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陈阳阳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程度及目前临床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现状,为开展伤口湿性愈合理论教学及提高临床伤口护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四川省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262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对伤口湿性愈合概念、湿润环境、湿性愈合的优点、适应证及常用的湿性愈合敷料这5个方面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构成比等进行统计描述,用 Wilcoxon法和Kruskal-Wallis H法等进行统计推断。结果 ICU护士湿性愈合知识得分中位数为26.0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10.25分,1.9%的护士完全不了解湿性愈合理论相关知识,8.4%护士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一半以上护士的湿性愈合护理实践认知较差。48.5%的护士近一次获取相关知识是在1个月时间内,获取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同事之间的交流。结论 ICU护士对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认知情况并不理想,临床伤口护理实践中需要不断增强伤口愈合知识的培训教育,更新观念,以提高临床伤口治疗水平。
作者:刘欢;宁宁;田永明;徐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四子散熨敷手太阴肺经上肢段预防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术前桡动脉痉挛的效果。方法将63例经桡动脉路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术前护理及鞘管置入后即时注入普通肝素3000 U及生理盐水7 mL+硝酸甘油200μg+利多卡因50 mg(鸡尾酒舒张血管疗法)扩张桡动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30 min予四子散熨敷术侧上肢段手太阴肺经至手术开始。结果两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应用四子散熨敷术肢手太阴肺经,能有效预防桡动脉痉挛,促使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诊疗操作更顺利。
作者:吕丽芬;谢幸华;梁宝珊;林卫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总结22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膀胱痉挛的预防和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预防膀胱痉挛的准备;术后耐心指导患者如何应对膀胱痉挛的方法,保持膀胱冲洗管道通畅,调整持续膀胱冲洗液的速度和温度等。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痉挛58例,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膀胱痉挛症状减轻。
作者:黎向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自身预防保健意识和生活行为方式,对其产生维持健康动机起到促进作用。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正是一种能够促使患者自觉改变其行为和情绪的有效方法。它是由Miller 于1983年首次提出,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着眼于改变患者内在动机,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和解决患者矛盾情绪目标的咨询方法[1]。访谈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坚持表达同情(expressing empathy)、维持自我效能(supporting self-efficacy)、回避抵抗(rolling with resistance)、彰显差异(developing discrepancy)4大原则,经过评估、讨论、总结3个阶段,鼓励患者参与自身的治疗和提高自我效能[2-4]。随后,Rollnick对动机性访谈的方法和技巧做出了详细的阐述[5-6]。目前,常用的访谈技巧包括OARS(O-open-ended questions、A-affirmations、R-reflective listening、S-summaries,开放式提问、认可、反馈式倾听、总结)和意愿标尺(readiness ruler)2种[7-8]。笔者从应用领域、访谈人员、访谈对象、实施效果与评价指标等方面阐述动机性访谈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涂骁玲(综述);唐世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蓝科肤宁湿敷对化疗药物致化学性静脉炎的防护作用。方法将74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单、双日分为两组:蓝科肤宁组41例采用蓝科肤宁湿敷进行干预,喜疗妥组33例采用喜疗妥外涂进行干预。干预前后,两组均观察血管外观变化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并评估血管的清晰度、充盈度及弹性;并评估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蓝科肤宁组静脉炎发生率10%,喜疗妥组静脉炎发生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的清晰度、充盈度及弹性方面,蓝科肤宁组均高于喜疗妥组(P<0.05);蓝科肤宁组疼痛患者少于喜疗妥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蓝科肤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对化疗药物致化学性静脉炎均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但蓝科肤宁湿敷更容易被患者接受,防护效果优于喜疗妥外涂。
作者:徐亚楠;陈湘玉;袁玲;杨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五行情绪护理方案对ICU清醒患者的调节效果。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清醒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以五行护理方案干预,对照组(32例)以常规心理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分别于入院第2天、干预后第7天,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及医院睡眠问卷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明显下降,医院睡眠问卷得分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五行护理方案能有效调节ICU清醒患者的常见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
作者:卢桂芳;张国龙;邱秀娉;黄双艺;李映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总结1例因溺水致溶血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血小板低,血管活性物质均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风险性很高,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患者采取的是无肝素抗凝治疗,又要警惕凝血的发生,细致有预见性的观察及科学的护理方法是其治疗护理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时期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支持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汕头2家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临床确诊为脊髓损伤并伴有躯体功能障碍的5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于受伤后7 d内、受伤后1个月、3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组脊髓损伤患者受伤后7d内、受伤后1个月、3个月焦虑、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心理状态转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社会支持评分减低。结论受伤早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为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早期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康复期患者尤其是出院后患者是社会支持弱势群体,应将康复护理延伸到患者出院后,以促进患者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重新回归社会。
