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斐;蒋广元;梁新强;宋星志;张征军;覃颜;陈慧溪
目的:探究对使用鼻窦内镜治疗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选择鼻窦内镜手术的鼻窦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护理后患者得到96.5%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效果显著。结论:鼻窦炎患者选择鼻窦内镜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得到显著的疗效,但在术后也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护理,从而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作者:朱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大脑半球内有左右各一个侧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叫第三脑室,延脑、桥脑、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相通。脑室出血就是指这些腔隙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脑室壁上脉络动脉破裂出血叫原发性脑室出血,比较少见。脑实质内的出血破入脑室者叫做继发性脑室出血,这种出血较多见。如出血影响脑室内脑脊液的循环,应行脑室外引流管钻孔引流术。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可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疾病的控制及愈后起关键作用,所以把它比喻成“生命管”。
作者:黄金丽;高瑞英;周方红;孙志瑛;刘禹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通过归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机械通气相关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总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护措施,如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人工气道管理。呼吸管路管理。胃管管理。用药管理和营养支持等,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晏义花;毕文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恶露不绝”是产后产妇子宫恢复欠佳的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现代医学称之为“子宫复旧不良”。临床导致产后恶露不绝的因素有多种,中医根据不同症状将此辨证为气虚证、血瘀证、血热证三大证型来论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本文就其致病因素进行探讨,认为恶露不绝证属血瘀者,寒邪在病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即寒凝致瘀,并阐述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对产后恶露排除的影响。
作者:张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所致骨折患儿的注意网络功能特征。方法:以34例因意外伤害所致的骨折患儿为病例组,以及按年龄和性别配对的34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心理测试软件(ANT)对其觉醒、指向及执行控制三种注意网络效率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病例组(24.1±16.7 ms)警觉网络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3±22.5 ms)(t=2.33,P=0.022);而在执行控制网络效率上病例组(111.9±43.2 ms)显著高于对照组(92.3±26.0 ms)(t=2.27,P=0.023);但两组在定向网络效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意外伤害所致的骨折患儿可能存在警觉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功能的损伤。
作者:许友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质量,为提高我市 ADR 报告水平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对2012年我市全年15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逐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低,主要问题为参与单位少,必填项有缺漏,疾病诊断项不准确等14项;结论:应就 ADR报告有关的法律法规、报告表填写方法等方面,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专业人员积极参与 ADR 报告。实施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列入专业人员考核的奖惩项目,增强医务人员填写 ADR 报告表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提高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
作者:刘汉斌;王建军;何鸿雁;孙渭平;武珍;潘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癌痛的治疗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癌痛患者60例,根据护理参与情况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奥施康定和泰勒宁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理护理与音乐护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9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治疗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癌痛患者在加强药物综合治疗的同时,要积极应用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陈士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产科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科室,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探讨产科护理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通过风险管理,产科护理风险的管理重在预防,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孙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安体舒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常规采用利尿强心、扩血管及其他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缬沙坦和安体舒通,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7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时间存活率。
作者:陈美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清润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肝火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咳嗽肝火犯肺患者48例,给予所有患者清润止咳方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观察,48例患者中痊愈者为23例,显效者为12例,有效者为10例,无效者为3例,总有效率为93.75%;患者咳嗽相关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48例患者中显著提高者19例,提高者27例,无效者为2例,总有效率为95.83%。结论:清润止咳方具有润肺清热、活血通络和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预防及改善因痰或瘀血引起的肺通气功能障碍,治疗慢性咳嗽肝火犯肺证的临床效果显著,无副作用。
作者:杨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交叉配血试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为了做到安全输血本院自2009年9月起采用了目前较先进的微柱凝胶实验。微柱凝胶试验(MGT)由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果易于判断以及做 Coombs 试验时红细胞不需洗涤等优点,已经在国内广泛应用[1-3]。
作者:朴英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如何在治疗慢性肾衰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同时防止高磷血症状以及其它并发症。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患有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的患者随机分配成 A、B 两个组。A 组患者全部食用低磷全乳清蛋白,而 B 组则食用高生物价蛋白食物。然后测定患者的转铁蛋白、钙、磷、颈动脉硬化情况以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并通过 SGA(即主观综合营养评价法)法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得到治疗营养不良的效果,但 B 组患者体内的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含量上升,发生肾性骨病以及颈动脉硬化的频率明显比 A 组要高。结论:食用普通高生物价蛋白食物治疗营养不良的方式会增加高磷血症,同时还与患者血管硬化、肾性骨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有密切的关系。而低磷全乳清蛋白饮食则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并减少高磷血症的出现频率。
作者:汤文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前化疗药物种类繁多,而且不断有新的化疗药物用于临床,从化疗药物的说明书上可以看出,化疗药物在抗肿瘤的同时,对患者正常细胞也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对医护人员也形成潜在的职业危害,尤其对配制人员危害更大。我院于2012年开始研制简易化疗药配置箱,使配制人员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得到防护。
作者:宋亚平;郭英梅;窦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掌握沟通技巧,改善传统的护理理念。结果: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了患者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需要,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结论:提高了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改善了患者不良心理影响。
作者:韩凤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通过从患者、社会、管理、护士多方面分析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李朝娥;刘学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与心肌纤维结构蛋白(cTnI)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早期(≤6h)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联合心肌纤维结构蛋白测定结果及其中单独一项检查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纤维结构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中单独一项检查。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联合心肌纤维结构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医疗保健制度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尤其是老年患者住院的时候,儿女因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及时,更希望相关的护理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做到有效的护理,对医护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1]。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该模式以病人健康为主导,在骨科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过程占据重要地位。由于骨科患者治理过程很长,老年患者的理解配合度差,康复中训练难度很大,因此对健康教育要求更高。我们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了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见于心、脑、肾及视网膜。糖尿病血管病变是临床上至今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人发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要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发生率约是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因此,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生化、药理及临床的研究十分重要。
作者:宋婷婷;陈琦;张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5例Ⅳ期食管癌患者需留置静脉导管长期肠外营养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赛丁改良格尔技术行 PICC 置管。结果:15例患者异常穿刺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尔技术在困难 PICC 置管患者中应用能有效提供晚期癌症患者静脉营养。
作者:杨秀梅;杨定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通过临床工作中产科手术麻醉操作,论证在手术过程中要考虑产妇的特殊生理和母婴安全以及局麻药的毒性反应,避免剖宫产硬膜外麻醉致产妇失语的现象发生。
作者:李金芳;刁桂娟;颜蕴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