基或含氢RPMI-1640培养基的情况下,用LPS(1 mg/L)刺激细胞一定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用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各细胞因子的浓度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浓度分别于LPS刺激后3和6 h达到高峰;选取各细胞因子表达高峰的时点观察含氢培养基对其表达的影响,发现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 LPS刺激PIMs后,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增高,分别于LPS刺激后2和3 h达到高峰,含氢培养基对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也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体外培养的大鼠PIMs,含氢培养基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1β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释放。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CX-CKR、VEGF-A及VEGF-C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ChemoCentryx趋化因子受体( ChemoCentryx chemokine receptor,CCX-CK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和C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80例和正常大肠组织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CXCKR、VEGF-A和VEGF-C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CX-CKR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X-CKR在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织( 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 P<0.01);而VEGF-A和VEGF-C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X-CKR在相关组织中的表达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结论:大肠癌中CCX-CKR低表达、VEGF-A和VEGF-C高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三者可作为预测直肠癌淋巴转移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直肠癌转移分子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孔露;梁品;贾玉杰;李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流剪切力在微小RNA转运介导的血管稳态调控中的作用

    施加于内皮细胞的血流剪切力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对血管稳态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重要影响。但这一力学信号由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传递机制待阐明。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microRNA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交互作用。我们推测:作用于内皮细胞的流体剪切力通过诱导流场特异性的microRNA分泌,调控平滑肌基因表达和表型转换以及血管功能。利用体外流体剪应力加载模型、共培养合并流体加载模型、小鼠血流扰流模型等研究系统,我们发现保护血管的层流和损伤血管的扰流可差异性地调控miR-126、miR-143/-145、miR-155等microRNA的分泌;层流抑制miR-126的分泌,扰流则促进其分泌,其机理涉及剪切力对分泌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转位的调控;内皮细胞分泌的miR-126可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去分化表型、促进小鼠颈总动脉新生内膜增厚。研究结果确认了胞外microRNA在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增进了对动脉硬化发生机制的了解。

    作者:朱娟娟;Yi-shuan LI;钱煦;周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BL暖场的体会

    暖场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后续案例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同学是否积极参与,老师能否把握引导作用,带领同学进行案例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感。好的暖场主要取决于带教老师,老师应尽可能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拘泥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灵活掌握,不拘一格:(1)简单常用的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姓名的来历或者家乡的特色,一般他们都会很乐意介绍,这样气氛很快就能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自然融洽的关系;(2)如果恰逢某个假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这个假期的活动安排,通过谈论一些有趣的见闻自然而然地拉近大家的距离;如果近期社会有某件热点事件发生,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借此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于已经有过多次PBL经验的学生,还可以设计几个面试场景,让他们以应聘者的角色进行自我推销,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为他们以后应对各种面试积累宝贵的经验。

    作者:王瑾瑜;徐海;李丽;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通过KDR/mTOR/miR-640/HIF1 A途径促进血管新生

    硫化氢( H2 S)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新生的气体信号分子。本实验中,我们证实了H2 S在整体实验和体外实验中均能够促进血管新生。 MicroRNAs是一类小的、保守的非编码RNA,能够在缺血性损伤和肿瘤形成过程中调节血管新生。经NaHS ( H2 S供体)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R-640水平显著下降;过表达miR-640阻断H2 S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同时,双萤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HIF1A是miR-640的一个直接靶基因,常氧条件下H2 S升高HIF1A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活性,而敲低HIF1A阻断H2 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H2 S通过KDR-mTOR途径调节miR-640和HIF1A。 miR-640可能是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一个治疗靶点。

    作者:周瑜;张彩彩;李杏辉;王铭洁;陶蓓蓓;朱依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目的:观察自然衰老大鼠中硝化应激对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衰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3月龄、9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各自给予过氧亚硝基( peroxynitrite, ONOO-)清除剂( FeTMPyP)组。 Weastern blot检测肝脏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水平;离体动脉血管环灌流,观察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的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3-NT水平升高,提示出现明显的硝化应激反应,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降低3-NT水平;衰老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较青年和中年大鼠显著下降,采用FeTMPyP干预可明显提高衰老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论:外周内皮祖细胞减少参与了硝化应激引起的衰老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孙琪;董玉;王环愿;焦昆;刘慧荣;王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RSK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S6激酶(ribosomal S6 kinase,RSK)2属于Ras-MAPK下游通路的90 kD的RSK家族,该家族包含4个成员( RSK1~4)及2个结构同系物MSK1/2。 RSK家族的成员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75%~80%的氨基酸序列是一致的),只有2个激酶功能域不同。尽管结构相似,它们在组织内的分布及功能却不尽相同[1],而本文主要介绍 RSK2。RSK2的发现起始于它的基因缺陷会导致科-勒二氏综合征( Coffin-Lowry syndrome,CLS),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后来深入的研究发现, RSK2是ERK1/2直接的下游底物,RSK2一旦被激活就会转入到核中磷酸化多种核蛋白,从而调控细胞的多项生命活动包括细胞的增殖、周期、转化等。近几年有不少研究证实RSK2的蛋白水平在恶性肿瘤及组织中较正常细胞及组织明显偏高[2],而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靶向RSK2的抑制剂。由此可见,RSK2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抗癌靶标。本文主要就RSK2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及现有抑制剂展开介绍。

