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目的:探讨紧急钻颅减压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脑疝期颅内血肿患者2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先对于其进行紧急钻颅减压手术再对其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直接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紧急钻颅减压的方法对于脑疝期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抢救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陈泉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6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加用运动疗法干预,每周进行4-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min左右。干预前后检查各项相关指标变化。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以及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持续有效的运动疗法,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作者:张慧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而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性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因为亚健康可向健康和疾病两个方向发展,对维护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庆国;张莉;邹小华;朱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进行表述。结果:有针对性地列举慢性盆腔炎治疗的几种方式。结论:通过准确诊断、科学正规的治疗,保证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身心健康。
作者:李淑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调查了解不同文化程度的西昌市市区居民对高血压预防控制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差异,为该地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西昌市市区随机抽取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480名进行高血压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涉及到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会影响到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问题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37.6%认为有影响,初中生学历的有43.2%认为有影响,高中生学历的有55.4%认为有影响,高中以上学历的有44.6%认为有影响。结论:人群中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和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程度并不是特别大。
作者:章良;李秀;石林红;罗洋江;温鑫;管明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将13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7例,采用单一用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67例,采用联合用药(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的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平均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0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9.55%,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的良好药物,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颇具临床价值。
作者:万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四联14天疗法对泉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补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消化专科门诊求诊的有抗Hp治疗指征但初治失败的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组和四环素+呋喃唑酮组,两组均采用标准14天方案,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是否用药不良反应。停药后4周复查13C或者14C呼气试验,评估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结果:A组、B组Hp的ITT根除率分别73.3%和76.9%,PP根除率分别为80.0%和7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7%、15.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联14d疗法对泉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补救治疗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王育斌;张长青;林志金;周阿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的重要意义1.1卫生保健课程是卫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整体论的健康观念,强化预防的观念,提高学生以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工作。
作者:王珺;虞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对引发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诊断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此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将来的治疗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临床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韩丽;刘彦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外科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同时行健康教育护理,回顾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外科疾病患者在针对性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护理,有助于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吕婷;刘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不相同的蓝光疗法诊治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的疗效。方法:2012年4月2日到2013年7月7日我院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71例,将71例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分组:蓝光一组(35例)和蓝光二组(36例),对蓝光一组的35例行新生儿冷光源黄疸治疗灯治疗,对蓝光二组的36例行传统温箱+双面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前,治疗后,蓝光一组和蓝光二组的血清胆红素都有下降现象,且 P<0.05。其中,蓝光一组的血清胆红素比蓝光二组下降的更多,P<0.05。此外,蓝光一组的治疗副作用比蓝光二组低,且 P<0.05。结论:在对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的诊治中,用新生儿冷光源黄疸治疗灯效果更佳,且治疗副作用少,很有临床治疗意义。
作者:杜春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血栓在医学上还能够被称呼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称呼,其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其致残率非常高,可以形成很大的死亡风险。在康复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脑血栓患者疾病的恢复提供帮助。
