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原发性颅内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

关键词:脑肿瘤, 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
摘要: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头晕渐加重半年、头痛伴呕吐10 d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简化智能量表正常,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100mm/h,骨髓增生活跃,红、粒系各阶段比例、形态大致正常.脑脊髓液压力350mmH2O,蛋白0.94g/L,白细胞、糖及氯化物正常.胸片和腹部B超均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hoICE PT导引钢丝在冠脉完全闭塞病变血管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ChoICE PT导入钢丝的效果.方法应用ChoICE PT导入钢丝为25例阻塞时间为(17±13)(2~84)个月、病变长度为(14±6)(5~25)mm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人行血管成形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23/2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的植入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在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ChoICEPT导入钢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欧阳平;何世华;陈伟康;胡嘉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胸骨上半部分劈开切口的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胸骨上半部分劈开切口(PUS),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福尔马林保存成人尸体6具,模拟不同平面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从显露效果、美观效果和损伤程度三方面对切口进行评价.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的皮肤切口上端较高,易暴露,但长度较短;随着切口下端向下延伸,心底部各结构和心脏上半的各结构可依次显露.结论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损伤程度较小,而皮肤切口的上端易暴露,可能因此影响美容.将上端隐藏于两侧,可改善美观效果.该切口对心底部各结构显露良好,对心脏体部各结构显露一般,而对下腔静脉显露不佳.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长度、位置的PUS,既能减少损伤、又能满足显露的要求.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曾伟生;蒋仁超;钟世镇;王武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人自噬基因APG5及一个新亚型APG5β的克隆

    目的克隆APG5基因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从分子水平研究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从人胚脑cDNA文库和B细胞cDNA文库中钓取APG5基因,连接到pEGFP-C1载体,测序确定核苷酸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脂质体1ipofectin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转入人肝细胞株和Hela细胞株.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表达.结果成功地钓取APG5及一个新亚型APG5β基因片段,两者连入pEGFP-C1载体并在Hela细胞株中获得表达.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两者在凋亡细胞中表达.在凋亡诱导刺激下,随着凋亡的提前出现,融合蛋白表达的时间也提前.结论成功克隆APG5/APG5β基因,首次证实并报道一个新亚型APG5β,并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登录(AF293841).对两者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关系和可变性剪切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作者:陈英;彭心昭;朴英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蛋白激酶C与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认为蛋白激酶C是多药耐药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蛋白激酶C的活性、表达和蛋白激酶C亚型的亚细胞分布与多药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爱民;李传刚;彭亚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生化方法测定25例妊高征患者和27例正常孕晚期妇女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以及膜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结果妊高征患者产前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甘油三脂的含量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妊高征患者产前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与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妊高征患者ATP酶活性降低是其依赖的脂质微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

    作者:张凌云;何援利;张为远;陈炜;杨芳;杨建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性乱人群中单纯疱疹2型病毒感染情况及丽珠威的疗效观察

    应用PCR技术对广州120例性乱者进行单纯疱疹2型(HSV2-DNA)检测,阳性者用丽珠威治疗.38例(31.6%)检出HSV2-DNA,治疗后34例HSV2-DNA转阴.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贺凤姣;江丽芬;黄良;王宗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和危险因素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功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作者:贾英斌;张勇;于立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无房间隔缺损的三房心的诊治(附5例报告)

    1994年7月~2000年1月间,我院收治无房间隔缺损的三房心5例,因其在临床特征及诊治上与常见的三房心有不同之处,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群清;陈燕春;童健;张福伟;蒙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猫低速弹颅脑伤后脑微循环变化及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猫低速弹颅脑伤(LMCW)后脑微循环的改变,探索甘露醇对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改良Carey法制作猫LMCW模型,将24只猫分为2组,即单纯创伤组(对照组)、甘露醇治疗组(治疗组).用落射光微循环显微镜活体观察软脑膜微循环,测定软脑膜细动脉(Da)、细静脉(Dv)管径;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微区脑血流,并监测生命体征.采静脉血测算重要血流动力学指标、8 h组织学及微血管改变.结果猫LMCW后Da、Dv收缩持续30 min,至2 h时恢复正常,5~8h微动脉痉挛,静脉扩张、瘀血;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异常,至8 h仍未恢复;伤道对侧皮层可见点状出血、微血栓形成、神经细胞肿胀和坏死.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轻.结论甘露醇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特性,减轻颅脑伤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和病理损害.

    作者:谭林琼;陈长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儿原发性颅内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头晕渐加重半年、头痛伴呕吐10 d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简化智能量表正常,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100mm/h,骨髓增生活跃,红、粒系各阶段比例、形态大致正常.脑脊髓液压力350mmH2O,蛋白0.94g/L,白细胞、糖及氯化物正常.胸片和腹部B超均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

    作者: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全脑缺血后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及其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时纹状体边缘区内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及其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纹状体边缘区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用Y迷宫观察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后第5天,观察到纹状体边缘区内的神经元明显缺失,c-fos蛋白一过性表达增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全脑缺血后导致海马以及边缘区等脑区神经元损伤,可能是造成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纹状体边缘区的功能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作者:包新民;舒斯云;曾建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干骨折

    应用带远端瞄准器的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干骨折及骨不连63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9.5%.

