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惺;张琳琪
人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科学研究把睡眠分为慢相睡眠和快相睡眠两个过程,这两种睡眠互补交替出现,一个晚上大约循环交替4-5次,慢相睡眠在传统认识分为四个阶段:思睡、浅睡、中睡、深睡。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睡眠的四个过程,因人而异慢相睡眠的四个阶段所占比例和长短各不相同。一般由清醒到深睡的需要80-120分钟。慢相睡眠其实是一种全身放松阶段,这时人的呼吸变深、变慢、变均匀,心率也降慢,体温下降,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放松休息。人体经过慢相睡眠后进入快相睡眠,这时候身体表面继续放松,然而内部机能却开始活跃,脑电波由慢波变为快波,呼吸加快、体温和心率也明显上升。这个阶段,对于人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朴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法是椎管内麻醉,广泛地应用于病员脐以下部位手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镇痛确切,麻醉效果良好。但椎管内麻醉也有其局限性,俗称“半身麻醉”,即术中病员上半身包括大脑的感觉还存在,因此在椎管内麻醉管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进行镇静和催眠,以保证病员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状态。此类药物包括安定、咪唑安定、氟哌啶和丙泊酚等。右旋美托咪啶以往仅仅用于全身麻醉管理中,很少用于椎管内麻醉。笔者自2010年8月以来,将右美托咪啶用于椎管内麻醉管理中,经78例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建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让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腰间盘突出患者98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心理、生理双重舒适护理,而对照组同期则未应用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伤口感染、排尿时间、伤口疼痛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应用了双重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伤口感染、排尿时间、伤口疼痛等方面的情况都比对照组的患者要好。结论:舒适护理在在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的应用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与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娜娜;张爱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初在企业中推行,随着2006年两法一规的实施,采供血机构目前也基本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镇江市中心血站于2000年通过 ISO9002:1994版质量体系,是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中心血站,在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企业中适用的要素和条款正确运用到血站的体系建设中,如何有效运行PDCA,以真正有效推动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连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联合喜炎平静滴联合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γ-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喜炎平静滴治疗46例疱疹性咽峡炎,同时与46例对照组患儿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为93.48%,对照组患儿的治愈率为70.4%(P <0.05);治疗组临床主要症状好转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喜炎平静滴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班志勇;韦彩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依据我院5年间发生3例臀位引起新生儿股骨骨折的病例,总结经验,认为多发生于急诊手术,多见骨折部位以股骨骨折为主。据此提出应重视分娩机转,有娴熟的臀位牵引技术,正确评估胎先露及其在骨盆中的位置,能有效预防臀位剖宫产并发新生儿骨折。
作者:姚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患者分解代谢增加、组织损害、生理功能受扰及免疫功能障碍等,造成机体营养需求增加,需要营养支持。1肠内营养支持1.1适应症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患者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痰、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等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作者:张娟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健康干预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目标更加明晰,为了有效地做到健康关口前移,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防患于未然;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以及预防和延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对辖区居民健康指数提高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对辖区居民健康调查评估,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年来居民健康知晓率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作者:吴艳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女性,71岁,因腹痛、腹胀8小时伴呕吐5次于2010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小时无明显诱因感右中下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5次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院外治疗无好转,腹痛、腹胀进一步加重,故就诊入院。病后解大便1次,色黄,小便正常。既往无特殊。体格检查:T37℃, P72次/分,R21次/分,BP120/80mmHg,精神差,腹部中度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以右中下腹尤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隐约扪及包块,界欠清,移动性浊音可疑,肠鸣音5次/分。血常规:WBC13.7×109/L、HGB129g/L、NEUT90%,尿常规:红细胞3+、蛋白1+,肝功、肾功正常,淀粉酶:111U/L,B 超报告:1.右中上腹实性包块,性质来源待定;2.腹腔肠管广泛扩张;X 线检查:1.右下肺炎性病变,2.右侧胸腔少量积液,3.肠梗阻X 线征象;CT:1.右中腹部包块,多考虑肠系膜肿瘤,2.肠梗阻征象;ECG:1.窦性心动过缓,2.心肌缺血。初步诊断:急性肠梗阻。入院当天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渗出液约500ml,距屈氏韧带约120cm 处空肠壁见一外生性生长的包块,大小约6cm×5cm×5cm,表面凸凹不平,呈灰白色,质硬,肠腔无明显狭窄,包块下坠致小肠系膜扭转1圈半,扭转上方小肠扩张。
作者:龚建云;范红晖;汪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我国献血事业快速发展,无偿献血人数不断增加,献血车的抽血工作人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平均每个城市每个献血车内的采血工作人员在5人左右),献血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如接触体液、血液、医疗器械刺伤等)也愈加显漏出来,所以采血工作人员在采血过程中的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定要做好,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感染。本文对献血车快筛过程的职业暴露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且对如何进行职业防护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作者:严花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走向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的陪护问题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老年干部病房的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残疾,多数患者长期生活在医院里,但是亲人们不能亲自长期陪护照顾患者;很多家庭雇用陪护员来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1】。如何管理好陪护人员,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安全、院感的控制等环节问题,因此,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李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模式效应。方法: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CSSD)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及供应。结果:实施集中管理后清洗质量得到了提高,人力、物力大化利用。管理效应:实施集中管理后清洗质量得到了提高,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健全了制度、操作流程,提升了专科护士的业务技术,增加了专科护士质量管理意识,使人力物力大化利并达到成本控制。
作者:程欣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空泡蝶鞍综合征是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是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上比较罕见,我科共诊断4例空泡蝶鞍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疾患,否认外伤史,否认脑部手术史。年龄33~54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
作者:姚莹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三腔喂养管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10月在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7例中,将57例患者做为对照组选择留置鼻胃管行胃内营养,42例做为观察组选择留置三腔喂养管行空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发生呛咳、吸入性肺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发生吸入性肺炎8例,呛咳1例;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22例,呛咳16例。两组上述两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腔喂养管在行空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胃腔减压及时吸引胃内潴留物减少误吸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作者:郭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引起胎盘植入的相关因素及诊断、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植入性胎盘病例。结果:胎盘植入的发病率为0.136%,相关因素为前置胎盘、剖宫产、多次人流等。结论: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多次人流史有关,前置胎盘是发生植入性胎盘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子宫切除。
作者:徐建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利普刀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32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利普刀手术治疗时间为5~25min,平均8min,治愈30例,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随访观察3个月,均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应用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程碧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介入手术护理中者抢救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对介入手术患者病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采用相应的处理流程。结果: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判断病情快捷而且准确,从而能够逐步的提高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满意度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对患者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提高患者收治的准确性。
作者:过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
作者:梁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访INSURE技术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作用。方法:本文以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例NRDS为治疗组(采用INSURE技术),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NRDS为对照组(采用CPAP)。结果:治疗组需要机械通气1例,对照组需要机械通气7例,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INSURE技术在防治NRDS中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该技术应用可避免或减少在机械通气几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江玲;江小英;李国辉;易冬兰;吴海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可宁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实验组60例加以应用心可宁胶囊,对照组58例加以应用黄芪注射液。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H、AST、CK-MB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LDH、AST、CK-MB变化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5.8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给予心可宁胶囊治疗,可降低LDH、AST、CK-MB水平,疗效高,值得推广。
作者:魏惠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