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外致孕重度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

寇建敏;吴春换;李冬敏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36岁.以宫外孕致重度失血性休克入院,急行剖腹探查止血术.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FZXI-200型200mA诊断X线机故障1例的检修

    目的:X线机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细心选择与原部件各参数相同的,以免延误工作.方法:短路法与测量法.结果:时间继电器XJ线圈断路,更换与原线圈电压相同的新继电器,新继电器仍不工作,测新继电器线圈欧姆值与旧线圈不一样.结论:线圈欧姆值小的新继电器装入原线路中不能正常工作.

    作者:王武修;王文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睾丸肿瘤的CT诊断

    睾丸肿瘤较少见,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1],但它却是青状年男性常见的实体肿瘤,几乎都属于恶性,良性肿瘤少见,主要是成熟型畸胎瘤,而成人该肿瘤仍要按恶性对待.CT对睾丸恶性肿瘤的主要价值是对转移灶的发现、临床分期及疗效的评价.作者对4例睾丸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认为在注重发现转移灶的同时,对肿瘤本身的CT影像仍应认真对待,要注意观察其大小,形态,内部密度,邻近组织筋膜情况等,同时详细掌握临床资料,参考实验室检查,才会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谢君伟;王小燕;南喜雀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软骨发育不全1例的影像诊断

    孕妇27岁.孕8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臀位,胎头双顶径8.7cm,颅骨光滑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胸部扁平,腹部膨隆,四肢短小;测股骨长约2.1cm,肱骨长约2.0cm,胫骨长约1.6cm,羊水深处约14cm.其双顶径相当于孕35周,股骨长仅相当于孕17周,二者明显不成比例.超声诊断:宫内单活胎,胎儿四肢发育短小畸形,羊水多.

    作者:乔志敏;闫红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系统在床旁照片中的作用

    目的 CR以清晰的图像质量,快捷的成像速度,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CR系统在床旁照片中的应用来探讨CR系统的优越性及曝光条件的选择.

    作者:张志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43%,常发生于从颅底至尾椎的中轴骨.该肿瘤生长缓慢,但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影像学、尤其是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张春志;王丽荣;李伟东;冯梅;陈雷;王晶;汪静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门脉高压的CT表现及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的CT表现及病因,提高对门脉高压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的门脉高压患者的CT表现,探讨门脉高压引起的侧支循环和肝脏、脾脏改变以及形成病因.结果:35例患者均有肝硬化、脾大、门脉及脾静脉扩张,增强门脉期清晰显示侧支循环静脉.乙肝患者19例,占54%;肝硬化并肝癌11例,占31%;血吸虫病3例,Budd-Chiari综合症1例;CaroliⅡ型1例.结论:肝硬化、脾大、门脉主干增粗、脾静脉及侧支循环静脉曲张为门脉高压主要CT表现,乙肝、肝癌为其主要病因.

    作者:孙小平;谷家林;孙秀华;朱向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在颈椎骨折摄影中应用价值

    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X线数字摄影(CR)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与临床,目前我们已成功完成550例颈椎摄片检查,现将摄影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介绍如下[1].

    作者:卢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足月妊娠合并巨大肾积水、肾结石1例

    患者35岁.因停经39+2周、见红14小时入院.患者5年前因臀位行剖宫产术,孕6+月时发现肾积水、肾结石,因无临床症状未治疗.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好,T36.9℃,P 82次/分,R 18次/分,BP 130/70mmHg,心肺正常,肝脾未及,产科检查:宫高36cm,腹围96cm,胎位LOA,胎心142次/分,先露固定.

    作者:王俊红;宋慧;丁孝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DICOMRT接口输出文件类型简介

    DICOMRT(radiotreatment,RT)是DICOM 3.0标准图象接口的扩展,用于处理放射治疗设备间图象和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作者:蔺冬菊;王培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单侧透明肺2例报告

    病例1男34岁.自述15年来几次胸透均见左肺透光度增强.1年来时有咳嗽,胸闷不适,近1个月胸痛咳嗽加重.查体:右肺呼吸音粗糙,左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胸廓对称,实验室检查:WBC11.09×10/L,其余正常.X线检查:胸廓对称,右下肺门血管影扩张,左侧肺野透光度增强,肺纹理明显稀疏变少,肺门影明显变小重叠在心影内,几乎不见,心影稍显左移,膈影正常.X线诊断:左侧透明肺.