    作者:曾宪明;殷庆强;张小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与实体肿瘤

    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李颖嘉;王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湿热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湿热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湿热环境下犬肢体枪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a、CD11b的表达情况,并且对创伤区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常温常湿组CD11a、CD11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细菌记数与两者表达在时间上有相关性.结论CD11a、CD11b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能够作为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标志,两者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伤道外组织损害的炎症过程.

    作者:周祥吉;裴国献;张旭辉;罗炳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体内降解的形态学及泛肽、溶酶体酶的活性变化

    目的阐明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过程.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术后第1、3、6、9、12周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行跟腱切除后植入HHK人工腱,按期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泛肽组化及酸性磷酸酶(AcP)酶细胞化学观察.结果光镜形态学观察显示,人工腱植入后第l周出现人发毛小皮脱落、消失,人发呈均质状,表面附着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到第3~6周可见降解成颗粒的人工腱被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吞噬.泛肽酶组化显示第l~3周,人发周围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腱细胞内反应呈强阳性,周围组织呈中等阳性,到第9周,大部分人发被降解,泛肽酶反应在基质呈弱阳性,在腱细胞中呈中等阳性.电镜形态学观察显示毛发之间出现成腱细胞,并开始分泌蛋白多糖和前胶原蛋白,第9~12周,人工腱基本被降解,同时完成了新生自体腱的形成.酶细胞化学观察显示被吞噬的颗粒呈AcP酶反应阳性.结论在HHK人工腱的降解过程中,泛肽系统首先在细胞外将大体积的人发降解,降解后期细胞内泛肽系统通路和溶酶体通路分别对吞入的人工腱颗粒进行降解,且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朴英杰;董为人;胡庆柳;蒋东萍;傅文玉;娄丽;乔东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及其亲本细胞MCF-7人类白细胞抗原和B7表达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免疫共刺激分子B7的表达,探讨乳腺癌多药耐药与免疫逃避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并分析比较阿霉素和长春新碱耐药的乳腺癌细胞(MCF-7/ADR)及其化疗敏感的亲本细胞(MCF-7)HLA和B7分子(B7-1/CD80、B7-2/CD86)的表达.结果MCF-7/ADR细胞多药耐药糖蛋白P-170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PECR)和平均相对荧光强度(RLFI)分别为85.3%和40.65+5.54,明显高于MCF-7细胞(分别为3.38%、5.13±3.27,P<0.001、p=0.0030).MCF-7/ADR细胞HLA-Ⅰ表达的PECR和平均RLFI分别为76.26%和51.77±7.55,明显低于敏感细胞MCF-7(分别为98.22%和129.08±9.97,P<0.001):MCF-7/ADR细胞HLA-DR的PECR和平均RLFI分别为13.92%、19.20±5.23,MCF-7细胞分别为10.06%、19.20±5.23:两种细胞B7-1表达的PECR和平均RLFI没有显著差异(P=0.348,p=0.105).敏感细胞B7-2表达的PECR为14.4%,平均RLFI为1 1.72±4.15,MCF-7/ADR细胞分别为1.28%(P=0.011)、30.06±3.20(P=0.026).结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HLA和B7分子表达与敏感细胞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HLA-Ⅰ类分子表达下调,表明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存在HLA-Ⅰ相关的免疫逃避机制.

    作者:但汉雷;赵燕;张健;张积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致糖尿病2例报告

    干扰素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大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脱发甚至严重的精神抑郁状态等副作用,但诱发糖尿病却极为少见.本文报道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致糖尿病病例.

    作者:戴琳;周复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骨瘤方与放射性核素89Sr联合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

    性肿瘤患者中约70%可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瘤常引起剧烈疼痛、功能障碍,甚至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中药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治疗广泛性骨转移瘤患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林;苏旭春;陈智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低蛋白血症与血清磷和镁的关系

    目的和方法采用自动生化检验仪检测132例胃肠、肝胆疾病患者和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血清磷、镁及白蛋白含量,按血清白蛋白含量≥35g/L和<35 g/L分成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清磷、镁的水平,分析其与血清白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磷、镁含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各组血清磷、镁含量与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低磷、低镁与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患者血清磷、镁偏低.

    作者:张云生;吴智峰;高毅;李林;杨继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基于PC机的频谱心电图分析方法

    介绍了频谱心电图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PC机的频谱心电图分析的实现方法,详细讨论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实例分析.

    作者:庄琳;江利旗;詹宜巨;胥布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