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璠;朱鸣镝;程映华;茅天;樊健
目的介绍掌侧型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腕掌侧切口,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应用AO-T型钢板内固定,无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无切口感染,平均骨愈合时间8周,功能评定优.结论掌侧型Barton骨折应用AO-T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无需外固定,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师玉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介绍应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方法对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68例(89侧)患者采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该切口为纵行、位于鱼际纹尺侧2~3mm、长约2.0~2.5cm,近端不超过远侧腕横纹.结果经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拇短展肌肌力、握力、捏力、皮肤感觉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在统计学极具显著意义(P<0.001).本组无任何神经血管并发症,无1例出现腕掌部瘢痕疼痛.结论本切口具有安全、损伤小、直视下松解腕管并同时可行正中神经内松解和尺管松解、手术瘢痕小等诸多优点,是腕管松解术的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术入路.
作者:刘璠;朱鸣镝;程映华;茅天;樊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报告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在桡骨茎突掀起一1.5cm×0.5cm×0.5cm的骨瓣,植入沿舟骨纵轴跨越骨折线所凿出的同等大小的骨槽,对15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有5例患者的舟骨近端骨折块已发生缺血坏死.结果15例患者舟骨骨折全部愈合,其中5例近端已缺血坏死的舟骨骨折块又重新成活,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术后随访2~5年,患者腕关节活动良好,腕背伸时无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结论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及近端骨折块缺血坏死,操作简单,治疗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寅;郭强;王丹;张云涛;李庆泰;陈山林;栗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前有中度的证据支持使用螺钉内固定代替石膏制动治疗无移位舟状骨骨折.和接受石膏制动的患者相比,采用螺钉内固定的患者骨愈合时间短,恢复工作的时间更早.但能否有效工作,以及早期恢复工作是否会导致任何功能受限,这点尚不清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是在影像装置引导下,将骨水泥通过椎弓根途径注入压缩骨折或破坏的椎体内,目的是止痛和稳定、重建病变椎体,具有微创、并发症低等优点,PKP还有增加椎体高度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充填材料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评价了不同充填材料、不同充填量以及材料在椎体内的分布等对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目前PVP和PKP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在手术操作、充填材料等方面发展的方向.
作者:刘宏建;杜靖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坐骨神经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其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15犬分成去细胞同种神经组(实验组)6犬、自体神经组(对照组Ⅰ)6犬、新鲜同种神经组(对照组Ⅱ)3犬.右侧坐骨神经造成5.0cm长缺损,以上述三种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行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再生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在运动功能恢复,踝关节运动步态,小腿三头肌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移植段内新生轴突、血管及雪旺细胞,远端胫神经内有髓神经纤维及靶肌肉运动终板等方面非常相似.对照组Ⅱ神经功能始终无恢复,移植段被吸收.结论化学去细胞同种神经移植物修复犬粗大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近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5月~2001年5月我科收治的25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平均随防时间为10个月,根据Baird等评分标准,优17例,良4例,总体优良率为84%.结论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佳,尽可能采用内固定治疗,尽量避免一期关节融合术.
作者:黄继锋;黄卫兵;夏平光;徐峰;刘曦民;王庆;陈庄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两种颈椎失稳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新鲜人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值后,制成三柱损伤和前柱损伤模型.按顺序依次测四种内固定技术下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AP),②前路自锁钢板+后路侧块钢板(OP+AP),③前路自锁钢板(OP),④椎弓根螺钉钢板(TP).结果三柱损伤模型中OP及AP在侧弯及旋转上达不到正常的稳定度.OP+AP及TP在各向运动上达到稳定.前柱损伤模型则四种技术在各向运动均能达到稳定.两种模型中,AP稳定性强于OP,而弱于OP+AP及TP,后两者间相似.结论OP可以稳定前柱缺损模型但不能稳定三柱损伤,不支持单纯前路钢板在临床颈椎三柱损伤中的应用;AP稳定性较高,但仍不能稳定三柱损伤模型;OP+AP稳定性强;TP固定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稳定性更强,基本上达到OP+AP固定后稳定度.