    作者:马英杰;马质军;张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巨大儿分娩致产伤2例分析

    巨大儿分娩致产伤临床已不少见,现将我院遇到的二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春杨;马丽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外科手术治疗、内科静脉化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非小细胞癌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较多患者发现较晚、肿瘤较大,与肺门大血管界面不清,区域淋巴结转移而无法手术或患者有手术禁忌症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如果没有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可以首选介入治疗,笔者搜集了近10年300例的肺癌介入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评价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全红;葛含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甲状腺疾病的螺旋CT诊断

    目的:分析甲状腺病变的螺旋CT表现,探讨CT在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甲状腺病变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24例行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为低密度,甲状腺癌9例,占27.3%;甲状腺瘤12例,占36.4%;桥本氏甲状腺炎3例,占9.1%;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占15.2%;弥漫性甲状腺肿3例,占9.1%;甲状腺囊肿1例,占3%.CT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符合率89%,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83%.结论:螺旋CT能更好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或手术计划提供帮助.

    作者:周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鼻内镜鼻部手术期的护理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的一种创伤小,痛苦少的新手术方法.为研究此类手术的护理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的50例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手术的病人,通过术前准备、术后换药、出院指导多个环节进行观察和护理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护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张景红;任华;王玉梅;李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副鼻窦CT轴位与冠状位扫描之比较

    对副鼻窦的传统平片检查,受颅骨重叠影的影响,因不同患者的颅骨骨板厚度有差异,有的患者枕骨厚度较厚且骨皮质较厚较致密,所以影响了诊断标准,加之平片缺乏密度分辨率优势,与CT扫描相比较,有明显不足.而CT之轴位与冠状位扫描又各有优势,笔者这里论述的主要目的是在CT高分辨率优势的基础之上,怎样更好观察窦腔的周边关系,即怎样得到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作者:杨继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肿瘤适形放疗的质量控制与摆位体会

    目的:提高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摆位质量.方法:应用瓦里安6MV-X线直线加速器匹配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维全身肿瘤立体放射治疗计划系统(STSR-2000),对89例腹部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治疗(3DCRT),每次照射剂量3-4Gy每周照射3-5次,肿瘤总剂量为40-50Gy.结果:通过多种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摆位治疗质量.

    作者:郭建霞;储开岳;万志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过敏性肺炎的X线诊断(附31例报告)

    目的:准确诊断过敏性肺炎防止误诊.材料与方法:收集过敏性肺炎31例,均摄胸部后前位片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根据其X线征象结合的X线胸片复查.结果:每例病人双肺原病灶均见短期内吸收消失,少数病例肺野内重新出现新病灶,嗜酸性粒细胞均见增高.结论:此病例病灶均分布双肺野,且病灶周界模糊,短期复查病灶吸收消失,加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即可准确诊断.

    作者:郑永康;赵云秋;杨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电击致肩胛骨粉碎性骨折1例报告

    肩胛骨骨折少见,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0.3%,约为第22位,电击致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更少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6岁.双手操作金属压力盘,因电线与手持轮盘连接而触电,触电瞬间感觉右上肢及右肩背部强烈的痉挛、抽搐,但未摔倒.临床检查:双上肢及肩背部皮肤未见烧伤及溃破,右上肢及肩背部疼痛,不能抬举,旋转受限,其他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马质军;马英杰;张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双排螺旋CT颅脑扫描两种层厚重建显示微小病灶比较

    目的:探讨颅脑扫描两种层厚(5mm、10mm)重建图像显示微小病灶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例50岁以上颅脑扫描病例作为分析对象,使用SOMATOM欢悦双排螺旋CT采用2-5mm方式扫描,分别重建5mm、10mm层厚图像.结果:5mm层厚图像较10mm层厚图像显示出更多的微灶,新增微灶病例38例,增加显示率为63.3%,许多稳定性病灶得到确认,减少了误诊的发生.结论:5mm层厚图像较10mm层厚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显著临床价值.

    作者:徐旭斌;沈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颌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作者:王丽荣;冯柏林;商忠权;汪静贤;白莉;吕世河;王晶;陈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