    作者:陈康杏;王籽又;黄燕霞;钟承志;李凯恒;黄遵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操作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肝蒂骚扰,不夹闭;模型组行肝门阻断,阻断入肝70%的血流,单纯缺血90 min后开夹。9周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黏蛋白( LN)及透明质酸( HA)、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取部分肝组织制备匀浆,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水平,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N、HA、AST及ALT水平明显升高( P<0.05),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的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可见纤维增生。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

    作者:秦燕;苏娟;刘俊萍;刘仁贵;崔学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锶矿泉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过程中饮用含锶矿泉水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含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的混合饲料喂养,复制高尿酸模型。随后将高尿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测定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大鼠肾功能较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好(P<0.05),肾结构损伤较轻。结论:含锶量为4mg/L的锶矿泉水可明显减轻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造成的肾损伤作用。

    作者:陈蓉;万英;李著华;冯志强;赵成涛;左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原合酶激酶3β参与饮食限制促进Tg2576小鼠神经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在AD病人脑内增加神经发生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饮食限制( DR)能够增加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神经发生,而机制不明。为明确饮食限制促进3×Tg-AD小鼠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阐明GSK-3β激活在饮食限制促进神经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我们合成了降低小鼠GSK-3β表达的shRNA,并将其连接入慢病毒转染载体,注射入小鼠双侧海马DG区,小鼠饮食限制或正常饮食12周。结果发现:限制饮食后血糖明显下降,恢复饮食后血糖回到正常,饮食限制能够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饮食限制可明显增强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促进海马DG区神经发生,并增强GSK-3β活性,而降低GSK-3β的表达后,新生神经元的数量减少;饮食限制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增强AMPK活性;而GSK-3β活性升高可能通过增加CREB的表达。结论:饮食限制通过激活GSK-3β进而增加海马DG区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PI3K/Akt通路,也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GSK-3β的激活,并进一步增加CREB的表达和活性。

    作者:魏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类金属离子效应相关嗅觉受体的机制研究

    嗅觉受体是生物体感知外界气味的第一级反应元件。本课题组之前发现铜离子参与的小鼠嗅觉受体MOR244-3的活化反应,报导了嗅觉受体是金属蛋白的假设。然而,嗅觉受体的金属效应是否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普遍意义以及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具有金属离子效应相关的嗅觉受体,目前还尚未获得证实。本课题组利用嗅觉受体的异源表达系统筛选获得人类嗅觉受体ORXXX为叔丁基硫醇( TBM;IUPAC:2-methyl-2-propanethiol)的特异性受体,且在ORXXX与TBM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铜离子会大大地提高ORXXX对TBM的反应。接着,通过检测各含硫化合物在ORXXX上的反应,我们发现只有短链硫醇类化合物在铜离子参与的情况下可以活化ORXXX。为了进一步比较金属离子参与ORXXX与MOR244-3活化的异同,我们在MOR244-3上检测了上述短链单硫醇类化合物的反应,发现MOR244-3与ORXXX具有明显的反应图谱差异,表明由铜离子介导的气味分子活化MOR244-3与ORXXX的反应机理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研究首次证实了金属离子在人类嗅觉感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李生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生物钟基因Clock通过调节前脂肪细胞增殖抑制脂肪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Clock蛋白通过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的调节来促进细胞成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RNAi或Clock的高表达病毒载体,分别在3T3-L1中低表达或高表达Clock基因。 CCK-8检测细胞增殖,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细胞周期蛋白和Clock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lock蛋白对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Clock蛋白可以促进3T3-L1细胞的增殖;同时在Clock基因低表达的3T3-L1细胞和ClockΔ19小鼠脂肪组织中,促进细胞周期进行的关键调控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受抑制。低表达Clock基因的3T3-L1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量降低;ChIP结果发现Clock蛋白可与β-catenin、Dvl2(dishevelled 2)和c-Myc上游启动子结合,调控其转录激活,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以抑制Clock蛋白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Clock蛋白可以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来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并进一步抑制脂肪分化程序的启动,抑制细胞成脂。

    作者:朱珠;袁功盛;许利荣;陆超;李晓波;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表面涂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小鼠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