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恶性肿瘤患者抽血晕针处理效果观察

夏开萍;陈燕玲;左描绘

关键词:门诊, 恶性肿瘤患者, 抽血, 晕针处理, 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恶性肿瘤患者抽血晕针应用直接口服温热葡萄糖和静脉注射50%葡萄糖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40例晕针患者中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20例晕针患者口服温热葡萄糖开水治疗为观察组,20例晕针患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晕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自晕针至得到治疗的时间、自觉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出汗停止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及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温热葡萄糖开水能及时有效的缓解门诊恶性肿瘤患者抽血晕针症状,优于静脉注射50%葡萄糖,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检查探析

    出生缺陷也称先天异常,泛指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出生缺陷或先天异常可于出生时显现,或出生后一段时间表现出来,如智力低下。胎儿畸形专指胎儿期胎儿各器官结构存在的形态结构异常。先天性胎儿畸形与疾病种类繁多!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来形容胎儿畸形也不为过。胎儿畸形的声像图表现同样种类繁多,且同一畸形在不同的妊娠阶段,其声像图也可能不同。

    作者:刘红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诱发手指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诱发手指的屈伸动作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12周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级评定、Fugl-Meyer运动积分(FMA)、神经功能缺损(CNFD)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手精细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冲洗液加温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加温膀胱冲洗液冲洗能否减少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方法:将98例患前列腺增生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采取常温冲洗液和加温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膀胱痉挛次数、间隔时间及持续天数的差异。结果:采用加温膀胱冲洗液的患者组膀胱痉挛发生率、间隔时间、持续天数与常温冲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采用加温冲洗液膀胱冲洗优于常温冲洗。

    作者:刘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分析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和对策

    目的:分析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对策。方法:根据我院妇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对策。结果:妇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三方面:患者方面、护理方面、其它方面。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后,2013年2月2013年12月,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上升至95%以上。结论:妇科护理安全存在着多方面的隐患,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妇科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陈沛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米非司酮在瘢痕子宫流产中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在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要求人工流产终止妊娠的瘢痕子宫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在术前48小时服米非司酮150mg,服药前后2小时禁食;对照组术前不服用米非司酮,只常规行人工流产术。观察2组术中宫颈软化及扩张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瘢痕子宫人工流产,能充分改善宫颈松弛度,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探讨品管圈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品管圈简称QCC,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该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经营管理目标很容易达成。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常瑞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前置胎盘护理措施

    医学上胎盘的正常附着处在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如果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通俗的说就是胎儿没有完全覆盖在子宫上的现象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中的应用

    门诊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而门诊输液室是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置门诊和急诊病人重要科室之一,输液室护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个声誉,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门诊病人流量大、病种复杂、工作量繁重,且停留时间短,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往往难以及时落实。针对其特殊性我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并监督落实,取得满意效果。具体如下。

    作者:朱金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2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应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组血气分析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作者:郭丛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36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分析

    目的:了解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尤以合并空洞型肺结核居多,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居多,为77.78%。结论:肺部真菌感染演变迅速,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而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易与肺结核基础病变表现混淆,不易鉴别。因此在临床上,特别是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空洞形成,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特别重视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

    作者:王颖;张玉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术室新手术的开展中护理人员学习与培训

    目的: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新手术的开展。方法:对每一例新手术的开展以及配套的手术仪器设备,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学习和总结。结果: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手术医生满意度,加速医院手术室的发展。结论:手术室新手术的开展使护理人员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经过有序的学习和培训,手术室护士提高了自身素质,能够积极应对高难度及高新技术的发展。

    作者:杨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皮内镜下胃造漏和空肠造进展

    经皮内镜下胃造漏技术自1980年Gauderer、ponsky首次报告以来,经不断的改进和扩展,经皮内镜胃造瘘(PEG)、空肠造瘘术(PEJ 或PEG-J)由于它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创伤小、能大限度降低患者不适而增加其耐受性,已代替了传统的外科胃肠道造漏手术。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作者将介绍PEG、PEJ 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技术及并发症等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安宫降压丸治疗初发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安宫降压丸对初发难治性高血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抗高血压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联合应用安宫降压丸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安宫降压丸对初发难治性高血压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云萍;赫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创术切除食管平滑肌瘤120例护理体会

    我科2008-2013年对收治的120例食管平滑肌瘤应用超声胃镜引导下微创切除,配合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食管平滑肌瘤120例,男73例,女47例;年龄20-75岁,平均43.5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59例,下段48例,上段13例;肿瘤体积0.42cm×0.46cm×0.63cm~1.23cm×1.25cm×2.60 cm,多为椭圆形或半球形,有完整包膜。主要症状为吞咽不畅、食管异物感、胸骨后隐痛等。超声胃镜检查确定肿瘤均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呈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

    作者:安贺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成都市成华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至2013年预防接种论证分析

    目的:通过成都市成华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至2013年预防接种,评估预防接种成效及注意事项。对象方法:统计列表叁年儿童的预防接种人数及次数,接种期内的不良反应儿童,论证探讨儿童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意见。结果:持证儿童的“五苗”合格接种率都大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未发生严重副反应。

    作者:龙文彬;卢秀珍;张同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往往会产生行动负面的心理因素,如“读书无用论”,“毕业就是失业”等社会负面的价值观很容易让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医学类大专院校,普通的情况是教师只管教授专业知识,就业办公室就只管就业率。作为学生辅导员由于对学生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是帮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适合的辅导老师。辅导员可根据各班情况,通过举办如PPT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大学生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周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进行非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进行肝部分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残石率为10.2%,并发症发生率为8.2%,复发率为6.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9.2%,残石率为32.7%,并发症发生率为26.5%,复发率为3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高,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减少术后胆管结石复发、提高近远期疗效的目的。对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其疗效确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低,直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回药张氏骨伤宁膏治疗骨折中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回药张氏骨伤宁膏治疗骨折中后期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骨折中后期病人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病人实施接骨续筋药膏治疗,实验组则实施回药张氏骨伤宁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治疗措施的有效实施,所有病人的病症均得以有效的缓解,且实验组病人在总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折中后期病人,予以实施回药张氏骨伤宁膏治疗,能提升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夏仲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商洛市2006~2012年肺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商洛市肺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给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006~2012年肺结核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5.36/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病死率为0.09%;各月均有发病,3月为发病高峰;各年龄组发病构成分别为0-6岁0.35%,7-14岁1.45%,15岁以上98.20%;男、女性平均发病率分别为87.04/10万、41.24/10万,男性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01);2006~2010年,各县区发病率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01);2011~2012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商洛市肺结核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具有显著的年龄、性别、季节、地区发病特点。

    作者:杨兆民;戴侃记;何涛;张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品管圈在提高危重症患者口腔护理清洁率的应用

    目的:为了提高危重患者口腔清洁率,运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方法:通过2013年3月开始组圈活动,调查品管圈活动前及活动后380次口腔护理后清洁情况,并运用品管圈活动手法进行调查分析及制定整改措施,对比活动前及活动后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后检查患者口腔情况。统计危重患者口腔护理后清洁率。结果:380次危重患者口腔护理后清洁率中,其中活动后(观察组)患者口腔清洁率较活动前(对照组)明显升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科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各种改善手法,通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性从事各种事物的完善活动,实施持续改进,提高了危重症患者口腔护理清洁率。

    作者:谭春燕;陈海燕;包雪玲;杨婉琼;李丽华;原小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