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王卫光;沈君

关键词:鼻窦炎, 霉菌, 电子计算机断层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1例,其中曲菌病6例,毛菌病3例,隐球菌2例,回顾性分析它们的X线、CT表现.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点为:①单侧发病;②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③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CT值较高,45~85Hu,内可有小砂粒状、线团状钙化;④鼻窦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伴增生.结论霉菌性鼻窦炎X线表现无特异性,而CT则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19个卵巢畸胎瘤的CT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9个畸胎瘤中,17个见脂肪密度区.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中,14个边缘光滑,11个有浮球征或畸胎结节,1个见脂液平面,12个见囊壁钙化. 2个恶变成熟囊性畸胎瘤均为囊实性肿块,囊壁不规则增厚,肿块边缘不规则,囊内见条索状厚间隔和散在钙化及小片状脂肪密度影.1个未成熟畸胎瘤为实质性肿块,边缘浅分叶状,内见散在小钙化灶和脂肪密度影以及盘曲带状稍低密度影,后者镜下为脑组织.结论卵巢畸胎瘤CT能作出正确诊断,囊壁不规则增厚和/或囊内出现厚间隔是其恶变的征象.实质性肿块伴有脂肪和/或钙化影为未成熟畸胎瘤重要征象.

    作者:梁宇闯;龙晚生;张朝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1例,其中曲菌病6例,毛菌病3例,隐球菌2例,回顾性分析它们的X线、CT表现.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点为:①单侧发病;②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③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CT值较高,45~85Hu,内可有小砂粒状、线团状钙化;④鼻窦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伴增生.结论霉菌性鼻窦炎X线表现无特异性,而CT则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卫光;沈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配合

    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自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应用此疗法治疗15例患者获得成效。治疗过程中护士对患者的术前后护理、术中配合非常重要,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新技术得以顺利开展、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作者:罗燕玲;刘幼方;龙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钼靶X线放大摄影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钼靶X线放大摄影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普通钼靶X线摄影及钼靶X线放大摄影的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在显示病变方面的差异.结果钼靶X线放大摄影在显示肿块的毛刺、分叶、钙化方面明显优于普通X线摄影,在显示乳腺癌的间接征象方面也优于普通钼靶X线摄影.结论加做钼靶X线放大摄影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精确性.

    作者:王海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中脊髓造影在AF治疗胸腰段骨折并不全瘫中的应用

    目的在后路椎弓根系统(AF)手术中,通过术中脊髓造影,根据造影结果为AF矫形后是否作椎板切除减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胸或腰椎骨折并不全瘫病人中,行AF内固定后,术中采用依索显作脊髓造影加拍床边片,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压.结果12例病人中11例疗效满意,术后恢复达E级,1例腰4右侧神经根已压断不能修补.右胫前肌肌力0级,术后恢复达D级.结论在AF内固定中,通过术中脊髓造影,可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减压,从而避免盲目减压导致椎体结构破坏引起后遗症.

    作者:郭建恩;卓新明;刘先银;何仲佳;曾昕明;王伟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内CT表现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帝腺功能减退症的颅内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实验室和临床确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内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头部CT平扫显示两侧大脑半球皮层下区和基底节区广泛散在小斑片高密度钙化灶,CT值78~216Hu,其中大脑基底节钙化以壳核钙化早、范围广和程度重,典型者呈“倒八字”征;大脑皮层下区钙化主要位于额顶叶,呈大致对称多个小斑片状或小弧形高密度影,周边伴有“星芒状阴影,我们称之为“星火样”钙化。结论CT能正确反映本病颅内钙化部位、范围和程度,壳核“倒八字”样钙化和大脑皮层上区对称性“星火样”钙化是重要影像特征,对了解病变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卓永;梁宇闯;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巨块型肝癌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后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PEI)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先行TOCE,2周后再行2~3次PEI.结果18例患者6、12、24、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4.4%、22.2%、11.1%.结论TOCE后PEI是进一步提高巨块型肝患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应和;李良;梁文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微导管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并栓塞治疗肺癌的价值.方法对照组(A组)30例中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实验组(B组)30例中晚期肺癌使用3F微导管行肺癌靶动脉的灌注+栓塞(BAI+BAE).药物:卡铂、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栓塞剂:超液化碘油.结果A组肿块明显缩小者40%,部分缩小者48%,无变化12%,总有效率88%;B组肿块明显缩小者83%,部分缩小者17%,总有效率100%.结论BAI+BAE较单纯BAI能明确提高疗效,使用3F微导管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丙丁;姜杰;熊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血管畸形并异位妊娠一例报告

    子宫血管畸形很少见于文献报道,合并妊娠者更为少见,我院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8岁.1年前出现月经量增多,但周期正常,4个月前因阴道大出血入某院治疗,B超检查子宫输卵管未见异常.妇科作子宫内膜诊刮提示:宫内膜炎,腺体呈晚期增生.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仍较多.1周前突然右下腹痛并阴道大出血到我院就诊.妇检:双侧附件均可扪鸡蛋大小之包块各一个,其中右侧包块与子宫相连;宫体稍增大,其余无异常.