作者:夏军;顾昕;黄煌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26例,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26例均固定坚固,无l例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26例植骨均融合,2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4例残留20%~3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3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TENOR脊柱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作者:胡小鹏;金晨;许志兴;刘勇章;吴揭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取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不同方法,加入TGF-β与BMP,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其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互作用.结果TGF-β增加成骨样细胞DNA含量,抑制ALP活性、骨钙素的产生和矿化骨基质的形成.而BMP的作用相反.联合应用时,TGF-β减弱了BMP对成骨样细胞骨钙素产生和ALP活性的增强作用,BMP降低了TGF-β对成骨样细胞DNA合成的促进作用.在序惯性给药时,早期(9d)用BMP治疗并不影响随后加入的TGF-β对成骨样细胞ALP活性和基质钙化的抑制作用.而早期(10d)用TGF-β治疗却诱导了随后加入的BMP对成骨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结论TGF-β促进成骨细胞增殖,BMP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它们在各自的不同时期发挥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卢卫忠;唐康来;朱庆和;杨柳;贺小兵;刘小冬;吴梅英;许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行Bastiani外固定支架固定,2周拆线后开始微动,每2周复查X线至有大量骨痂停止微动,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6周已有少量骨痂生长,10~12周有较多骨痂生长,5个月已达临床骨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胫腓骨骨折,能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且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郑南生;黎早敏;林坚平;宋世峰;姚伦龙;王书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自2000年10月~2003年8月用交锁髓内钉共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58例.均采用不扩髓开放复位及静力型固定,6~8周后改动力型固定30例.结果58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6个月(6个月~2年).愈合时间为16~40周,平均22周.伤口浅层感染5例,延期愈合8例,大隐静脉损伤2例.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一些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并尽力预以防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早期彻底清创是防止肢体深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罗宗富;何春雷;黄希勤;廖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湿热环境下大鼠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以供对爆炸伤引起的战伤慢性创面的病理、病理生理学以及修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采用8#瞬发纸制电雷管为爆炸源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冲击波,致伤大鼠背部软组织,建立大鼠背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采用检测致伤参数,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的动物伤情、愈合时间及死亡率.结果创伤4h两组的病理观察基本相同.6~8h后高温高湿组较常温常湿组创面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现象;而常温组12~24h始出现明显臭味.常温常湿组21d伤口基本愈合,愈合率为83.3%(15/18);高温高湿组21d愈合率为0,28d愈合率为11.1%(2/18).软组织创面范围(6.5±1.4)cm×(7.5±0.7)cm×(1.7±0.2)cm.结论该背部爆破冲击复合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伤情与实际爆炸伤接近,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为湿热环境下爆炸伤慢性创面基础与救治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作者:朱新勇;方驰华;马俊勋;张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和不同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肱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肱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3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单臂或组合式外固定架8例,异体骨板加螺钉内固定1例.植骨来源:自体髂骨植骨16例,重组合异种骨植骨(RBX)12例,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7例,异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联合RBX植骨2例.结果51例患者中,2例失访.49例随访8个月~9年,平均4年7个月.总愈合率89.8%,钢板治疗组愈合率83.3%,外固定架治疗组愈合率100%,交锁髓内针治疗组愈合率100%.12例单独应用RBX植骨治疗肱骨骨不连全部愈合;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5例愈合,愈合率88.2%;自体髂骨植骨14例愈合,愈合率87.5%.结论髓内针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较钢板优越,创伤小,固定确实,功能恢复满意;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作者:刘建;王志刚;孟国林;胡蕴玉;黄鲁豫;袁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髋部骨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1995年5月~2002年12月62例80岁以上高手术风险性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对其出现的早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共1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心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应急性溃疡2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率高,应给予认真对待,对其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进行积极的预防.
作者:莫新发;朱文雄;卓新明;刘先银;曾析明;郭建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构建的人骨形成蛋白-2(BMP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BMP2,检测其转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后的表达及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酶切鉴定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BMP2,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所构建的载体导入骨髓基质细胞中,体外单层培养.分别于转染后48h和4周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碱性磷酸酶、钙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P2的基因蛋白表达以及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pcDNA3/BMP2酶切片段的大小与理论相符.转染后细胞能检测到BMP2基因和BMP2蛋白表达,并促进成骨转化.结论pcDNA3/BMP2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可获得短暂和长期表达,并加强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
作者:李军;范清宇;范德刚;张鹏;文艳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方法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Gamma钉内固定手术治疗(Evans 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2例,Ⅳ型9例).结果经4~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术中尽可能恢复股骨转子后内侧皮质的完整性;正确的操作、固定钉恰当固定位置及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马勇;徐文华;徐屹;黄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出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髋部骨折组30例均为新近骨折并有X线片为诊断依据,30例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之对应.全部对象均行骨密度测定;采静脉血,EDTA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置-80℃保存;分离的白细胞中提取DNA;基因位点DNA扩增;PCR扩增产物SSCP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载脂蛋白E基因2型、3型、4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0.80和0.15,0.1167、0.5667和0.3167,而30例健康对照组依次为0.10、0.8667和0.0333.载脂蛋白E基因4型等位基因频率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7.520,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结论载脂蛋白E4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密切相关性;载脂蛋白E4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一个有用的标志物.
作者:陶军;许永武;都丽;刘燕;万琼;刘小琴;庄传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仍是多发伤救治的基本观点,治疗的形式和时机却在逐渐地变化、修正,伤害控制原则是一项新的多发伤治疗策略,其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产生了伤害控制骨科学.伤害控制骨科学包括三步,第一步:早期临时固定不稳定性骨折、止血,如果需要,作颅内减压;第二步:在ICU内复苏病人使其各项生理指标达到理想状态;第三步:病人病情稳定后进行终的正式手术固定骨折.伤害控制骨科学适应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及极度危重的多发伤病人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对临界病人,仍可早期手术正式固定骨折,但如果手术过程中任何时间发生病情恶化,手术应该立即改为伤害控制.伤害控制骨科学是一项正在发展、完善的技术,将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既有观点的有效性,以减少多发伤病人ARDS和MOF的发生.
作者:朱立军;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本组23例,均为胫骨近端ⅢC型骨折,采用组合式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及膝关节,修复损伤血管.结果术后22例远端肢体均获成活,1例因缺血时间过长截肢.19例获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侯志勇;赵昌平;张伯锋;李衡;齐向北;潘进社;李增利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