作者:郭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中的影响。方法:病例选取为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之间我科所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单双号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50例患者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理能力、血糖控制、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在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理能力、血糖控制、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用于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红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社会医疗保障系统的完善,进入 ICU 治疗的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多数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但由于气管插管及各种留置导管的不适,可使患者异常烦躁、焦虑,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并产生人机对抗或自行拔管,而且紧张、焦虑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患者氧耗增加并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加重缺氧。转出 ICU 的患者约有50%对 ICU 的经历留有痛苦记忆,而70%以上的患者在 ICU 存在焦虑和躁动。适度镇静能有效减轻患者不适和焦虑,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加患者对气管内插管、气管内吸痰等操作的耐受性。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减少 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在我国,《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推荐[1],镇痛和镇静治疗是 ICU 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重症患者的一项常规治疗。因此,本文将对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及镇静的评估加以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李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中药新药 I 期临床研究中健康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方法:选取2012年进行中药新药 I 期的10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试验前以及第1、2、3、4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两组人群在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焦虑因子得分低于第1、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药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主要的心理状态是焦虑,可以通过多角度心理干预来减轻受试者的焦虑程度。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方法:通过加强护理管理部门培训,完善及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及经验交流,提高认识,转变服务意识,加强三基培训,加强护士分层次培训,开展操作技能的比赛及知识竞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及参与性,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安全意识的普及教育,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推行以“温馨、安全、精细”为主题的护理理念,不断强化规章制度及重要流程的学习,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结合,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结论:通过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护士责任感明显增强,护患关系和谐,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各项工作流程优化、合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士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保障护理质量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梁春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硫酸镁静滴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抗感染、雾化治疗(万托林、布地奈德)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静滴,治疗组(30例)硫酸镁静滴,对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能提高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显效率,有效缓解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郭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病例摘要患者,女,22岁,因双下肢无力3+月于2013年7月22日入院。既往无慢性病史,其父在我院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混合型),已去世。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眼球无外突,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3mm,右侧瞳孔直径3.5mm,对光反应灵敏。右侧 Horner 征(+),耳郭无畸形,双耳听力减退,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清楚,对答切题,无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减退,颈阻(+),克氏征(-),布氏征(-),双眼视力正常,无眼睑下垂,无眼球震颤,右侧眼裂变小,双侧鼻唇沟对称,无口角低垂,双侧 Bell 征(-),双耳听力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肌肉肥大,无肌束颤动,无不自主运动,左上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腱反射亢进(+++),双侧指鼻试验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双侧快复轮替动作稳准;颈7-胸2段脊柱叩击痛(++),颈段以下痛觉减退,左侧病理征(+),右侧病理征(+)。辅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未见异常,胸片:心肺未见异常,腰椎+腰底段 MRI:未见异常,头颅 CT:双侧桥小脑脚区占位性病变,左侧三叉神经走行区多发结节,考虑多发神经纤维瘤累及双侧听神经瘤及左侧三叉神经瘤可能性大;颈胸段 MRI 示平颈2-胸6平面后方椎管内脊髓占位性病变,考虑脊髓肿瘤可能性大;MRI 示:右侧桥小脑脚区可见占位性病变,大小分别约1.6 x 1.9cm,T1W1呈等信号,T2W1呈等高混杂信号,左侧听神经可见增粗,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一占位性病变,大小约0.8cm x 0.9cm, T1W1呈等信号,T2W1呈稍高信号,左侧迈克尔腔显示增宽,左侧三叉神经根部增粗。右侧迈克尔腔显示不清,第四脑室可见扩张;平颈2-胸6平面,相应后方椎管内可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脊髓形态不规则,肿胀,T1W1呈等、低混杂信号,T2W1呈等、高混杂信号,其中位于胸2椎体后方见类圆形长 T1长 T2信号,相应该范围内脊髓外蛛网膜下隙变窄。注射 Gd-DTPA 增强扫描:上述病灶明显强化。MRI 诊断: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Ⅱ型。予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请脑外科会诊建议可行手术,但手术风险大,效果差。患者以经济原因为由,拒绝进一步治疗,签字出院。
作者:张建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对策。方法:对流动儿童重点分布地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结果:当前流动儿童共2146人,而流动儿童刚迁入时的持证率96.68%;接种证补证率3.23%.五苗接种率,需要完成全程的疫苗均在94%以下。结论:对于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区域要进行重点管理与追踪,对儿童家长进行相关免疫接种知识的宣教,提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作者:王慧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侧块螺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间共15例行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4例,颈椎单开门加后路固定11例,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8例,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1例。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功能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17分法(JOA):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本组平均术后 JOA 评分提高4-6分,优良率77%,术后2周内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6月 X 线显示固定节段生理弧度正常,术后极少出现颈部后肌肉,软组织牵拉性疼痛,未发现结扎线断裂,未发现再关门现象,铰链侧融合良好。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能改善颈痛,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避免再关门,是颈椎后路单开门辅助治疗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