    作者:冯阳宁;徐梓榕;冯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空肠神经鞘瘤并出血一例报告

    患者男17岁,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黑便,量中成形无恶心、呕吐、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在当地按胃或十二指肠炎症治疗,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多次反复发作体查:腹平软、无玉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余各系统未见异常.患者既往健康,元任何病史。

    作者:陈文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SA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附15例分析)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均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腹部内脏血管造影.对造影中采集的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结果15例中阳性12例,阴性3例.12例阳性者包括动脉瘤2例,肿瘤2例,血管畸形4例,原因不明造影剂外溢4例,其中2例经血管内注入垂体后叶素后止血.结论出血期行急诊DSA,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或确定出血部位,且对血管病变较内窥镜、钡剂造影有更大的价值.

    作者:李荣洲;林友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FAM方案经动脉灌注与静脉注射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FAM方案动脉灌注与静脉注射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FAM方案,剂量基本一致,其中动脉灌注组22例,静脉化疗组21例.结果动灌组完全缓解率18.2%(4/22),总有效率68.2%(15/22);静化组完全缓解率9.5%(2/21),总有效率38.1%(8/21).两组间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骨髓抑制动灌组68.2%(15/22),静化组80.9%(17/21),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动脉灌注FAM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能显著提高疗效而不增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登云;麦大海;何志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性左肺缺如一例

    笔者搜集了先天性左肺缺如1例,就其影像表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9岁.既往足月顺产,半年后发现胸廓畸形,随年龄增长,左侧胸廓逐渐塌陷.生活学习如正常人,日常活动无呼吸困难表现.院外多次就诊,均诊断为:左肺不张或发育不全.我院胸部平片显示:左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心脏左移,胸腔密度均匀致密,无支气管和血管纹理,仅胸腔上部见气体影,左侧横膈抬高,膈面显示不清(图1).脊柱胸段侧弯畸形,胸腰椎未见半椎畸形.超声检查双肾未见异常.钡餐透视未见膈疝及胃肠道畸形.心电图未见异常表现.肺功能检查提示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进一步行螺旋CT扫描,见纵隔及心脏完全疝入左侧胸腔,左肺完全缺如,右肺代偿行肺气肿并形成肺疝,部分扩张的右肺经纵隔前方凸出至左胸腔上部.三维重建观察(Lung-SSD),左肺及左主支气管完全缺如.(图2~4)

    作者:朱俭;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分析

    目的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6例(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腹部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无特异性,大部分(11/13)病灶在超声上为高回声,8/11个病灶CT表现为含脂肪的混杂密度肿块,10/14个病灶内见T1WI、T2WI上高信号的脂肪组织.结论CT、MRI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有赖于检出病灶内脂肪成分,而超声、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的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杨灼培;刘庆余;梁碧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进静脉尿路造影术的探讨

    我科于1996年9月始至1999年6月底,在航?000mA高清晰度闭路电视X线机条件下,进行静脉尿路造影术共2456例,做到了该检查过程的动态观察,并适时摄片,在造影剂应用,投照体位、压迫方式及拍片时间等方面,较传统静脉尿路造影术方法有一定的改进,提高了拍片工作质量,减轻了受检查者的痛苦.本文将改进后的一些方法作此介绍.

    作者:练里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经导管子宫动脉注射碘油平阳霉素乳剂栓塞治疗,其中5例于栓塞后1~3周行全宫切除或肌瘤剔除术,标本送病检.另33例随访3~6个月,主要观察症状改善及肌瘤大小与子宫体积变化.结果总的症状改善率90.6%(39/32),其中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占90.3%(28/31),下腹部、腰腿胀痛消失占83.3%(25/30),尿频、尿急等压迫症状消失占45.57%(5/11).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1.3%,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0.6%.手术标本病理观察,碘油仅分布于肌瘤组织,栓后2周肌瘤出现点状坏死,3周出现大量片状坏死,而正常子宫肌组织未见异常.TUAE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AUE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而且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娟;左约维;陈晓明;胡小平;林华欢;罗鹏飞;洪淡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嗅神经上皮瘤MR表现一例报告

    患者,男,74岁,一周前因左侧鼻息肉而行息肉摘除术.术后5d即出现精神状态改变,胡言乱语,无寒战、头晕、头痛、无四肢抽搐等.于当地医院就医,行头颅CT检查时发现左额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遂来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成艺;范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部炎性肿块的X线分析(附36例报告)

    本文报告3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肿块的临床和X线表现,讨论了本病的X线诊断、鉴别诊断.根据其边缘、内部结构、大小、特殊征象,进行动态观察,认为:肺部炎性肿块早期表现边缘浅淡或模糊,有较多的细长毛刺,亚急性及慢性期边缘光滑、锐利、僵硬平直,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同时认为末梢支气管粘液潴留形成痰栓是病理原因之一.

    作者:黎强;卢飞城;曾耀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脏原发肿瘤中央疤痕的病理基础及其影像学价值

    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肿瘤中央疤痕的病理学改变和影像学表现,对不同类型的原发肝肿瘤中央疤痕的出现几率、组织病理学基础及CT、MRI表现的异同进行了叙述,为原发肝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提供一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肿瘤自身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可以更准确地对原发肝肿瘤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贾洪顺;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价值(附14例分析)

    目的评价主动脉夹层MRI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14例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了心电门控、胸部压迫屏气法,应用SE、VE序列摄入轴位及左前斜位相.结果14例均获得满意检查结果.其中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4例.分析图像可识别主动脉夹层真假两腔、内膜瓣、破裂口的起始部及附壁血栓.结论MRI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及时、准确、全面、无创伤,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及时为临床提供明确信息.

    作者:王化敏;程若勤;金红花;时成刚;吴予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