作者:李晓莲;肖智真;张虹;叶慧婕;肖育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12月针灸科门诊温针灸治疗过程中39例患者发生皮肤烫伤的原因有:健康教育效果欠佳,患者依从性差;缺乏专业培训、操作不规范,防护用具使用不当,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知识缺乏致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缺乏配合;对艾柱质量和治疗环境重视不够等。在护理工作中针对温针灸治疗过程的特点,在点燃、燃烧、燃烬、后续4个阶段中,第2、3阶段尤其第3阶段易出现烫伤,应重点做好防护护理,深化宣教,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缓解焦虑、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温针灸治疗的依从性及对温针灸治疗的配合;重视对新护士的专业培训;正确、合理、有效的使用温针灸烫伤防护板;重视温针灸治疗结束后的局部热效应观察等,防止和减少烫伤事件的发生,保证温针灸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庄君贤;刘牧军;钟印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症状体验与希望水平的状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98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应用MD Anderson消化道癌症症状调查量表和Herth希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组症状强度为显著的5个症状依次是:疲乏(6.38±2.15)分、疼痛(6.03±1.73)分、口干(5.89±1.92)分、睡眠不安(5.85±1.24)分、胃口差(5.12±1.33)分,给患者的一般活动、工作、走路、生活乐趣造成中度及以上水平的困扰;本组患者希望总均分为(37.01±4.91)分,中等希望水平组36例(36.7%),高等希望水平组62例(63.3%);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各维度与症状体验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症状体验强烈,给患者造成较大困扰;患者症状体验与希望水平负相关,提示临床护理工作应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出现的症状,并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促进康复。
作者:李淑霞;刘蓓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破裂患者,都有难治性高血压、持久的疼痛、主动脉破裂、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临床表现,随时有出血不止或心包填塞的危险。认为有效控制疾病、使患者达到腔内隔绝术手术指征,是医疗和护理的难点;护理重点是做好术前管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术前管理包括:限制饮食和卧床制动,连续性疼痛评估,严密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监测以及急性期病情观察;术后加强胸腔流和伤口换药护理,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预防围术期并发症。2例行腔内隔绝术获得成功,未发生术后并发症,住院13、15 d出院。
作者:朱莲香;汤春宜;王丽姿;董珺楠;邵静;曹雪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3年11月新统计,《护理学报》影响因子位居2012年统计年中18种护理学学科期刊的第3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及对本院控烟认知情况,为本院制定科学合理的控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吸烟及对医院控烟情况调查表》,对本院1286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院住院患者总吸烟率为40.70%,男、女性吸烟率分别为65.04%和5.87%;60.00%以上患者对烟草的危害认识错误;60.00%以上调查对象认为医院内应该设置吸烟区、对在非吸烟区吸烟者进行罚款是合理的、医院禁烟标志及宣传不够充分;38.58%的不吸烟者在院内曾暴露于二手烟;33.90%患者曾在医院内见过医务人员吸烟,16.56%的患者见过医务人员当着患者的面吸烟;67.32%患者见过医务人员劝阻他人在非吸烟区吸烟;17.81%的患者见过医务人员向患者宣传吸烟危害;88.02%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应该是拒绝吸烟的榜样。结论本院住院患者吸烟情况较为严重且对吸烟相关知识掌握较差;本院控烟效果有待提高,控烟措施有待加强;加强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控烟教育培训,降低医务人员吸烟率,发挥医务人员表率及示范作用。
作者:江小运;陈翠洁;陈芳;李斌;招秋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分段式灌注开塞露治疗孕妇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56例发生便秘的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分段式灌入开塞露50 mL,对照组采用普通方法从肛门挤入开塞露50 mL,观察两组患者灌注开塞露30 min后能否成功排便,开塞露外漏情况,便感强弱。结果观察组65例孕妇灌注开塞露30 min后排便,对照组仅有42例;观察组27例发生开塞露外漏,对照组有68例;观察组24例孕妇出现强烈便意感,对照组有5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一次性吸痰管分段式灌注开塞露治疗孕妇便秘,效果显著。
作者:廖新阳;许士海;蒋玉蓉;宋奇;黄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运用鱼骨图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流程因素等方面,分析在各输液环节上出现的护理缺陷及护理不满意方面,结果找出引起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不高的主要问题是:流程因素,流程设计全用文字描述,不够简练、细致,且指引不够明确,此为根本原因;沟通因素,护士的沟通告知不足;培训因素,现场执行培训不够。立足根本原因制定优化输液各环节流程,如门诊输液告知、接单接药、核对备药、加药、输液等;加强与患者沟通;加强护士培训,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护理等,提高输液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提高了医院观察输液室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使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由之前的87.15%提高到95.10%。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门诊输液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杰;唐晓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总结19例肠造口新生儿术后护理经验,包括:密切监测肠造口患儿术后体温变化,注意保暖;观察呼吸情况,保持气道通畅;注意腹部体征,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记录引流液性质;重视造口肠管血液循环变化,警惕肠管缺血坏死;维持内环境、水电解质平衡,合理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做好造口及其周围皮肤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指导,可为二期造口还纳术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本组19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余18例患儿病情稳定带造口出院,择期行根治手术。
作者:陈赢赢;郑色秋;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在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进行护理人员培训,应用癌痛评估表和心理痛苦筛查量表。包括:对新入院患者提供简单疼痛评估,对存在疼痛的患者,由疼痛治疗护士应用自制的3种疼痛评估量表,对其进行详细疼痛评估,及时准确给予疼痛治疗;通过积极预防及处理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疼痛控制率。对新入院患者,应用心理痛苦温度计和问题列表,进行心理痛苦筛查,以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的,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黄钦;陈阳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总结1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要点。通过治疗前的谈话,使患者知晓细胞免疫治疗的意义、效果、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使用无痛穿刺技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控制细胞回输速度,及时处理保存不能及时回输的细胞,保证治疗安全;规范细胞回输流程,使细胞足量回输,保证治疗的有效性。本组除2例出现畏寒、高热反应外,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细胞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陈晓薇;周春兰;刘梅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